天天看点

太平天国没了东王杨秀清,为何后来还坚持了近十年?有个关键因素

太平天国起义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武装起义,它沉重得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并一度控制了东南半壁。在太平天国的阵营中,东王杨秀清的确算作一位帅才,太平天国曾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因为杨秀清的指挥,太平天国也达到了极盛。就在太平天国形势好转的时候,其都城天京却爆发了影响一时的兵变。由于天王洪秀全的猜忌,杨秀清最终遇害,而太平天国就此也元气大伤。

太平天国没了东王杨秀清,为何后来还坚持了近十年?有个关键因素

杨秀清之死是太平天国历史上一件大事,随着杨秀清身死,太平天国指挥系统上也出现了纰漏,后来,太平天国逐渐走向了没落。那么,既然杨秀清已经身死,为何清朝却没有趁此机会灭亡太平天国,而是选择继续与其对抗八年?这其中有什么样的原因呢?

其实,清朝之所以没有趁天京事变的爆发而迅速灭亡太平天国,并不是因为太平军本身战斗力雄厚,而是清庭没有能力攻打天京。

太平天国没了东王杨秀清,为何后来还坚持了近十年?有个关键因素

清朝末年,清庭的八旗军战斗力已经急转直下,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只能依靠于地方上的团练兵马而抵御太平军。当时,清政府虽然在江南组建了所谓的江南、江北大营,但由于八旗军战斗力低下,他们很快就被太平军击败。由于这一时期地方团练军马才刚刚组建,所以所谓湘军的战斗力仍然处于朦胧阶段。八旗军战斗力低下,湘军又刚刚组建,清政府是根本无法对太平天国发动猛烈攻击的,为了对付天平天国,清军只能先发展自己的武装,故而,当天京事变爆发时,清政府便选择了暂时对峙的局面。

天京事变发生时,清政府还遭到了列强的欺诈。当时,清朝内部已经腐朽不堪,列强遂趁此机会再次敲诈清朝政府。以英、法为首的侵略军在天京事变爆发的同一年打开了清政府的南大门广州,他们不仅活捉了清朝当地巡抚,更扬言要攻打北京、天津。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只好采取了妥协的策略。因为外部原因,清政府只能暂时放松了对天京的包围,而是专心对付外敌。

太平天国没了东王杨秀清,为何后来还坚持了近十年?有个关键因素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局同样令人失望,清政府不仅完败,而且还与西方列强再次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在英、法窥视西南之际,沙俄又侵犯我国的东北,面对这种局势,清政府只能暂时放弃了对太平天国的征剿。

另外,天京事变虽然使得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但其却并没有因此而动摇太平天国的根基,相反,在天京事变的后几年当中,太平军竟然是越挫越勇。杨秀清死后,洪秀全起用了新秀名将李秀成和陈玉成,这两位都是太平天国内部数一数二的猛将,依靠这两位大将的支持,太平天国再次挽回了失败的局面。

太平天国没了东王杨秀清,为何后来还坚持了近十年?有个关键因素

天京事变发生时,太平天国总体的实力还不算弱,在西南,有石达开的二十万太平军坚持抗清,在湖湘,又有李秀成等人坚守,东南呢,杨辅清、陈玉成等名将也力保天京。太平天国有这几支武装,清军也轻易不敢进犯天京。

天京事变发生时,清朝内部的武装还并未准备完备,再加上列强的进犯,清军自然无法顾及对太平天国的征讨。这一客观性的原因,也就导致了天平天国得以继续坚守八年。不过,天平天国毕竟实力有限,当清政府与列强修补条约,并从颓势中缓过神来之后,它依然无法摆脱被灭亡的命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