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都说光绪帝是慈禧太后害死的,其实,罪魁祸首另有其人并不是她

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的爱新觉罗·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之后,慈安太后暴崩,官方说法为脑溢血,民间野史认为是慈禧所害。1884年,慈禧发动了甲申易枢朝局之变,将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开始西宫独裁。

慈禧当政期间,她大权独揽,排斥异己,甚至,后来将光绪皇帝都给软禁了。后世之人提起这件事的时候,都说:袁世凯有着很大的责任。因为,当光绪皇帝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到他身上之时,他却在关键时候掉链子,背叛了光绪皇帝。

都说光绪帝是慈禧太后害死的,其实,罪魁祸首另有其人并不是她

那么,袁世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清王朝自乾隆皇帝之后,就逐渐地开始走下坡路,到了光绪皇帝时期,更是面临着不得不变的状况。光绪皇帝虽然一直受到慈禧的钳制,可是,他并不甘心坐以待毙。几次战争失败后,光绪皇帝更是决定锐意革新,希望能使清王朝得到真正的中兴。

并且,到了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德、俄、奥、意、日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都加紧了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

但是,当时的清廷,纷争不断,并没有拧成一股绳。以慈禧为首的一派作为后党,与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一派不断抗衡。光绪皇帝登基时只有五岁,慈禧太后还可以用辅佐的名义继续执政。等到光绪皇帝长大成人后,慈禧不得不将朝政交给光绪皇帝。

都说光绪帝是慈禧太后害死的,其实,罪魁祸首另有其人并不是她

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慈禧表面上不问国事,整天待在颐和园赏花玩乐,实际上,仍然大权紧握。一切的国家大事,都必须要经过慈禧的裁夺。慈禧掌权多年,老谋深算的她早已将朝廷上的大批官员拉入了自己的队伍中。

而光绪皇帝虽然地位尊贵,但是,支持他的高官只有他的老师翁同龢等寥寥几人。维新运动兴起后,维新人士想要通过光绪皇帝和皇帝身边的亲信大臣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维新人士极力拉拢手握军权的袁世凯。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一月,袁世凯奉命前往天津之前,维新派的康有为还亲自为他送行。袁世凯为人向来奸诈机变,花言巧语便骗得了康有为的信任。两人交谈之后,康有为对袁世凯赞不绝口,甚至,称他为“经天纬地之才”。

都说光绪帝是慈禧太后害死的,其实,罪魁祸首另有其人并不是她

当时,袁世凯表示支持维新,令维新人士欣喜无比。光绪皇帝作为维新的坚定支持者,对袁世凯也是非常信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皇帝亲自召见袁世凯,特意升了他的官,还扩大的他的权力。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皇帝亲自下令变法。可是,以慈禧为首的反对派一直对变法大加阻挠,很多条令在他们的反对下都形同虚设。光绪皇帝十分焦急,他向维新人士表示,为了国家的强盛,一定不能妥协,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变法。

自此,光绪皇帝的慈禧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冲突一触即发。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手握军权,他们嗅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决定用武力来反对变法。光绪皇帝得到消息后惊恐万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连连向维新人士下达密诏,询问如何是好。

都说光绪帝是慈禧太后害死的,其实,罪魁祸首另有其人并不是她

连皇帝都手足无措,足可见情况的危急程度。但是,这件事也反映出,之前维新派的很多行动都是在慈禧的同意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慈禧的默许,维新人士的很多政策都难以颁布。维新人士看似思想进步,可是,连掌握实权的是谁都搞不清楚。

这样看来,他们日后的失败也并非偶然。

维新人士看了皇帝的密诏后,决定险中求胜,先发制人。他们将希望寄托到袁世凯身上,想让他率兵包围颐和园,逼慈禧就范。

九月十八日,维新主干人士谭嗣同孤身一人面见袁世凯,见到袁世凯后,谭嗣同并没有遮遮掩掩,而是坦然说出了当今的形势。而且,谭嗣同向袁世凯直言:如果愿意帮忙,就发兵相救;如果不愿意帮忙,尽可以去向慈禧报告。

都说光绪帝是慈禧太后害死的,其实,罪魁祸首另有其人并不是她

袁世凯大义凛然地说:“光绪皇帝英明神武,我一直非常尊敬。如果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将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谭嗣同听了他的话十分感动,于是,将维新派的计划和盘托出。袁世凯听了之后满口答应,可只隔了一天便向慈禧告密。

慈禧得到消息后,马上集结力量发动政变。很快,光绪皇帝被软禁,维新人士也惨遭追杀。与此同时,慈禧还下令将颁布的变法政令全部废除。历时一百零三天的变法,就这样失败了。维新人士对袁世凯估计不足,错误地将希望寄托到他的身上,以至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都说光绪帝是慈禧太后害死的,其实,罪魁祸首另有其人并不是她

倘若,袁世凯没有出卖皇帝,而是竭尽全力地实行维新人士的计划。倘若,光绪皇帝成功地夺回权力,那么,清朝会不会像日本那样,走向繁荣富强?

可惜的是,历史并不能假设。

参考资料:

【《甲申易枢朝局之变》、《维新变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