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并非郦食其的计策有多差,只是形势变了,张良已经换了新玩法了

楚汉战争一开始,战局就一边倒地偏向了刘邦,从汉中一路打到彭城,三万兵直打到五十六万兵,刘邦就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也正因为如此,刘邦开始迷失在自己的胜利之中,在彭城日夜宴饮,完全不把项羽放在眼里,结果被项羽带着三万精兵一次性打伤了元气,不但彭城丢了,自己最后还被项羽的楚军围在荥阳城,勉力支撑,人生的大起大落实在是太“刺激”了。

一、郦生之策

刘邦当然不甘心就这样被项羽打败,他和手下大谋士郦食其商讨对付楚国的办法,于是就有了郦食其这个被张良痛斥为“亡国之策”、被后世无数人讥笑的“郦生之策”。

“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史记.留侯世家》

郦食其的想法很简单,当年商汤灭夏、周武伐纣之后都给战败者留了一块封地,而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却一块封地都没给六国留。假如刘邦可以给六国后世加以分封,那天下百姓自然感激涕零,能人异士也竞相投奔,到那时称霸天下,楚国也要俯首称臣。

并非郦食其的计策有多差,只是形势变了,张良已经换了新玩法了

刘邦听完,高兴得很,当即命郦食其速去刻印,抓紧分封,一刻也不能耽搁。

二、张良的反驳

这么开心的事,刘邦自然要跟好朋友张良分享,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张良不但不高兴,反而愤怒不已,甚至觉得这个计策是“亡国之策”。

张良当时提出了九点反对意见:

第一,商汤、周武分封时天下已定,如今我们和项羽还胜负未分;

第二,当年武王伐纣时,已经砍了纣王的头,而项羽的头现在还长在项羽的头上;

第三,向前朝示好(表商容之闾,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以收买人心,这些没有条件做;

第四,发钱、发粮给穷苦百姓,没有条件做;

第五,把兵车改为普通车,兵器也都收起来不用,自然也学不来;

第六,马放南山,以示不再有战事,汉军的战马更不可能不战斗;

第七,把牛放牧于桃林之北,以示不再运粮,更不现实;

第八,现在这些人都是背井离乡跟着汉王,也是为了将来能有一小块封地;如果六国一起,他们为何不回家乡“找工作”,而要跟着汉王?

第九,楚强汉弱,即便有六国,六国也是心向楚而背汉,要他们何益?

并非郦食其的计策有多差,只是形势变了,张良已经换了新玩法了

其实,看得出来,张良反驳郦食其的无外乎两点:一是前提错了,二是结果不利。

郦食其的前提“汤伐桀”、“武王伐纣”的分封都是在消灭了对手以后,而刘邦却还要面对最强大的对手项羽。郦食其的想法是六国帮忙分担火力,死心塌地的跟着汉王,而张良的想法跟他恰恰相反,认为楚强汉弱,即使汉王分封他们,最后仍旧是谁强谁的吸引力大,更重要的是人才还会发生大量的流失。

至于说中间那些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之类的,郦食其本就没有提到,也不会建议刘邦去做,根本是无意义的事情,张良只是在反对郦食其的同时,掩盖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罢了,因为他也不想再去复韩了,助汉王打天下才是他心中所愿。

三、曾经最“流行”的计策

公正地说,郦食其的这个计策,并没有张良说的那么差,只不过是已经“过时”了,当初还是“流行”过一段时间的,甚至张良也曾经是这个计策的受益者。

陈胜、吴广起义以后,最初的风气是自立为王,先是陈胜自立为张楚政权的王,紧接着其手下武臣自立为赵王,再接着是武臣手下的韩广自立为燕王,但是负责去魏徇地的周巿[fú]却改变了这个风气,他死活不愿意自立为魏王,而是跟陈胜要来了魏国的后裔魏咎来做魏王,这也是六国灭亡之后被拥立的第一位六国后裔。在此之前,田儋已经自立为齐王,而在此之后,陈胜王被杀,秦嘉拥立楚国贵族后裔景驹为楚王。

并非郦食其的计策有多差,只是形势变了,张良已经换了新玩法了

不过,真正把这个作为一项政治策略的还应该数范增。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史记.项羽本纪》

范增给项梁分析陈胜战败的原因,就是没有立楚国后人而自立,导致其势不长,所以他建议项梁拥立楚国宗室后裔,这样楚人自然争相来投。项梁采用了这个策略,立当年楚怀王的后人熊心为楚王,亦称其为楚怀王。此举在一段时间内还是非常有效果的,楚国人开始聚拢到了楚怀王的麾下,使楚国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反秦势力。

四、张良之策

在前文,水一白曾说过,张良也是这一计策的受益者,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就在项梁采用范增的策略,立了楚怀王以后,张良便主动找到了项梁,提出了他的意见。

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史记.留侯列传》

张良的意见就是利用这个“东风”,把韩国宗室后裔横阳君韩成立为韩王。只可惜韩王成和张良的这条“创业之路”走得却并不好,与别人逐渐发展壮大不同,他们只能游荡在颍川,不断往复在夺几个城又被秦军抢回去的循环之中。

并非郦食其的计策有多差,只是形势变了,张良已经换了新玩法了

不过,至少这对张良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如果没有这次失败,后来张良也不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刘邦。一时之间,曾经的关东六国已经有五个国家的国君是曾经的宗室后裔了,即魏王豹(魏王咎之弟)、赵王歇、齐王田广(田儋之子)、韩王成与楚怀王熊心,唯独燕王还是韩广,大概是因为荆轲刺秦王后,燕国贵族被秦始皇诛杀殆尽的关系。

这个格局倒是与郦食其所设想的有异曲同功之妙,但是问题是这个格局被一个人打破了。

五、破局者

这个破局者正是被很多人认为要恢复周朝旧制的项羽。

关于项羽的分封,水一白强调过很多次,项羽不但不是为了恢复周朝旧制,反而有着更深的用意,其中的一层用意便是打破旧有的格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项羽分封诸侯到底是不是败笔?西楚霸王不称帝只因怀念周朝格局?)

假设没有项羽的分封:

秦亡之后的格局将是项羽回楚国架空楚怀王,刘邦为关中王,其余关东五国各占各的地盘,形成一种相对的均势。

项羽分封以后:

直接分封了十八个诸侯,曾经的战国七雄,除了楚国一家独大,其余六个都被不同程度的拆分,引入了诸多新兴诸侯势力进来竞争,最终的结果势必是一片混战。

并非郦食其的计策有多差,只是形势变了,张良已经换了新玩法了

所以,到了郦食其提出他的计策的时候,整个天下已经形成了楚汉相争,各新旧诸侯各自守着自己的地盘,时而向楚,时而向汉的局面。假如,这个时候再如郦食其所想,引入六国贵族后裔,不但不能形成气候,反而会深深伤害现有诸侯的利益,那些原本还摇摆不定的诸侯更会毫不迟疑地投入项羽的怀抱,想要再争取那就是一种奢望了。

可见,此时的“郦生之策”已经是一个过时的策略了,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策略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比如张良的下邑之谋。

六、下邑之谋

“下邑之谋”即彭城之战后,刘邦等人逃到下邑后,张良给刘邦献上的一个计谋。张良指出了三个关键性人物:即英布、彭越和韩信。

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留侯世家》

与其去支持那些已经被时代淘汰的六国后裔,不如支持一些真正的实力派。英布虽然在项羽手下,但是刘邦打彭城,英布没出兵,已经得罪了项羽,这是可以争取的对象;而彭越与刘邦一向交好,又因为项羽没有分封而恨怨,自然也是可以利用的;而韩信也该放出去让他独当一面了。

并非郦食其的计策有多差,只是形势变了,张良已经换了新玩法了

后来的历史发展也印证了张良“下邑之谋”的前瞻性,这三个人都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成为了刘邦不小的助力。韩信连下魏、代、赵、燕、齐五地自然居功至伟;而彭越对项羽的骚扰也是项羽一时之间无法攻破刘邦的关键;英布虽然相对来说功劳最小,但是作为项羽手下,他的反叛本身就是一种敌弱我强的买卖,稳赚不赔。

最终,在张良“下邑之谋”的指引下,刘邦合众诸侯之力成功击败项羽,进而统一了天下。

水言水语

历史上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并不是想法本身不好,只是这个想法要在合适的时间才适合变成现实;当这个想法已经脱离了现有环境的发展,自然适得其反,不但得不到想要的成功,还会给自己和己方势力带来不想看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