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袁绍三大罪状,未必影响官渡败局,两处不如刘邦,才打烂一手好牌

历史演义灿星河,老乐斗胆鼓唇舌。咱们继续侃三国,品生活。作为影响汉末三国格局的重要事件,官渡之战即将开始,在第二十四回中,双方算是为一触即发的大战作最后的准备。通过袁曹两家站前的动向就能看出来,袁绍赢不了。估计有人说了,因为写书和看书的人,都知道官渡之战的结局,所以才敢这么说,所谓的铺垫和准备,自然也有倾向性。这话有些道理,但袁绍在小说中的所作所为,还是比较符合历史的,因此,就看袁绍这样,他就是个很难成就什么大业的人,又拿什么在汉末群雄残酷的角逐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袁绍三大罪状,未必影响官渡败局,两处不如刘邦,才打烂一手好牌

袁绍究竟犯了哪些错误呢?按照毛批三国的总结,说袁绍有三大罪状:第一,诓韩馥,欺负公孙瓒,虽然得到了北方的大片土地和资源,但来路不正,实属不仁。第二,李傕郭汜闹长安的时候,他却不敢出头,这是不义。第三,自己的兄弟袁术拿着玉玺就敢僭越自立,袁绍却不闻不问,等到袁术快不行的时候,准备投靠他的时候,他又愿意帮助这样的兄弟,这不是不忠吗?由此可见,如此不忠不仁不义的诸侯,怎么能被天下所容?应该说,这些传统的观点对袁绍评价没错,但这却未必是影响到他后来在官渡之战失败。毕竟胜利者曹操,按照这些逻辑说的话,更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所以,在战场上,单纯对比这些,还是不够全面的。那么,袁绍究竟还有哪些问题,导致了自己一败涂地呢?

袁绍三大罪状,未必影响官渡败局,两处不如刘邦,才打烂一手好牌

在老乐看来,毛批在本回中,随后对袁绍的总结,才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而且为了说得更加形象,有理有据,他还特意拿袁绍的缺点跟刘备,准确地说,是跟刘邦对比——同样的问题,成功者避免了,失败者干全了,答案不就很清晰明了了吗?首先,袁绍太过恋家,本来在一开始有打败曹操的最好机会,但就因为孩子生病,他心情不好,贻误战机。诚然,做父母的担心孩子天经地义,但是在工作和事业面前,如果彻底为了孩子放弃了事业,就算暂时是个好爸爸,又能怎么样?因为袁绍失败后,连一片瓦都没能留给孩子,那还算什么好父亲?特别像袁绍这种家庭,他不用抱着孩子四处求医问药,家族庞大,手下众多,又不缺经费,孩子有的是人管,只有他自己集团的大事小情,才应该由他本人亲自拍板决定。

袁绍三大罪状,未必影响官渡败局,两处不如刘邦,才打烂一手好牌

再看刘备和刘邦,一旦遇着为难,立刻自己先跑路,老婆孩子交给别人照顾,管他是敌是友。虽然这种做法在我们普通人看起来,非常不近人情,毕竟家庭是第一位的,但咱们普通人也遇不上刘备他们那么大的危险,所以也不至于抛妻弃子。简单地说,就是家里有事发生的话,在有人帮忙处理的前提下,我们是不是应该尽量不要影响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呢?不能说自己的私事遇着点困难,就立刻六神无主,什么都干不下去了,以至于耽误了自己应该为家庭尽责任,更应该干好的事业,是不是拎不清了?通俗点说,爱家没错,但如果连爱家的最基本条件都没了,让家里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保证不了,就嘴上说爱,管什么用啊?

袁绍三大罪状,未必影响官渡败局,两处不如刘邦,才打烂一手好牌

其次,袁绍在事业上就算没有家庭的负累,他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任人唯亲,决定全凭个人好恶,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就是多谋无断。什么意思呢?郭图逄纪会顺情说好话,所以他们说什么袁绍愿意听。反过来说,因为他讨厌田丰和许攸,结果田丰的好话听不进去,对许攸的建议更是油盐不进,导致许攸叛逃曹操,丢了乌巢粮仓,粮都没了,怎么打仗?这跟刘邦和刘备又完全不同,刘邦的态度是,只要能帮自己打胜仗,此前有什么恩怨都无所谓,而刘备则是有一群可以为他忠心效力的手下,甚至我们再看刘备最终在夷陵之战的失败,不也是因为一意孤行,为了关羽而拒绝了诸葛亮和赵云的诚恳建议了吗?

袁绍三大罪状,未必影响官渡败局,两处不如刘邦,才打烂一手好牌

而在现实中,咱们普通人都有类似的问题,表面上看,他好像特别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甚至是求助专家学者时也是一样,当对方说的话不符合他的想法时,他不表态,对下级是暗示让对方再想想,对比自己强的人则一再追问,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直到下级揣测明白自己的意思了,或者专家被问烦了,说出了符合他心理预期的答案时,这人才会说——嗯,这个办法好!问题是,如果这样的话,还要别人帮助干什么呢?你究竟是想听别人的建议呢?还是就想听别人说到你心里,却不管对错的话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