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因内容太过露骨,曾被众多出版社拒之门外

作者:干饭第一名1233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21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视频加载中...

大家好,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有点特殊,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饱受争议的文学作品,曾多次被各大出版社拒之门外(想出版却不敢出版),包括作者本人都很难定义这本书,你甚至可以把它当作是一本“有色小说”。看到这里,你是否能够猜到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呢?它就是作家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关于王小波本人,他是一个特立独行,有种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笔下的文字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生前不被重视,去世后作品才大火特火的作家。这种遭遇有点像梵高也有些像卡夫卡。

我们先说一下王小波和《黄金时代》的一些背后的故事,也许听到这些故事,你就会明白他为什么会去世后才能够成名。

1952年,王小波出生于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家中排行老二。当时他的父亲被批判,家庭境况突发巨变。值得庆幸的是父亲最终平安无事,家庭的生活也日渐回归正轨,但是这次的突变却对王小波产生了巨大的打击。

1968年,17岁的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对于他一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在这期间,他常常一个人在孤独寂寞中枯坐,为自己的创作寻找灵感,孤独是写作的最好伴侣,这段时间的经历也成为了日后他创作《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更是其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1977年,时任《光明日报》编辑的李银河,偶然间读到了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于是便对这位文笔诙谐幽默的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绿毛水怪》也成为了两人相识相恋到结婚的契机。同年8月,恢复了高考制度,而王小波也在次年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并成功被录取。在大学毕业之后,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分校任职,这段教师生活是他后来创作《三十而立》等作品的写作背景,而在此期间他开始创作这部历经十年之久才面世的成名之作《黄金时代》。

1984年,林银河公派到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王小波也来到这所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当研究生,靠着李银河的奖学金和打零工,王小波在美国安心写作安心读书,写出了《红拂夜奔》等中短篇小说,并继续创作《黄金时代》。回国之后做了一段时间大学讲师的他不顾所有人的反对辞去了稳定的教职,选择当一个全职的作家。但这并不是一条简单的道路。王小波的人特立独行,他的文字也特立独行,多数免不了被毙搞的命运,出版非常的困难,出版社的编辑都说小说非常的精彩,但是不敢出版。

王小波生前小说在内地出版的寥寥无几,他耗费了十几年的光阴写成的小说《黄金时代》于1992年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出版,并且获得了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并获得了奖金。后来王小波利用这笔奖金在北京顺义买了一套房子,然而令王小波想不到的是《黄金时代》在内地的出版却是屡屡碰壁。圈内都觉得这本书写得好,但是众多出版社却都不敢出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小波大胆开放,甚至有些重口味的写法。而在香港出版的《黄金时代》更是被改名为《王二风流史》并被划入了有色小说的行列,面对现实的残酷无情,此时的王小波难免有点心灰意冷。

1994年时任华夏出版社编辑的赵洁平,冒着巨大的风险,瞒着上级私自出版了《黄金时代》,事后遭到了上级的严厉指责。然而更惨的却是这偷偷出版的《黄金时代》因为没有走正规的发行渠道销量惨淡。在那段时间常常能看到王小波和赵洁平两人推着自行车,后座捆着《黄金时代》奔波于各大小书摊和图书批发市场去推销的身影。但即便如此努力的推销,在王小波去世的时候,这套书籍仍旧没有卖完。

1997年王小波去世。这本书的销量还是很冷清,直到他去世四年后,随着他的另外两部小说和《黄金时代》组成了时代三部曲面世,这套小说才屡次加印,开始畅销。

这便是王小波与《黄金时代》的故事,下期我们再来详细的介绍一下这部“有色小说”《黄金时代》究竟写了什么,喜欢的小伙伴记得一键三连支持一下。

XL17 王小波精品集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 时代三部曲 ¥98 购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