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苏秦合纵十五年,秦兵“不敢窥函谷关”?不过是太史公夸大之辞

身为战国权变术士之首,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名满天下。在论述苏秦合纵的功效时,太史公说了这么一句话:“苏秦既约六国纵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纵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公元前334年,苏秦北上燕国说服燕文公,并在他支持下游历山东诸国,于次年成功说服山东六国合纵。按太史公之说,之后的十五年内,秦国因为惧怕天下合纵,不敢向东攻打函谷关。可实际上,苏秦合纵的功效真有这么大吗?

或许,秦人自己的评价才是最为真实的。

山东六国合纵之后,秦惠王曾向秦国处士寒泉子抱怨:“苏秦欺辱敝国,想凭借一己之力让山东六国合纵。赵国一定会依仗人多财厚,鼎力支持苏秦去联络六国来对抗我国。山东诸国的心思不可能完全统一,就像不能把几只鸡用绳子拴在一起放在鸡笼里一样。我对苏秦怀恨已久,打算派武安子前往崤山以东去开导各诸侯国!”

秦惠王口中提到的“武安子”,显然并不是后世闻名遐迩的武安君白起,但却是当时秦国的另一武将。他说派武安子去“开导”山东诸国,就是想动用武力的意思。

寒泉子听了,赶紧劝说:“不行啊!攻城略地,请派武安子前往。要想让诸侯与我国亲善,请派客卿张仪。”

寒泉子这里没有说出任何应该派张仪而不是武安子的理由,可秦惠王却也没有丝毫辩驳,反倒是老老实实地听从了寒泉子:“我接受先生的指教了。”

即便秦惠王知道山东六国的合纵不可能达到统一,可能让他如此恼怒,说明苏秦促成的这次合纵确确实实威胁到了秦国。所以,秦惠王一怒之下就想出兵山东,与山东六国较量个高低。然而,天下合纵后的严峻形势却迫使他不得不收敛心态,只能借用外交手段来破坏合纵——能让心高气傲的秦惠王有所收敛,这就是苏秦合纵的威力所在!

只不过,苏秦合纵威力真有那么大,能让“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秦惠王其实非常清楚,山东六国的合纵本身就极为勉强:燕国参加合纵,不过是害怕遭受来自赵、齐二国的欺压;齐、楚二国合纵,不过是想借力打力,将秦国拉下霸主的宝座;唯有韩、赵、魏三国,确实面临着来自秦国的压力,是真真切切地想合纵抗秦。六国彼此心思各异,连合纵的目标尚不能统一,以致合纵成了一个极为松散的联盟,这能有效阻止秦国的东扩吗?

公元前334年,因为韩昭侯修建高门,楚人屈宜臼突然对他大加批评:“韩君无法出入此门了。为什么?因为不合时宜。去年秦国攻拔了宜阳(今河南宜阳),今年韩国又大旱,昭侯不在此时体恤民众急难,反倒更加奢侈,这就是所谓‘时运衰败之际做豪奢之事’!”一年后,韩国的高门建成,可韩昭侯却恰好去世,再也没能走出此门!

公元前335年,秦国攻拔了韩国宜阳;公元前334年,苏秦北上燕国,成功说服了燕文公参与合纵;公元前333年,苏秦周游列国,成功说服其他山东五国加入合纵。

表面上看,秦国攻拔宜阳在苏秦合纵之前,与山东六国合纵没有任何关联。

然而,近三十年后(公元前307年),在秦武王鼎力支持下,甘茂率领秦军再次攻打宜阳,彻底完成了秦国“通三川、窥周室”的战略目标。这意味着,即便公元前335年秦军攻拔了宜阳,但之后却把宜阳又归还给了韩国。所以,多年后秦军才会再度攻打宜阳。秦人何时归还了宜阳,史书并未记载;但如果没有巨大的外来压力,让秦国将吃到嘴里的肉再吐出来,显然是不可能。

以此分析,秦国所面临的巨大外来压力,就是来自于山东六国的合纵。六国合纵,即便是形式上极为松散,但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威力,依然让秦惠王寝食难安。最终,他不得不把到手的宜阳又归还给了韩国。

苏秦合纵十五年,秦兵“不敢窥函谷关”?不过是太史公夸大之辞

宜阳与函谷恰好在同一方向上,相距并不是太遥远。秦国归还了宜阳,不恰好佐证了“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的说法?

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公元前332年,魏国突然将阴晋(今陕西省华阴东)送给了秦国。阴晋原本是魏国的军事重镇,当年吴起主政河西之时,曾在阴晋以少胜多,大破五十万秦军。(《吴子兵法·励士》《史记·魏世家》)阴晋再往东不远,就是著名的函谷。这么重要的军事要地,不是万不得已,魏人肯定不会心甘情愿地送给敌国。可自从马陵战败后,魏国国力大衰,对秦屡战屡败,甚至被迫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现在魏人主动献出阴晋,也是遭受到秦国的巨大压力。

苏秦合纵十五年,秦兵“不敢窥函谷关”?不过是太史公夸大之辞

不过,这还是秦国全面吞并河西的前奏。

公元前331年,秦将公子卬率军,与魏将龙贾在雕阴(今陕西富县)大战一场,结果斩首魏军八万!随后,秦军兵分两路:一路杀出函谷,围攻魏国的焦(今河南三门峡市湖滨区古虢城东北)、曲沃(今河南三门峡市湖滨区西南三十二里);另一路则横跨黄河,攻占了魏国的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市)。眼看秦军势如破竹,对河西之地完成了合围,魏惠王毫无办法,只得将整个河西之地乖乖全部奉上!到了公元前328年,魏国又被迫把上郡(今陕西绥德一带)献给了秦国。

可秦人还是不依不饶,紧接着又攻占了魏国的蒲阳(今山西隰县)。

从公元前333年~公元前328年这十五年间,秦军从河西一步步挺进到函谷、甚至河东,魏国却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山东六国合纵对秦人的威慑力又体现在哪?还能说“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吗?

不过,此时秦人却意外地手下留情,竟然又把前两年占领的焦、曲沃二地归还给了魏国!崤函通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秦国为什么会突然开恩?

苏秦合纵十五年,秦兵“不敢窥函谷关”?不过是太史公夸大之辞

首先,秦国在河东立足之后,崤函通道的战略地位就已大大下降。其次,占领崤函通道对山东六国的威慑太大,使得山东六国结盟与秦对抗的可能性大增——这是秦国所不愿看到的局面。所以,秦人还是暂时放弃了崤函通道!

由此可见,六国合纵虽然不能完全阻止秦国东扩,但依然延迟了秦国的东扩进程。

在放肆地进攻魏国的同时,这十五年内秦国也同时对韩、赵二国发起了入侵。

公元前328年,秦军攻赵,杀死了赵军主将赵疵,并抢占了赵国的蔺(今黄河晋陕峡谷两岸)、离石(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然而不久后,秦国又把这两块地盘还给了赵国。

苏秦合纵十五年,秦兵“不敢窥函谷关”?不过是太史公夸大之辞

几乎就在同时,秦军又突然发兵,攻打韩国的陉(今山西曲沃西北)。陉,接近于旧日晋国的政治核心地带。陉一旦失去,韩国整个汾河领域的土地就再也难保,进而威胁到上党。如此一来,韩国半壁江山就将全部丢失!可眼见魏军都被秦军打得节节败退,韩人再也不敢顽抗,于是立即派人到秦国,主动提出交换南阳之地。南阳,是山西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的广阔地带。这块土地一旦成为秦国领土,秦军进入中原就再也不受崤函通道的辖制了。

韩国既然主动提出交换,秦惠王也就毫不客气地答应了。可他却下令,让秦军继续攻打陉。眼见秦军没有停止进攻,韩人不得已再退让一步,干脆不提交换,而是割让了南阳!可收到南阳后,秦军还是继续攻打陉!

就在韩国几乎要绝望之时,齐国术士陈轸却站了出来,替韩国解了围。

他劝秦惠王道:“韩国形势不利所以才提出交换,与秦国邦交不亲所以他们才割让了土地。现在韩国割让了土地秦军却不停止进攻,下臣恐怕山东六国不会再割让土地来事奉大王了。况且大王在三川求百金没有成功,可在韩国索取千金,一朝就得到了。现在大王继续攻打韩国,这是与重要的邦交国断交而且断绝了自身财路,下臣私下认为大王此举不妥!”

听了这番话后,秦惠王才让秦军停止了进攻。

苏秦合纵十五年,秦兵“不敢窥函谷关”?不过是太史公夸大之辞

陈轸这番话,核心的关键要点,就是山东六国不会再对秦国亲善——“下臣恐怕山东六国不会再割让土地来事奉大王了”。这一年,秦国对韩、赵、魏三国集体开战,一旦激发众怒,山东六国合力攻打秦国,或许就会重蹈魏惠王桂陵、马陵之败的覆辙!秦惠王之所以把蔺、离石还给赵国,又停止攻打韩国的陉,说到底,还是害怕山东六国的合纵!

由上可知,苏秦合纵之后的十五年内,秦国东扩的进程并未停止。相反,秦国在河东向三晋发起了多次进攻,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因此,太史公说“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其实不过是夸大之辞。

然而,苏秦合纵难道一点功效都没有吗?

苏秦合纵十五年,秦兵“不敢窥函谷关”?不过是太史公夸大之辞

由秦军多次攻占了三晋领土又还回去来看,显然山东六国的合纵还是对秦国构成了较大威胁。只不过,这种威胁仅仅是延缓了秦国的东扩进程,却不能完全阻止秦军东进,更不要说让“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了!

苏秦的合纵之所以无法阻止秦国东扩,就在于除三晋外,其他诸国都没有遭遇来自秦国的直接威胁,让六国合纵更多地表现在形式上,而缺乏深度有效的切实合作。这正如秦惠王所料,列国心思不可能完全统一,苏秦的合纵就好像把几只鸡绑在一起放入鸡笼——绝对不可能成功!

——完——

作者|欲云:喜欢历史的理工男,现居深圳

图片| 来自网络,

欲云谈史论今

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以古喻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