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暴秦无道,历经二世而亡,秦末起义军中出了两位非常杰出的首领,项羽和刘邦。本是推翻秦朝义军的同路人,最终却兵戎相见。项羽兵败,最终在垓下被围,突围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扼腕感叹,项羽本可东山再起,为何自绝前程。而作为当事人的刘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似乎发现了当年的秘密。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然而在刘邦和项羽的帝王之争中,刘邦虽是最后赢家,被人们所称道的却是项羽。因为项羽让人感受到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壮。
唐人胡曾有《乌江》诗云: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年项羽虽然兵败但他是有条件从乌江东渡的。他选择自杀,是因为“耻于”逃向东吴再起兵。项羽身上体现了传统贵族阶级的典型性格特征。做事光明磊落,讲究规则。比如在垓下,项羽对刘邦说,“咱俩打了这么多年了,还没决出个高低,有本事你还是跟我单挑吧,别让老百姓跟着受苦了。”堂堂正正地提出挑战,坦坦荡荡的接受输赢,没有一点投机取巧的算计。项羽的这种性格,体现了一种贵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即贵族本色。
同时,刘邦看清楚了项羽已经失去了江东人心,即使项羽回到江东,也不一定有太多的人支持项羽。项羽自己在穷途末路之时,应该也想到了这些。项羽原本是下相人(今江苏宿迁),并不在江东的会稽郡(今苏州),所以,实际上江东并非项羽的家乡。再加上项羽带出来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全没了,江东楚人的代表范增也因为项羽的猜忌病死,楚怀王熊心也被项羽所杀,项羽之前已经引起了诸多江东人的不满。
项羽是人杰,他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君子守则。他不是刘邦,做不出出尔反尔,背信弃义的狡诈行为。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所以他更愿意在死后与他生前的战友、部下同在,而不愿自己苟活,这也是他的失败所在。
刘邦与项羽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他可以为了天下出卖自己的信用,也可以为了天下杀尽随他征战多年的功臣良将。他的人生意义是为了天下而存在,但临终时他面对的也只能是无尽的孤独以及无数愧对的泉下之人。此刻,他才会真正明白项羽为何会在乌江自刎,为的是自己的尊严,也为的是自己能够堂堂正正的面对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