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在烏江岸邊,項羽為什麼要選擇自刎嗎?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在烏江岸邊,項羽為什麼要選擇自刎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暴秦無道,曆經二世而亡,秦末起義軍中出了兩位非常傑出的首領,項羽和劉邦。本是推翻秦朝義軍的同路人,最終卻兵戎相見。項羽兵敗,最終在垓下被圍,突圍至烏江邊,自覺無顔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扼腕感歎,項羽本可東山再起,為何自絕前程。而作為當事人的劉邦,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似乎發現了當年的秘密。

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在烏江岸邊,項羽為什麼要選擇自刎嗎?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然而在劉邦和項羽的帝王之争中,劉邦雖是最後赢家,被人們所稱道的卻是項羽。因為項羽讓人感受到一個末路英雄的悲壯。

唐人胡曾有《烏江》詩雲:争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從詩中可以看出,當年項羽雖然兵敗但他是有條件從烏江東渡的。他選擇自殺,是因為“恥于”逃向東吳再起兵。項羽身上展現了傳統貴族階級的典型性格特征。做事光明磊落,講究規則。比如在垓下,項羽對劉邦說,“咱倆打了這麼多年了,還沒決出個高低,有本事你還是跟我單挑吧,别讓老百姓跟着受苦了。”堂堂正正地提出挑戰,坦坦蕩蕩的接受輸赢,沒有一點投機取巧的算計。項羽的這種性格,展現了一種貴族特有的價值觀念,即貴族本色。

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在烏江岸邊,項羽為什麼要選擇自刎嗎?

同時,劉邦看清楚了項羽已經失去了江東人心,即使項羽回到江東,也不一定有太多的人支援項羽。項羽自己在窮途末路之時,應該也想到了這些。項羽原本是下相人(今江蘇宿遷),并不在江東的會稽郡(今蘇州),是以,實際上江東并非項羽的家鄉。再加上項羽帶出來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全沒了,江東楚人的代表範增也因為項羽的猜忌病死,楚懷王熊心也被項羽所殺,項羽之前已經引起了諸多江東人的不滿。

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在烏江岸邊,項羽為什麼要選擇自刎嗎?

項羽是人傑,他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君子守則。他不是劉邦,做不出出爾反爾,背信棄義的狡詐行為。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以他更願意在死後與他生前的戰友、部下同在,而不願自己苟活,這也是他的失敗所在。

劉邦與項羽顯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他可以為了天下出賣自己的信用,也可以為了天下殺盡随他征戰多年的功臣良将。他的人生意義是為了天下而存在,但臨終時他面對的也隻能是無盡的孤獨以及無數愧對的泉下之人。此刻,他才會真正明白項羽為何會在烏江自刎,為的是自己的尊嚴,也為的是自己能夠堂堂正正的面對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