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美文选粹」沈致远:无声·留白·真空

作者:新课标大语文
「美文选粹」沈致远:无声·留白·真空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孙春梅

黑龙江省克山县第一中学校语文教师。兼职执笔学校公众号、美篇及制作抖音等短视频的前沿宣传工作。喜爱读书,酷爱写作,在简书、QQ空间等曾连载50多章的回忆性散文《花开朵朵》及游记系列作品等。在《课外阅读》《中外交流》《素质教育》等公开发表多篇论文。主编或参编多本一线教学教辅资料,撰写多本校本教材。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叶圣陶杯”作文大赛、省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等获得优异成绩及参加夏令营的机会。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左佐

审校:付婷婷 / 美编:张新雨

编者寄语

“美满”,是由“美”“满”并列而成,即美好圆满,但其实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美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满的,“花未全开月未圆”恰是人间最美好的境界。留白正是如此,它是中国美学的精髓:“文学有留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戏剧有留白,意味深远,回味无穷;建筑有留白,方寸之间,彰显天地;音乐有留白,绕梁三日,美不胜收;自然有留白,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人生有留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留白亦是一种心境,“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妙在留白,似无而有,赏玩不尽,思绪无穷。相类似的还有无声与真空,三者均体现出“有”与“无”之间的微妙关系,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又各具其美,且欣赏作家沈致远向我们一一道来。

披文入情

无声·留白·真空

用间隔号将无声、留白、真空三个词汇并列在一起,有分界作用,为区别而分立又平衡,暗示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①乍看,无声、留白、真空三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思量三者均体现出“有”与“无”之间的微妙关系。

总述简洁,单刀直入,扣住标题引出“有”与“无”的思辨。

②白居易《琵琶行》中那段描写音乐之美妙的诗篇,千古传颂,历久弥新。其中我最欣赏的一句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怎么会胜过有声呢?我这样理解: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那一段繁忙的音乐以后,琵琶声由急转缓,“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乐声悠然而止。使听众得以静下来回味其弦外之音,从而浮想联翩,进入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而且这里无声的停顿也烘托出随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种逼人的宏伟气势。总之,诗人告诉我们:音乐之美妙不仅在有声,也在无声,更在于有声与无声的浑然天成。音乐的这种表现手法在西洋的交响乐中也有采用。

于无声处听音——例证法,引入音乐方面对无声胜有声的思考,得出“更在于有声与无声的浑然天成”,且在“在西洋的交响乐中也有采用”的结论,文学价值可见一斑。

③国画讲究留白,留白成为国画构图的重要元素。(留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集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很自然地引导读者目光至主体。)八大山人开写意画先河,是擅长留白的高手。留白突显东方艺术的审美观,但是传统的西洋画并非如此,在著名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上千幅西洋写实派和印象派的画中,竟然没有一幅采用留白。现代抽象派画家的有些作品中虽然也留出大片空间,但往往有颜色,严格地说不属于留白。画笔的渲染是“有”,留白则是“无”。东西方画家对留白的不同态度,是否反映了两种文明在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呢?

于无画处观景——对比法,留白为国画独有技法,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留白突显东方艺术的审美观”,突出主体,有层次感觉,虚实结合间营造出美好意境,增加人文价值观的审视,进而又抛出“两种文明在哲学思想上的差异”问题,隐含哲学思想,引人深入。

④真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顾名思义,真空是空空如也。其实不然!用最强力的真空泵将密封容器抽到高真空,每立方厘米仍然残留上千个气体粒子。而且除了粒子以外,整个宇宙空间充满了由微弱的电磁波所构成的背景辐射,这是宇宙诞生时“大爆炸”残留的余晖。空间并非空无一物,现实中并不存在绝对真空。

⑤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曾从理论上指出:即使在绝对真空中也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许多正反虚粒子对。打个比喻:真空就好比是永不平静的海平面,波涛起伏浪花飞溅,随时都有水珠和气泡在产生和湮灭。水珠就好比是虚的正粒子,而气泡好比是虚的反粒子,他们成对产生,随即湮灭。(比喻论证,化抽象的狄拉克物理理论为具体生活实物海水,绝对真空变得形象可感,增加人文色彩,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这种方生旋灭的正反虚粒子对造成了所谓“真空起伏”,使真空永远不得安宁。

科学求真,以科学为依据鉴真,探索事物的规律,由“现实中并不存在绝对真空”“真空起伏”可知,物理概念真空不空。

⑥可见,真空不空,而且非常复杂。(过渡句,小结上文“真空不空”,开启下文真空的复杂性。)真空起伏,正反虚粒子对……这对常人而言已经够玄了吧,但还有更玄的。李政道说,在真空起伏中可能有正反磁单极子存在,核子中夸克的禁闭可能是由于真空的特性所致,基本粒子的“对称破缺”可能来自真空起伏,真空可能有不同的态——现实的“真”真空与各种“假”真空,在高能量冲击下可能激发两者之间的“相变”,出现始料不及的意外结果。他还认为,真空之激发可能是21世纪物理学的重大突破。对真空如此钟情,是否与他的东方文化背景有关呢?(运用文明探源的科学性剖析,以真空的复杂性切入李政道对真空的钟情,真假“真空”可能被激发为两者之间的“相变”,这可能是21世纪物理学的重大突破。)

第②段到第⑥段并列分述,音乐上无声胜有声,绘画留有三分白,物理学的真空不空,三者各自独立又服从于同一条主线——“有”与“无”之间的微妙关系,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⑦无声、留白、真空是“无”。但无论在艺术或科学领域中,都不能小看了“无”。宇宙是一个统一体,归根到底,艺术与科学也是统一的。将艺术与科学分开来进行研究只是为了方便,是人为的,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总述三者共同点是“无”;驳论纠偏,指出真相:宇宙是一个统一体,艺术与科学也是统一的。

⑧走笔至此,不禁想起《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入口处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毕竟是大彻大悟的过来人。(于无字处看书,于无心处参禅——引用延伸《红楼梦》堪称点睛之笔语句结尾,这富含哲理的句子颇得兵法虚虚实实的精要,在此重在人生哲理的揭示,诉求浪漫主义的科学建构,将科学性与人文性结合产生最佳效应。)

整体结构聚合有序,中间并列行文,多维度探本溯源,整齐中见错落。科学与艺术并重,科学之美,客观性与真实性发人深省;艺术之美,人文性与审美性引人入胜。

来源:选自沈致远《科学是美丽的》,有删改

作者:沈致远

文章珠玑

诗人告诉我们:音乐之美妙不仅在有声,也在无声,更在于有声与无声的浑然天成。音乐的这种表现手法在西洋的交响乐中也有采用。

空间并非空无一物,现实中并不存在绝对真空。

无声、留白、真空是“无”。但无论在艺术或科学领域中,都不能小看了“无”。宇宙是一个统一体,归根到底,艺术与科学也是统一的。将艺术与科学分开来进行研究只是为了方便,是人为的,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