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放弃荣华富贵,打响反袁护国第一枪,梁启超称赞他:是为国民争人格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

要说最喜欢的历史阶段,还是民国时期,尽管民国军阀混战,国家经常处于危亡之中,但是这也是我们脱胎换骨时期,尤其是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仁人志士,更是将这一段历史展现了慷慨激昂。

如果要说民国时期我最欣赏的人物,那就是蔡锷将军,为了国家的发展,不顾个人荣华富贵,抱病投身革命,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事迹却会被人永远铭记。

蔡锷将军生于湖南省宝庆府的裁缝家庭,十分贫困,但是却并没有阻碍蔡锷的眼界,蔡锷早年在私塾勤学苦读,12岁就考中秀才,甲午战争后,清廷积极寻求近代化之路,1898年16岁的蔡锷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当时戊戌变法领袖人物梁启超、谭嗣同。

放弃荣华富贵,打响反袁护国第一枪,梁启超称赞他:是为国民争人格

因为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受到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对蔡锷的一生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此后不久,蔡锷就考入了上海南洋公学,也就是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

甲午战败后,中国派遣大量留学生到日本学习,掀起一股中国学日风潮,受此影响1899年蔡锷前往日本寻求强国之路,先后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在日本期间,蔡锷接受先进思想,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极为愤恨,曾在诗中写道“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与戊戌变法失败后,其恩师谭嗣同的临终绝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颇有呼应之意。

放弃荣华富贵,打响反袁护国第一枪,梁启超称赞他:是为国民争人格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一股瓜分中国的浪潮,在日本学习的蔡锷再也看不下去,回国参加了自立军起义,面对沙俄入侵东北的事实,还曾组织“拒俄义勇军”,可惜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一次起义失败的很快,结合戊戌变法失败的经验,让蔡锷明白没有强大的武装,想要进行变革是痴人说梦,再次回到日本后,蔡锷先考入成城学校,随后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专门学习军事知识。

1902年,蔡锷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中,发表《军国民篇》里讲到,中国的落后的各方面因素,极力主张,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实行“军国民主义”。

放弃荣华富贵,打响反袁护国第一枪,梁启超称赞他:是为国民争人格

可见,蔡锷此时的思想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由于他在陆士期间积极表现,被称为当时“中国士官三杰”之一。

1904年,作为最早从日本陆士毕业的一批留学生,蔡锷回国后受到正在推广清末新政浪潮的影响,先后在湖南、广西等地的讲武堂教练新军,由于军事功底扎实,讲解精辟,深受同僚与士兵的敬佩。

此后不久,云贵总督李经羲在筹办云南讲武堂的时候,将蔡锷聘请到云南,予以重任,由于李经羲对革命派抱有同情,云南陆军讲武堂与云南新军成为革命势力的大本营,蔡锷虽然还未参加同盟会,但是也对革命活动不拒绝,曾经向同盟会成员保证“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绝对同情支持”。

放弃荣华富贵,打响反袁护国第一枪,梁启超称赞他:是为国民争人格

1911年,武昌起义后,蔡锷积极响应,发动昆明辛亥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成立云南军政府,担任都督。

这一次起义对于推动全国革命活动具有重大的影响,最终对于清政府在全国统治的结束,具有重大的作用。

在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后,更是蔡锷一个全新的开始,蔡锷担任云南都督期间,大力推行新政,改善发展经济民生,使得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将云南从国家边陲之地,打造成民主共和的家园,此后,云南滇军能够几十年超然与国民政府的统治,很大程度上就是蔡锷打下的基础。

放弃荣华富贵,打响反袁护国第一枪,梁启超称赞他:是为国民争人格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对于云南的这个“民主刺头”,颇让袁世凯头疼,为了瓦解蔡锷的军政影响,1913年将蔡锷调到北京,授予全国经界局督办的职务,表面上对其进行笼络,暗地里却对蔡锷进行监视。

袁世凯与蔡锷的很多思想是不谋而合的,袁世凯对蔡锷也尤为欣赏,蔡锷对袁世凯也抱有某种信任,比如蔡锷一直希望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国防军队,而袁世凯则以组建新军而闻名,蔡锷从日本回国后到云南职教的讲武堂,也是袁世凯推行清末新政,为建立新军而组建的。

袁世凯一生最为杰出的作品就是组建了北洋新军,在这一点上,蔡锷是心知肚明的,在北京期间,蔡锷多次给予袁世凯献计献策,希望袁世凯能够加强国防建设。

放弃荣华富贵,打响反袁护国第一枪,梁启超称赞他:是为国民争人格

然而当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并且倒行逆施,想要建立独裁政府,甚至要恢复帝制的情况下,蔡锷实在不能与袁世凯共同谋事。

正在袁世凯筹划恢复帝制时,蔡锷却以看病为由东渡日本,经过台湾、香港、越南的旅程后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这时距离袁世凯12月12日宣布称帝已经过去七天。

蔡锷抵达昆明后,立即着手组织云南反袁武装起义,在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并且组织护国军,打响反袁护国第一枪,兵分三路讨袁。

尽管蔡锷的护国军相对于北洋政府来说并不占优势,但是蔡锷还是以云南的武装为基础,屡次击败袁世凯的军队,并且受到各省反袁武装的支持,在全国的声讨浪潮下,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不久抑郁而亡。

放弃荣华富贵,打响反袁护国第一枪,梁启超称赞他:是为国民争人格

由于长期在恶劣条件下作战,本来身体素质就不好的蔡锷终于积劳成疾,1916年病情恶化,虽然前往日本积极治疗,但是还是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4岁。

然而在蔡锷将军最后的遗嘱中,他还是不忘革命事宜,让部下为阵亡的将士申请抚恤金,并且表示自己“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他的恩师梁启超则在追悼会上称赞蔡锷是“为国民争人格”,痛惜不已,蔡锷去世后,不久,北洋政府为他举行了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葬的人。

在他前后八年投身革命的生涯中,虽如昙花一现,却精彩纷呈,尤其是在云南辛亥起义与护国战争中,蔡锷都以革命先锋的姿态冲在最前,值得钦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