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难忘在盐津的那段求学往事

作者:西部移动CM

记得辉煌时期的兴隆中学,也就是当时的盐津县第三中学,初中办学水平在全县的影响力那是一等一的。全县有条件远涉他乡就读初中的学生,择校盐津三中者,趋之若鹜。

但八十年代初期,那时读书毕竟十分艰辛,农村底层更是如此,虽然寒门出贵子在那个时代似乎是普遍倾向性认识,但农村学生的初中毛入学率都是低得十分可怜的。扫盲工程——夜校也还没有真正兴盛起来,农村底层的知识分子就凤毛麟角,十分金贵了。能有学生上得起初中,这家人在乡邻眼中,那也是光耀门楣的前兆。

难忘在盐津的那段求学往事

八十年代开始一两年,我那偏远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刚一两年,连改革开放的路子都还没彻底理顺。挖山刨土侍弄庄稼那才是作为农家子弟的主业主课。以其时我的境况论,五年制小学毕业,应该就要考虑结婚成家独立自主自撑门面了。虽然毕业成绩一等一,但要再晋级上学希望渺茫,也好在乡邻对家长的规劝,以全家之力勉强支持上学,本乡原本的初中是中心完小的附属学校,称为附中。那是特殊时期办学模式的产物,为啥是初中附属于小学,而不是应该小学附属于初中吗?

初中三年分两段

但全想到我们这一届小学毕业时,附中居然办没了,按照上级的学区划分,上初中就得去兴隆中学,离家七八十里路程。交通不便,车辆稀少,就算有车,全身荷包都瘪瘪的,没有条件享受坐车的福分。去兴隆中学读了初一的秋季学期之后,县里考虑牛寨的学生远山远水在兴隆中学读书,实在艰难,于是下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决议:牛寨籍初一的学生,自第二年春季学期起,原则上回牛寨继续就读,地址就选择在现在的牛寨中学。春季报名时。来了共计60来个同学,王中原老师回牛寨继续当我们班主任,班级名叫盐津三中牛寨班(也就是盐津三中16班)。读到初二年级完毕,大气候又有所变化——盐津三中牛寨班仍然回兴隆中学本部就读,又再次亲自践行远山远水的读书征程。班级回本部之后,再次打乱分配在两个毕业班中,继续就读。

家里用杉木板子给我做了一个长方体木箱子,用红漆草刷了一遍,和队里同时考上兴隆中学的一个同学一道,在家长的陪伴下,远赴他乡的兴隆中学上学了,终于达成了自己上初中的心愿,当然那是一种过早的窃喜。

“一松二紧三拼命”,开学典礼上,校长明确告诫全校师生,但为了初二初三的紧张和拼命,在初一时期,也决不能轻松度过,也就是一进初中,就必须拿出拼命三郎的勇毅和行动,为自己赶拼出一条活路来。

班主任也是那个学期从本乡附中下去的王中原,对待工作很是尽职尽责,任我们代数,教学通俗易懂。

校园内,主要建筑只有三栋,主教学楼四层,次教学楼为两层,均为石混结构,木楼板隔分楼层。次教学楼用楼板隔离为上下两层,上为男生宿舍,下为教室。有一栋教师宿舍楼,纯木质串架房,也两层,木楼板相隔。食堂为一层建筑,两大间,石混结构,每间开了两个窗子,那是学生排队打饭的窗口,早点早上七点半,中午饭12点,晚饭下午五点半。

女生宿舍境况咋样,我不清楚,从来不敢跨越雷池。男生宿舍是没有床的,不比现在连寄宿制小学宿舍的上下层钢架床都是那么的扎实、讲究。一个大通堂,下面教室有多大,楼上宿舍就有多大,一间睡十多二十来个同学。

楼板扫干净,带去的灯草席子直接铺在楼板上,五六斤重的棉絮铺盖,谷壳或者包谷灰灰为内瓤子的枕头(能装野棉花的那是上等货、奢侈品了),简单的一两套衣服装在木箱子里,还有一张价值两三角钱的洗脸帕和一个一两元钱的洗脸洗脚共用的盆子,生活起居的一应物品就“齐全”了。

学习的作息时间和现在的中学差不多,都是上午早自习加四节正课,下午三节正课,晚上二至三节晚自习。

饮食匮乏

虽然是改革开放初期了,但基层物资依然奇缺,经济发展缓步前行。一整天几乎没有零食下肚,油荤也极为寡淡,导致正处于身体增长高峰期的初高中学生来说,食量大增,很多学生在校每天都处于半饥饿状态。

学校早点以稀饭为主,现在早点的稀饭主要是稀,是米汤多,那是我们的稀饭主要是饭,稠度大,黏性强,不是能照见人影子那种,五分钱打一碗干了也将就能够保持住早上所有课程的精力。中午饭有米饭,也有包谷面面饭,当然不能和现在的包谷面面饭相提并论,现在的包谷面面很讲究,是褪了粗壳了的。那是我们农村用石磨(磊子)推细的,过一道筛子,律去粗康,但细碎的粗皮还是有的,吃起来干硬刺口,但即使如此,包谷饭只要不打脱顿数、不饿饭就算幸福日子了。在学校也必须得过苦日子,疯长着的身体压制不住噌噌往上窜的食欲,我们男子汉学生打饭一般至少半斤,菜嘛,少吃的最佳选择,一来本身食堂里就没有几个菜,二来吃菜相对费钱。每周一二干脆不打菜了,端着饭回到宿舍,把周末回家带来的装在玻璃瓶子里的炒豆拌糟海椒从木箱子里拿出来,拗些碗里和着热饭吃,能够吃饱了,觉得饭食干燥的话,可以等列着几路纵队打饭的同学们散得差不多了,去请食堂的嬢嬢叔叔舀些菜汤喝喝,偶尔那菜汤的表面还漂着几朵亮汪汪的油星子呢。对于曾经饿过饭的我而言,这在当时想来也是一种特别幸福的事儿。

毕竟,回家的趟数非常有限,没有了炒豆糟海椒或是盐菜下饭,那就只有硬着头皮打五分钱菜来下饭了,若打一角钱的,那就是一种奢侈的行为。

正餐不足宵夜补,几节晚自习过后,闹革命的空肚子起义了,牵引着同学们往校门外的宵夜市场走去,说是市场那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周边的庄户人家出动的三四十个人,掐着晚自习下课的时间节点,齐聚于学校大门外,一字排开拉扯出一个长长的夜宵摊长龙。稠稠的稀饭(还拌少许盐菜)每碗五分,干燥可口的红苕每碗五分,热腾腾的盐菜包子一角,面条、凉面一角一碗,包谷粑五分馒头五分,还有抄手、麻糖、水粉等类,我们贫寒子弟实在饿的熬不住了,才会去逛逛夜宵市场,一般买两三分期的红苕哄哄肚子。倒不是吹的,那时兴隆的红苕特别好吃,估计至少可以名冠全县。干酥酥、软绵绵、粉嘟嘟的,此时想起,也深感回味悠长。

一次有位同学从家中带了一小块腊肉到学校,准备和要好的几位同学打打牙祭,但人多肉少,大家伙儿便趁着风高月黑,窜入农家的菜地里,拔了五六棵莴笋,叶子煮肉汤,茎秆炒腊肉,特别香脆,现在回味起来,还满口盈香。

向成绩要质量

在兴隆读初一第一学期时,每次回家,总是往返于横亘在学校和家之间那些让人忆而生畏的深湾野箐,大山长岭,特别是星期天赶回学校尤其吃劲。周六上完课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兜里没钱坐班车是不敢想的,何况车辆也极为有限——若是有幸的赶上一段拉煤炭或拉柴的拖拉机节省一段用脚步丈量的道路,那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但我们追吊上车厢去了,我们的不轨行为往往被司机从反光镜里发现,停车,凶神恶煞吼人,只差点把拳头和劲腿摔在我们身上了,下车,道歉,保证没有下次。灰不溜秋着一张张嫩脸,大家伙儿像瘪气的皮球,垂头丧气继续赶路。也有仁慈的师傅,怜悯我们学生娃娃的艰辛,假装没看见,捎上我们一程。

和我一样囊中羞涩的同学不在少数,结伴同路而行,腰酸腿痛腹中空空赶到家,往往已是披星戴月之时。胡乱填饱肚子,就在一豆煤油灯下洗腌菜、泡豆子,菜和豆子加上糟海椒一起烘炒,装入玻璃罐子里,准备好第二天带到学校去。带着家长给的极为可怜的几个钱,拖着疲惫不堪的步子赶到学校,已经上晚自习的时候了。精疲力竭,趴在课桌上就呼呼大睡起来,丝毫没精力上课。

虽然,在牛寨读中学,我的读书生涯差点夭折,但毕竟想尽千方百计,最终拉拉扯扯地坚持下来了,七耽八搁的在牛寨读完初二年级,成绩也就总是在前十名左右徘徊。

初三时,或许是上级考虑到牛寨班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送我们这个班毕业,因此才会再次回到兴隆中学本部。在初三这个拼命阶段,能够看到一线曙光的同学都豁出命来了,铆足劲争分夺秒向前奋进。饥饿,倒还随时被淡忘了,饥饿给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同学最大最明显的赏赐就要数深沉的胃病,以至于很多年以后胃病也还在反反复复的滋扰着生命的安宁。

寒冬腊月里的单衣单裤努力抵挡着那些年月里似乎特别寒冷的冬天,尽管内里的衣服分布着厚厚的补丁,无孔不入的寒冷还是沁肌入理,钻心疼痛。冻疮浮肿了双脚脚趾和后跟,开裂了更是疼得钻心,耳垂、耳沿紫红紫红的,肿胀、龟裂。

桃红李白,春季学期又来了,临门冲刺说到就到,但对于我而言,那个学期的伤痛,是我终生忘不掉的。

天不假年,年迈多病的父亲走过了80个寒暑易节,却终于没有能够顺利“起一”,为自己的生命划上了休止符。心中的顶天柱倒塌了,心魂似飘蓬在苍茫的荒野中浮游,无所归依。

家庭富裕些的同学早已是踌躇满志,填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高中,继续圆满着自己的大学梦想。我的梦呢?东挪西借、拼拼凑凑读完了那最后一个学期。也许我真的应该感谢上苍,我懵懵懂懂地考上了当时绝大多数农村初中生梦寐以求的中等师范,跳出了农门,用乡民们的话说就是躲过了天空中那个毒辣的太阳包和骤雨的暴淋,洗净了泥腿子。

不过,牛寨班还真没给盐津第三中学丢底,在一九八五年中考中,升上中专、中师的就达15人以上,要知道那个年代,这些人就是成绩拔尖者了,铁饭碗端得稳稳当当的。我潦潦草草的成绩也能进入中等专业师范学校的学堂,能端一个铁饭碗,这简直是祖上德懿的恩赐。

初三毕业班,每个同学似乎都在和时间较量硝烟味道充斥在校园,在班主任胡明翠老师引领下,发起百米冲刺。她任毕业班的化学课程,讲课清楚透彻,深入浅出,逻辑严密,循循善诱。班风积极向上,团结活泼,井然有序。

英语老师陈银辉口才十分了得,每课前五分钟有个雷打不动的功课:三寸不烂之舌口如悬河为我们全班同学讲演人生哲理,待人接物,满满的正能量浸润每个人的心田。英语成绩也渐有起色,在那个年代,中学英语教师奇缺,英语教学质量在全县乃至全市几几乎都是拉后腿的(其实至今全省在英语方面的成绩与其他省份比较起来,也是抬不起头的),中考时我虽只得了二十八点五分,但在全县中考英语成绩中,至少进入了30%以内。英语学霸是樊二妹,名英,英语成绩一直强势的霸占着全校毕业班冠军的宝座不让,后来读高中进了云师大,其哥哥说现在春城的滇池中学任教。

几何几何,叉叉角角,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在这句口头禅的影响下,大多数同学面对几何这门学科还真的发怵。面对几何学的初级阶段——平面几何,有逻辑思维十分缜密同学,往往每每拿高分,譬如考上了昭一中的我的新华村老乡同学唐仲均,蒿芝坝人氏陈星,万和人氏罗文辉……

体育成绩特好的同桌葛祖忠,但后来居然没有考上体育师范学校,至今我也未能理解与释怀。

初中毕业后,同学们大多各三五方。有的同学从教,有的从政,也有的在务农,或是打工,不管如意与否,日子总得过呢。大部分的同学是最终没有能够走入体制内的,但每个人总是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留下了亮丽华彩,和美的乐章。

看电影

改革新风在大山大峡谷中,吹送的速度往往稍慢一些,落后地方的文娱生活依然枯燥。记忆中,学校似乎没有组织文艺晚会,文艺表演。但文娱活动总是没落后的。

学校很注重劳逸结合,偶尔周六晚上放假让学生去看看电影,好像是学校统一发票。那时,兴隆街上的电影院新修建不久,在文娱生活极度枯燥的年代,电影院是一个汇聚人气的好场所,就连街区要通知、宣传的大事往往都在电影院放映之前进行。

街上的同学比较多,可以近水楼台,占领好的位置,在最佳位置领略剧情。那年代武功风风靡全国,不知是由电影带动起来的,还是电影界摸准了行情,专拍武打片。反正人们足以喜欢看的就是武大功夫片,大街小巷、办事场中,议论最多的话题也是武大功夫里的情节。

最能引起轰动效应的首推《少林寺》,隋末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在督建河防工事时,杀死了起来反抗暴虐的神腿张,其儿子小虎子跳河逃离虎口。小虎子被少林僧人救起收入寺中后,为报父仇毅然削发为僧,法名“觉远”。王仁则的侍卫长遇见牧羊女白无瑕后垂涎其美色,强行将其抢回府并欲酒后施暴,恰巧被只身前来报仇的觉远发现。在救白无瑕逃生的过程中,觉远因武功欠佳被王仁则刺伤,促使其回到少林寺后更加刻苦练功。后因觉远救援被王仁则追赶的李世民,少林寺遭遇劫难,觉远身上的责任更重一层。后觉远终于刀仞王仁则,报了父仇,为保卫少林,觉远终于忍痛拒绝了白无瑕的爱情,正式受戒出家。这个剧情充满了正能量,受人追捧,人间正义,自在人心。

《武林志》这不武大功夫片也极具号召力和唤起爱国情怀: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时期,九河下梢天津卫,四面八方的豪杰高手云集于此。武林高手东方旭打把势卖艺,期间与神州武术馆掌门何大海以拳会友,更结识了沾亲带故并有一身绝学的行脚郎中神掌李。经过神掌李的指点传授,本就武功高强的东方旭突飞猛进,将八卦掌练得炉火纯青。就在此时,俄罗斯大力士达德洛夫耀武扬威来到天津卫,仗着自己的蛮力和不败的战绩趾高气昂,目中无人。火爆脾气的何大海出头,谁知遭到奸人暗算。而东方旭慨然出战,要为炎黄老爷们儿们挣得一口气,绝不甘心受洋人的欺凌和嘲弄。东方旭和武术家们由此上演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武林传奇。

记忆里,好像还有《木棉袈裟》《少林寺弟子》《少林小子》《武当》《自古英雄出少年》《生死决》《金镖黄天霸》《无敌鸳鸯腿》《少林童子功》《少林俗家弟子》《八百罗汉》《新方世玉》《神丐》《南拳王》《南北少林》等等,无一不涉及武功、武打,有的是同学们自行去看的,学校组织的毕竟是少数。

也许是受社会风气和电影的巨大影响,同学们中,练武功,操功夫的越来越多,女同学也不乏其人。男同学嘛,似乎人人都会几招,有的甚至还隐藏着一招致命的绝世功夫。跑早操时,许多同学往往也要单独练练武功,为啥练功夫?强身健体,防身护命。我们几个身体壮实的好友“志同道合”,对锻炼身体和操功夫情有独钟,没回家的周末或是闲暇时,双脚随时绑着十来斤重的沙袋绑腿,校外去跑公路、爬山,比划比划使蛮劲的外家拳,“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压压腿,拉拉筋,站站桩,常规必修课。当然书本也是必带之物,也是主攻点位。革命本钱是身体,壮实身体为学习,醉翁之意不在酒。

感觉进入初中,男同学,特别是体格健壮的男同学,都喜欢邀约掰掰手劲,都放在课间进行时。久了不进庄稼地,大伙儿的手掌都有细皮嫩肉之嫌,物理课程大家都学得不错了,掰手劲时大家对动力臂与阻力臂都十分在意,双方在这关键点上必须公平公正公开,绝对在一条起跑线上进行较量,活跃可见气氛,冬天还能通过发力抵御严寒,也能增强体质,舒活筋骨缓解紧张,何乐而不为呢。班上大力士不少,比右手,我在班上惯常在冠军亚军季军三者之间游走;比左手的话就汗颜了,落于五名之后去了。为了提质增效,有同学在宿舍里放有石锁的,石锁这种增强腕力、臂力、腹背腰肌力量的一种民间工具,古来有之,据说唐代军队里就在使用练习了。玩石锁讲究一甩、二拧、三抛接,我们往往只敢练习前二者,第三种危险系数高,不轻易尝试。

篮球赛

其时兴隆打篮球的力量很不弱,在全县也响当当的。几乎每周都有球赛,要么是乡上外机关单位联队、完小联队、要校挑战教师队,要么是校内班级对班级友谊赛(以高中班级为主),当然是下午放学后进行,但凡有重量级的篮球赛,往往观者云集,山呼海啸,声浪直冲九霄。特别是校内高中部男生们之间的球赛,啦啦队的队员们甚至比赛场上的队员还要激动,特别是对场上那些吸粉量爆棚的球技好长相有帅的同学,一举一动都吸纳着几百双移动的目光。

那时,我们篮球知识几乎为零的人,在场外只能“外行看热闹”,压根儿不知道每一边的五个队员各自的角色和职责。只看得见这个带球冲锋厉害,几个箭步上一个漂亮的三步篮;那个卡人厉害,连续几个成功的盖帽压制对方偃旗息鼓;这个三分篮远射不摆了,寻机窜出圈外,轻巧接球,沉着投送,突兀的欢呼赞美声中,裁判中间三根指头高高举起……

后来才知道篮球场上要分角色的,控球后卫,应是拿球机会最多,传球最为频繁的,帮助其他队员找寻得分机会;得分后卫,以得分为主要任务,外线准头与稳定性要非常好;小前锋,球队中最重要的得分者,重要职责就是得分、得分、再得分;大前锋,干苦力活,抢板、防守、卡位,投篮得分不是他的重点任务;中锋,主要待在禁区里卖劳力、卖身材的,进攻和防守,都是球队的枢钮。

难忘在盐津的那段求学往事

打牙祭

记得初三春期,一次有位要好的同学从家中带了一小块腊肉到学校,准备和要好的五六位同学打打牙祭,宿舍里有家境殷实些的偷偷买了煤油炉,有这个先进的机器型炉子,有的同学就可以私下里整整力所能及的菜肴,改善改善学校清苦的生活。但人多肉少,咋办呢?月明星稀,大家伙儿便窜入附近农家的菜地里,拔了五六棵莴笋,扯了一把蒜叶,顺手牵羊了两颗白菜。腊肉已经煮熟,让我们刀法精道的哥们切得薄薄,上锅炒出油水,放入蒜叶、莴笋杆薄片、佐上糟海椒,那味儿,可以顺风十里盈香。莴笋叶子煮肉汤,特别香脆,洗净两颗白菜煮白水,做好简易的蘸水碗,饭,已经从食堂打来。那顿饭,现在回味起来,还在心底盈香。

总是得想办法让哥们五六个在周末调节调节口味才能压制住我们体格的疯长劲道。夜晚照黄鳝和田泥鳅自然是首选。

黄鳝,野生的尤为招人喜爱。田里的黄鳝,在那个时代倒是绝对原生态无污染。学校河对门那一大坝田,肥沃、宽阔。我们眼见它过了龙抬头就关满水了,又眼见它板田被耖翻了,后来又眼见它被耙子耙平了,直到眼见它每块田阵地水平如镜了,预计不久就得栽秧插苗了。这时我们知道,有的同学心里的小九九早就打得非常精确了,“小暑黄鳝赛人参”。

生竹节子灌满煤油,开口端用烧纸堵上,让煤油充分浸润,粗俗的夜晚照明工具就齐备了;塑料水桶装少许水,甚至每人带一个盆子,每人一把油筒,点亮,大伙儿来到田边,扎起裤管,踏入肥田透黄鳝,这时节的黄鳝,跟随夜幕的降临钻出洞来在水里悠游,背部褐色散布着金黄色点,肚皮上的颜色金黄金黄的。多年后我见到人工饲养的黄鳝,肚皮上的颜色黯淡了许多,光泽全无。

田泥鳅,这个被称为水中人参的猎物,我们也是不会放过,田里往往到处都是泥鳅眼,鳝鱼洞,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捉黄鳝、捉泥鳅,都考研快、准狠的能力。捉田泥鳅,力道要恰到好处,干别的事情,可能大力出奇迹,田泥鳅和黄鳝一样,身子滑溜得出奇,用力大了,它反而会借力逃走。拇指、食指和中指巧妙地配搭成一把肉钳子,掐住泥鳅头颈稍下的部位,它就不能动弹了,掐它的腰和尾,它都可以轻松脱逃。鳝鱼洞有两个口,一个是进口,另一个是出口,当然也可以互换,捉黄鳝,躺在水里的,捕捉方法和抓拿田泥鳅差不多,如果是藏在洞里的,就必须用一只手堵住出口,另一只手从进口循洞而入,这样子它就很难逃之夭夭了。黄鳝不蠢,它通常会把出口作得很隐蔽,洞眼也小巧,所以缺乏经验的人往往只能找到一个洞眼,就算出手果断,也将一无所获。盆子也要放得近身些,不等黄鳝、泥鳅滑脱就进了盆里。

大黄鳝急了会咬手指头,那将痛得钻心呢,你若不是把它逼急了,它是不会张嘴咬人的,就算要捉它们,也得适当留有余地,瞅准时机,用“三指钳”掐紧它的脖子。

现在,捉黄鳝的快乐感在于捕捉时的享受,改善伙食却是那时迫切的最大需求。一条鳝鱼只能烧个汤,三条鳝鱼就能凑碗菜。大伙儿用足一个小时,四五斤黄鳝就被我们抓走了,后来会就有娴熟剖黄鳝的同学在操刀了,炒鳝鱼虽然没有多少猪油可用,但味道却也鲜美幽香,饥肠辘辘的同学们也就可以大饱口福。

支农挖红苕

一进十月份,就是农村挖红苕的时候了。初一前半期,学校背后有梁姓人家,一个星期天,太阳懒洋洋的,经人引荐,我在他家帮忙挖苕,他家土地极为适合红苕生长,斜斜的庄稼地里一大片,地块勾有垄厢,红薯藤子绿油油的。他家的红苕属于白心红薯者居多,也是彩色红薯这一大类。营养价值嘛,书里说得冠冕堂皇——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刚挖出来红薯,洗尽,薯皮鲜红,咬上一口,内瓤子白生生的,脆,微甜。要是挖到北京苕的话,那会更甜。

先用砂镰子(镰刀)齐地隔断苕藤扎成把,放在柔和的阳光下晒着,晒焉了就用背篼背回家,宰了放在土窑洞土窖里储存起来,那是农家猪儿过冬的好饲料呢。差不多了就甩起挖锄,一厢一厢的开挖,破土翻垄,把一串串的红薯提起来,放在一边晒干水汽,尽量不要把苕挖烂了,挖烂有坡口的苕是不能上苕窖的,不但破损者会腐烂,还会形成窝腐,连带性强的呢。中午饭和晚饭主粮都是包谷饭拌红苕,菜嘛,园地里种有青菜、白菜、菠菜、莲花白,方便着呢。一天下来,大约挖了三四百斤的样子,都背回了家,并按照好中次三个等级分好了类,个儿大无破损的留作苕种,背上楼去铺在楼竹子上火楼板上,接近冬天就要上进到苕窖里,没苕窖的也要用豆茅灰或是包谷灰灰密封好,谨防天寒地冻苕烂了,来年的母子苕都没有了,就需要去买,来年阳春三月就要种母子苕了,栽种的土地需肥力十足,足够的营养让它们生根、发芽、跑藤,四五月间下雨后就是扎苕的好时节了,“芒种不种,种来无用”(当然是针对种包谷而言的),千万别错过时令。有充裕时间的话,还要翻一到二次红薯藤子,除草。记得小时候,红薯这东西上了窖,红薯一出汗,便开始变甜了,生着吃,煮着吃,咋吃都好吃。不过,按照时令,一般要等到打霜之后。我敢说,没有比这时的红薯更好吃的东西了,尤其是烤出来的,或者是在草木灰里烧的。我们那时几乎养成习惯了,煮饭的时候,总不忘在火灰里埋几个出了汗的红薯,软乎乎,甜丝丝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吃。

现在,城里人是把红苕当做稀罕物了的,但那时,却是一辈人的伤痛。主食不够苕来补,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对红薯的感情是绝对五味杂陈的,小孩子有时可谓恨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那时间,一天三顿红薯,早上是红薯稀饭,中午是蒸红薯,下午是红薯浆子,吃得人够呛,见都不想见。但人们要活命,再厌也还是要吃的。春荒是乡下最难熬的时光,青黄不接,唯一可以下肚的就是晒干的红薯片,按大嘴的话说,吃得伤心怄肺的。

红苕本来就是可生吃的,小孩子甚至大人肚子饿,都会趁人不备在路边苕地里偷偷扣还没有长大的红苕,那时肯定会挨骂,遭人白眼的,生瓜梨枣这些东西,都是要成熟了才能吃,不然,就是糟蹋粮食。没办法,民以食为天嘛,

出红薯粉条,这活儿我没有干过,那是能够出粉条的村子里最热闹的一件事……

苕藤子也背回去了,晚饭毕,归校,上课。

在大田小学实习的日子里

三十二年前的五月,那是我们的实习季。离开三年后再次踏上的兴隆土地,心境自是区别甚大,没有了几年前的灰心沮丧,有的满是欢欣和对前途命运的憧憬。来兴隆小学实习的有二十多位同学。完小肯定是吸纳不完的,我们二男三女五个同学去了大田小学。有食堂、住宿,已经很是方便了。

既然名曰“大田”,国土辖域内的水田还真不少。每年插秧之前的,一眼望去,大田谷地,满川水汪汪的,仲夏时节,一派绿意盎然,翠色横流,碧浪铺展,秋季到来,大田山川金穗飘香,祥瑞一片丰收锦绣。

小学房后有一片桢楠树林,现在依然一派长青,那是白鹤的乐园。那一簇簇修颀古朴的桢楠树,葱茏、茂密,四季常绿。登高远眺,那分明是一顶顶清丽可爱的绿伞。信步林中,温馨、古朴、幽深、静谧。令入阳春,山花烂漫的时候,这一丛丛的枝叶繁茂的桢楠林中,生息着成百上千只亭亭玉立的素女般的白鹤,这大自然的精灵浑身洁白无瑕,整个儿活脱的小巧玲珑、鲜丽、机警可爱。

适逢晴明清早,可以欣赏到群鹤“起舞弄清影”的美姿,还有那“绕树三匝”戏乐群欢的绝妙景致。这些桢楠树梢上,简直就是它们潇洒风姿、倾诉缱绻情愫的舞池。群鹤起舞,犹如满树喷吐银花,它们静立时,又宛似一串串玉兰灯柱,为这方土地增添了瑰丽壮观的独特风景。

大田小学,学制为一年级到五年级,共五个班级,校长是本村人邓礼海老师,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我们一行五个实习师范生,每人分在一个班级,由班主任(其时几乎是全科都由一个人全包干)传帮带,指导我们在教书育人各个方面的技术技巧,让我们尽快熟悉未来走入工作岗位,如何带学生、如何教学、如何批改作业、如何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引领学生航行。

我被安排在王华容所带领的一年级,王老师是我们的师姐,师十班的,比我们先出道两年,对小学实际教学能力已经掌握了很多。

这是春季学期,一年级学生进校启蒙的很多知识和行为习惯,一到班级我就感受到,这已经被王老师引导得非常完美了,值得我学习掌握的东西太多太多。

就村级完小学校硬件设施而言,大田小学在那个年代,已经很不错的了,大田小学主体建筑就两栋楼,主楼为教学楼,其右侧是副楼,为教师宿舍、食堂、办公室等场所。教学楼是三大间共两层,土石结构,木质楼板板面。间教室可以容纳四五十号学生,左右两边开窗,前后墙上各一块黑板,后面一块主要用来办板报。正面一块用作教学,那是老师引导同学们领略知识的海洋无限风光的主阵地。

八十年代后期,乡镇上能够办得起幼儿园的绝对在少数,村级幼儿园那就更没有了。孩子们发蒙(所谓“启发蒙昧”是也)读书就直接上一年级,可谓完全是零基础。

小学的教师们,是各人开伙食的。学校为我们五人提供出食堂,我们五位同学合伙开伙食,新洋芋已经上市,可以到学校周边购买,五人上课之余合伙或轮流做饭,自是其乐融融。周末,家在附近农村的教师,农忙时需要我们去帮忙,欣然前往,都是农村人出身,各样农活都能做得十分娴熟。

一月有余的实习生活,短暂而充实,自己十一年来在学校书海中爬山涉水,经年积累,一部分浅知识终于在基层一线接了地气,许多在书本里学不到的实践经验以得积累,沉淀。为后来的迅速融入社会,接手现实,演绎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品赏现实的千般滋味,做了一次不可或缺的热身。

来源:盐津县文联 作者:刘作芳

编辑发布:西部移动传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