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18年,常州发现一口鲜艳如血的红棺,里面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

2018年12月14日,考古领队彭辉正在指挥人员对常州市唐陵村的一处墓葬进行清理,随着墓坑内淤泥的减少,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一副色彩艳丽的棺材彻底暴露在人们眼前,它红到犹如鲜血,新到就像昨天刚刚下葬。

2018年,常州发现一口鲜艳如血的红棺,里面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

这里原本发现了三座墓葬,前两座除了清理出几块烂木头和两具人体骨骼外,别无其他,本来彭辉对第三座墓葬也已不再抱有希望,想不到却有了意外惊喜。

从墓葬形制和规模初步判断,墓葬应该属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七八百年,这段时间足以摧毁任何埋入地下的木制品。

然而令人称奇的是,在这口棺木上却找不到任何岁月的痕迹,这还是彭辉十余年的考古生涯中第一次见到,实属难得,所以此刻他有些兴奋。

棺中到底有何重要文物?墓主人又是谁?尸身会不会保存完好?彭辉对这具红棺充满了无尽的期待和遐想。

此时墓坑边缘已站满了围观的好奇群众,都在伸长脖子等待着开棺的那一刻,他们都想对这掩埋于时光深处的秘密一探究竟。

不过此时彭辉却做了一个决定:棺木打包,运回常州博物馆。

2019年1月6日,常州博物馆内考古专家云集,因为红棺就要开启。

为了解棺木结构以及内部文物大体情况,经过专家商议,决定在开启前对棺木进行一次x光扫描。

可是仪器扫描过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屏幕上一片空白,根本看不到棺中情景。

x光是一种电磁波,波长很短,连钢板都可以穿透,然而此时对区区一口棺木却无可奈何,究竟玄机何在?

博物馆内进行着激烈的讨论,很快有了结果:水!棺中有太多的水!因为水对X射线具有极强的吸收作用。

2018年,常州发现一口鲜艳如血的红棺,里面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

红棺在实验室里

既然找到了问题的所在,那么排掉棺中的水是当前第一要务。然而考古人员发现棺液的排出并不那么容易,最重要地是在哪里开孔?

经过专家多次商讨,为了不破坏棺的完整性,最终决定把棺身架高,在棺底钻洞。

打孔成功后,果然大量的液体喷涌而出,十多个小时后才算流尽,据粗略估计,棺中排出的液体足有500升之多。

随后再一次进行了x光扫描,这次终于有了清晰的影像,棺体上遍布着多枚棺钉,然而这些棺钉在外表是看不到的,要想打开棺盖,必须起掉棺钉,这样会对整个棺的完整性造成极大的破坏。

现在一个难题出现了,如何既能保证漆棺本身的完整性,又能保证棺内文物的取出呢?

经过考古队员和专家研究,最终决定放弃棺盖开启的方式,而是沿棺底缝隙打开。

随着一根根木楔的嵌入,棺身被整体撑了起来,然后再用小型吊机把棺身缓缓吊起并移开。

封存了数百年的棺内空间一览无余,秘密不再是秘密。

棺底是一层厚厚的淤泥,犹如“一锅粥”,墓主人已经成了一具枯骨,长久以来由于棺液的存在,尸骨早已经发生了位移,看上去散乱的堆积在一起。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她曾经向我们一样鲜活过,而我们也终将如她一般变作枯骨,一生一死,一动一静。

在对棺内物品位置进行了测量与绘图后,开始了清理工作。

首先对墓主人的尸骨进行了提取,紧接着清理出5柄木梳五柄,2柄竹篦。

2018年,常州发现一口鲜艳如血的红棺,里面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

裴家造字样

梳篦是古人的必备之物,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梳理头发用梳,淸除发垢用篦。

梳篦的制作是一项中国的传统工艺,技艺之精尤以常州为最,曾有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所以常州有“梳篦之乡”的美誉。

2008年,常州梳篦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常州三宝之一。

此次多柄梳篦的出土,再次证实常州的梳篦制造工艺源远流长。

2018年,常州发现一口鲜艳如血的红棺,里面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

出土木梳

在梳篦上还发现了三个墨书文字“裴家造”,这是常州地区经考古发现第一列带有墨书文字的古代竹篦,对研究常州地区梳篦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后又去清理出三件金银首饰,而首饰之上刻有“明庆寺东徐一郎”字样,考古队员根据文献资料查证,“明庆寺”是指现今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大界村的那座千年古刹。而”徐一郎”则是品牌标识,犹如现在菜刀界的“王麻子”。

2018年,常州发现一口鲜艳如血的红棺,里面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

金簪

无论是“裴家造”还是“明庆寺东徐一郎”,都体现了宋元时期商家对自身品牌有着较强的宣传意识,也表明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达。

随着清理的继续,考古人员对棺内一对木筷进行了提取,当时的木筷似乎比现在长了接近三分一。

提取完木筷后,一只瓷盏吸引了考古队员的目光,瓷盏内竟然有梅花纹饰,造型十分特别。经过仔细研究,它完全符合元代龙泉窑瓷器特点。

2018年,常州发现一口鲜艳如血的红棺,里面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

梅花瓷碗

以此断定这座墓葬应属于元代,墓主人很可能经历了宋元交替时期,

经过统计,棺中共计清理出23件文物。

为了更好地确认墓主人的身份,2019年2月28日,南京博物院体质人类专家特意赶到现场对其进行了鉴定,鉴定的结果显示,红棺中墓主为女性,死亡年龄在51岁-60岁之间。

而其它两座墓中发现的两具人骨,一位是男性,死亡年龄在35-39岁,另一具则为年轻女性,死亡年龄27--28岁之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