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08岁女红军刘文治:带弟弟走完长征,曾用一块盐救了整个排

108岁女红军刘文治:带弟弟走完长征,曾用一块盐救了整个排

在延安的宝塔山上,一位老婆婆站在山顶上向远处眺望,与她一起的,还有身边跟着的二十来位游客,但如果你仔细听听,从他们那地道的乡音中就能明白,这是祖孙四代的一大家子。

老婆婆在家人的搀扶下到处走着,每走到一处就开心地大笑,和别人说道这里的变化,当看到黄河的时候她不禁感慨:“ 以前河两边的鹅卵石没有了,河道也变窄了。”

这位老婆婆名叫刘文治,关于她的故事少之又少,甚至没有传言,可一旦挖掘,却又深深感人。

1

刘文治是老红军,经历过长征,经历过抗日,在一段悄无声息的时间细流中,她以一个小角色的生活经历,印证了何谓“红色精神”。

108岁女红军刘文治:带弟弟走完长征,曾用一块盐救了整个排

刘文治出生于1912年,正是清朝没落之后的时间段,虽然这个腐败王朝得到了推翻,但是贫民的地位却依旧没能迎来鱼跃翻身。

出生四川的刘文治也一样与同龄人深陷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家中消费入不敷出,光溜溜的就只有几样家具,说道是家徒四壁也不过如此了。

贫穷带给刘文治的最初感想是绝望的,如同饥饿一般无法抗拒,烙印在这个年幼小姑娘身上的,是一个时代悲痛的烙印。

刘文治的童年是黑暗的,在她之下还有着四个兄弟姐妹,最为年长的刘文治就这样理所当然地扛起了照顾弟弟妹妹们的责任。

她白天要上山劈柴砍草,傍晚就得回到家里生火做饭,一个孩子在最活跃的年纪,硬生生是把一双巧手磨出了片片老茧,如此穷苦的日子,刘文治一过就是十年,从一个幼稚的孩童,早熟成了半个妈妈半个姐姐的身份。

108岁女红军刘文治:带弟弟走完长征,曾用一块盐救了整个排

等到刘文治十几岁的时候,懂事的她看着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选择了去到别人家里当童养媳,这样子,至少能节约点粮食,给弟弟妹妹们多吃点。

打猪草,浇大粪,刘文治手上干的重活,丝毫不亚于同乡的男孩们,她本以为自己会这样潦草过完一生,但红军的来到,点燃了她生命中的第一盏灯火。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刘文治二十岁的某一天,她的家乡来了一群身穿军装的陌生人,这些人看着十分淳朴,比起士兵更像农民,可是乡民却对他们抱有很强的距离感,这是大家平日里受军阀欺凌后留下的阴影。

许多乡民甚至是放弃了家中财物,转头就往附近的山上逃去,而在这一批人中,就有着刘文治的身影。

据她晚年回忆:“村里人不晓得他们是红军,都很害怕,全往附近山里跑,我也跟着跑。

108岁女红军刘文治:带弟弟走完长征,曾用一块盐救了整个排

红军是帮百姓打天下的英雄,他们以德报怨,面对乡民们的排斥倘然接受,甚至在当地驻扎以后,还在农活上经常帮助大家。

渐渐地,乡民们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刘文治也在与红军同志们的日渐相处中,感受到了一丝难得的温暖,于是这个二十岁的小姑娘心中萌生出了参军的念头,并且在隔年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想法。

作为少数不多的女兵,党组织对于她的到来是十分欢迎的,刘文治没有将参军的消息告诉给家人,是怕她们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她剪去辫子,穿上军装,没有带上一点行李,就这样孑然一身,投入到了党组织的怀抱中来。

2

刘文治加入红军后被分配到妇女排,与她同期的只有两位姐妹,她们的任务在于平时帮助男同志们缝衣补帽,可是红四军人数之多,光靠几个女兵怎么忙得过来?

108岁女红军刘文治:带弟弟走完长征,曾用一块盐救了整个排

所以几人平时的任务还包括宣传扩红,对于扩红来说,刘文治可谓是一把好手,她对待工作尤其积极,无论是队伍安排的组织演讲,还是平时内部的巡回演出,她都展现出了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自信。

刘文治在私底下也不忘与平时接触到的老百姓唠唠嗑,讲解关于红军的故事,刘文治不懂文化,但是对于传说却记忆深刻。

久而久之,与她相近的姑娘们,也都在她的引导下,加入到了红四军来,两年的时间,刘文治就让妇女排从三人扩展到了八十人。

虽然看似人数不多,但个个可都是名副其实的“铁娘子”,上得厅房,下得厨房,给红军队伍带来了极大活力。

两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刘文治的红色生涯,在1935年遭到了迎头痛击,红军在五次反围剿行动失败以后,被迫踏上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转移。

不过这一趟生死殊途,也正是刘文治个人魅力最为耀眼的时刻。

108岁女红军刘文治:带弟弟走完长征,曾用一块盐救了整个排

3

长征很苦,长征很难,如若不是亲身经历,语言都无法形容其艰苦的万分之一,刘文治所在的红四军先后突破了敌人数道封锁线,面对炮火夹击,刘文治从不畏惧。

可让她真正深感恐怖的,是在行军过程中,恶劣环境带来的威胁:“我们每天不停地走啊走啊,一路往上爬啊爬啊,从天不亮走到天黑……能吃饱就不错了。”

刘文治三过草地,与她同行的不止有战友,还有她的三弟,年仅十三岁的刘文学。刘文学个子不高,身子瘦弱,在穿越草地的过程中经常发病。

刘文治的女儿谢家喜有提到过:“妈妈的这个弟弟叫刘文学,我们喊小舅舅,后来转业到成都铁路局。小舅舅跟着妈妈走完了长征。就算路上已经走得非常累了,妈妈还是会去生火、扯野草,做饭给小舅舅吃,一路上都在照顾他。小舅舅后来说,如果没有姐姐,他走不完长征。”

108岁女红军刘文治:带弟弟走完长征,曾用一块盐救了整个排

刘文治有说过:“他们一个个倒了,到处都是。有的是饿死的,有的病死。我们是红军,不怕死,我们继续往前走。”

这大概是刘文治对于长征最大的感触,草地上遍布沼泽,有时人走着走着,就突然会掉入进去,连发出一声呼救的机会都没有,但是比起这个,更难解决的还是物资紧缺的问题。

草地之上一望无际,除了野草只有野草,大家就只能拿热水去去苦味勉强下肚。

刘文治回忆:“我现在都记得那个味道,那种说不出来的味道,但当时能吃饱已经很不错了!”

有时运气好能挖点野菜,但对于大家的肚子可谓是杯水车薪,而刘文治身后背着的一块包裹,成为了大家走过草地的关键,因为那里边装着一块盐块。

这块盐块可以说是老天赠送来的礼物,刘文治带着妇女排进入草地之前,队伍有路过一座盐山,盐山在一道山沟里,正巧给刘文治撞见了。

108岁女红军刘文治:带弟弟走完长征,曾用一块盐救了整个排

因为行军匆忙,她没来得及通知大家,只能挖了一块背上,正是她的这份细心,让后来的大家有了前进的动力,刘文治没敢将盐块分给大家,因为怕大家饿极了克制不住全部吃完。

她在每顿野草汤里会用小刀敲下一点盐泡沫,八十名女兵可以翻过草地,这在平日里微不足道的盐块可谓是大功臣。

除了草地以外,刘文治还带着妇女排翻过了夹金山,夹金山是一座雪山,地势不仅峻峭,而且越到高峰,氧气就更为稀薄,气候的变化无常,加上低温的寒冷,让许多红军战士在睡梦中就不幸牺牲了。

刘文治回忆:“太冷了,我们遮雨挡雪用的油布都冻脆了,根本不敢折叠,一折就会断开。”

刘文治的队伍里有一个名叫张文的姑娘,而这位姑娘就是后来开国上将洪学智的夫人。张文比刘文治小了七岁,差不多她与弟弟一般大,而且还都是老乡,所以刘文治一直将她视为自己的亲妹妹一般,但天灾人祸可不会因为这个就区别对待。

108岁女红军刘文治:带弟弟走完长征,曾用一块盐救了整个排

在翻越夹金山的半道上,张文身体不适,绵软无力,几近陷入了昏迷状态,常常是人在前边走着,突然就摔进了雪地里,等到刘文治一次又一次地将她扶起后才意识到。

虽然张文一直嘴硬说道自己没事,可要再放任她一意孤行,不用多久她就再也无法集中精神面对风寒了。

于是刘文治卸下了张文的所有行李背在自己身上,然后又叫来了另一边的管理科长,靠着两人单薄的身子,拼着一口气把张文一同带到了山顶。

张文对此十分感动:“在夹金山上,如果没有刘文芝排长和管理科长的帮助,我是肯定爬不到山顶的。我终生对她们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在这长征途中,刘文治还偶然救下了一个糙汉子,而她当时没想到的是,这个糙汉子,竟然会在未来与她喜结良缘,成为相守一生的爱人谢长远。

108岁女红军刘文治:带弟弟走完长征,曾用一块盐救了整个排

4

长征结束以后,刘文治跟随队伍来到了甘肃,红军力量得到了片刻的安稳,刘文治也重操旧业,带着妇女排的同志们继续干着缝补衣物的活计,她们在一家服装厂里工作,而正是这么一个契机,让刘文治再次碰上了当初自己救下的那个糙大汉。

这个糙大汉名叫谢长远,两人既是战友,也算是过命的生死之交,不过两人互相都遗忘了对方的长相。

谢长远不仅与刘文治来到了同一服装厂,而且还成为了单位领导,他在平时配备着一名警卫员,而当他再次遇见刘文治时,颇有点“不打不相识”的意味。

服装厂里有一间草房子,居住环境较为良好,刘文治希望将它作为妇女排居住的地方,毕竟女性嘛,比较爱干净,可谢长远的警备员不同意了,他觉得单位的领导才应该得到优待。

两人之间因为僵持不下发生了争吵,事情很快便捅到了谢长远的耳中,谢长远虽然身居高位,但性格却善良忠厚,他斥责了警备员,并且找到刘文治让出了房间。

108岁女红军刘文治:带弟弟走完长征,曾用一块盐救了整个排

这番做法让刘文治对谢长远的印象十分深刻,前者是领导,后者是排长,两人在工作之上的接触也挺多,随着渐渐加深的了解,他们都回忆起了长征路上的相遇,于是一段红色姻缘就此结下。

刘文治觉得谢长远为人可靠,谢长远则欣赏刘文治的处事干练,两人最终在1937年结为了夫妻。

在那段炮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万般无奈,也有在历史巨大帷幕之下细细绵缠的温柔,谢长远与刘文治两人的婚后日子过得很是甜蜜。

虽然两人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都在后方,但这也不代表着生活上的一帆风顺,刘文治经常会接到党组织分配的调动。

在1945年还去过延安一次,这一去就是呆了三年,后来刘文治给谢长远生下四个儿女,他们就像是那个时代的小角色,在默默无闻的同时,也在革命历程的某个角落里发光发亮。

两人的大儿子谢家银和小儿子谢家荣,在解放结束以后也相继去到了部队当兵,他们至今仍记得母亲刘文治对他们的叮嘱:“你当兵就好好当,打仗不要怕死,不要当逃兵。”

108岁女红军刘文治:带弟弟走完长征,曾用一块盐救了整个排

5

刘文治就这样走过了几十年的光阴,盼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在国家经济恢复期间,她转业来到了重庆四厂。

她拒绝了组织对她的关照,选择从一名普普通通的管理员做起,要知道虽然战争结束了,可是老百姓的日子仍不好过,好多人巴不得多点薪水才好呢!

这样的选择,也来自于刘文治对于金钱名利的看淡。

她的女儿谢家喜在关于母亲的采访中就有提及:“后来因为要按级别定工资,妈妈的实际工资跟之前相比有一定下降。她没有丝毫的怨言,说跟着国家政策走,该定什么级就什么级,该降就降,可能因为她经历了太多生死,她把所有事情都看得很开,不会因为琐事生气。好心态大概就是妈妈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1989年,谢长远离世了,此时的刘文治已经七十七岁了,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独自一人居住在重庆。

108岁女红军刘文治:带弟弟走完长征,曾用一块盐救了整个排

她的儿女们也都长大,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经常会来到家里找刘文治聊聊天,刘文治老了,但是身子骨依旧硬朗。

2012年,她告诉了孩子们自己有一个心愿——回延安看看。

延安作为革命圣地,给刘文治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帮助她实现心愿的不只包括儿女,还有积极主动的孙辈。

刘文治善良的性格也深刻地影响着后辈们,长孙谢添规划好了路程,全家老小二十多个人一同踏上自驾游回延安的旅途。

108岁女红军刘文治:带弟弟走完长征,曾用一块盐救了整个排

谢家喜回忆道路上的母亲:“我们本来还准备了一辆保姆车,方便老人家累了可以躺下休息。结果她一路上根本就没有躺,也不晕车,还说要坐在后座看风景。”

后来的刘文治身患重病住进了医院,于2020年去世了,她的灵堂设在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里,两边夹道布满了花圈,前来哀悼的人络绎不绝。

在人群顶上,白色的挽联上写着两行大字:“万里长征枪林弹雨垂青史,红军精神鞠躬尽瘁传后人”。

有的人死了,但精神永在,刘增宪曾经说过:“刘文治老红军经过几十年的革命历程,整个战斗生活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盐块救人等故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像刘文治老人一样的老红军,特别能体现那一代人淡泊名利、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