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国时期的货币政策(下)蜀吴争贬币值 滥发虚值大钱引祸患

三国时期的货币政策(下)蜀吴争贬币值 滥发虚值大钱引祸患

孙权吴国大泉五百

三国时期的货币政策(下)蜀吴争贬币值 滥发虚值大钱引祸患

刘备蜀国五铢

曹魏尚且如此,蜀吴两国就更是疲软了。刘备得荆州时,粟与金同价,他不直接攻打刘璋,也是出于个体摊主的精明,因为他几乎连军饷也难以足供,只好借帮刘璋击张鲁的名义,用益州的工资来灭益州,玩的是空手道。得手后,刘备兴致勃勃地铸起了直百五铢钱,这种巨额面值的币重不过是蜀五铢的三倍,作价则达百倍。这样,同样多的铜就可换取民间三四十倍的物资劳务。这种价值与使用价值严重分离的货币,让刘备政权的府库瞬间充实起来。对于这一货币政策的实行,除了少数人反抗外,蜀中百姓都无奈地接受着战争与经济的双重剥削。好在蜀地肥沃,粮食产量还算大,蜀锦的跨国销售非常抢手,蜀国的经济还好没有到达崩溃边缘。随后,蜀国继续着不足值货币的噩梦,刘禅时期,直百五铢越铸越薄,与五铢钱相差无几了。这种货币制度是相当残缺的,也是不稳定的,它的隐患也让蜀国的经济逐步萧条,一直延续到蜀国衰落。

孙吴的财经状况与蜀汉也是难兄难弟。吴国所处地的经济状况一直都非常繁荣,历来都是粮食、猎物、海鲜、珍珠等产品的重要产地。孙权执政时期,民间富庶程度甚至超过了政府,这其中也包括张、顾、陆、朱四大家族。他们都应该感谢汉文帝时的“好政策”。作为执政者,孙权当然是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出现的,于是,在嘉禾五年(236),便强制流通了“大泉五百”,即一枚新货币值五百枚五铢钱。据《通典食货志》记载,孙权所铸的大泉五百,直径约3厘米,重约7.8克,而随后,孙权觉得这种货币面值还是太小,在赤乌元年(238),相继发行了大泉一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货币,据《通典》记载,大泉一千,直径约3.2厘米,重约10.4克。即实际上只等于3.2个五铢钱的大泉一千,被强制实行兑换1000个五铢钱。

赤乌九年(246),孙权府库充盈,钱财丰厚。百姓却抵挡不住这样的剥削,无以存活,暴动不断,孙权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取消了通行11年的大泉货币系列。至此,再没有出现新的货币政策,被复用的货币继续被吴人使用,直至吴国灭亡。

糟糕的货币政策、连年的征伐使得吴国国库枯竭,与曹魏争合肥、樊城,与蜀汉争荆襄并引发大规模战争,除吕蒙袭荆州掠得府中大笔藏钱得了便宜外,其他战争都是赔的,而且由于蜀吴相通,两个通货膨胀国家争相把贬值货币作为经济战的手段,争贬币值以防本国货币大量流失。在铜本位的经济体制中,一枚当十重量的铜币被铸作当五千面值的大泉,最后吞食恶果的必然是吴蜀两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