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事评|补能问题解决后,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跑起来”

每经记者:黄辛旭 每经编辑:孙磊

大事评|补能问题解决后,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跑起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新能源汽车因冬季气温下降导致续航里程打折,车主的续航痛点和充电焦虑再度被放大。有车主凌晨1点钟还在寻找公共充电桩,有车主提车半年仍旧无法安装私人充电桩。充电难题下,新能源汽车如何才能真正“跑起来”?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补能焦虑背后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首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总体供给不足造成供需缺口巨大,充电桩布局速度跟不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数据,截至2021年9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104.4万台。与之相对应,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多个月份的单月渗透率已经上升至20%。有分析认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将达到30%。同时,各地区对于新能源汽车指标仍在放量。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小客车指标办相关负责人透露,按照文件规定,2022年的家庭新能源指标分配比例还将提高,预计由2021年的3.2万个调增为3.7万个以上。

其次,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分布“冷热不均”,资源分配不够合理。商场、高速公路等车流量大的区域,充电桩数量不足,导致车辆充电等待时间过长;而车流量小的区域,充电桩因使用率低而沦为“僵尸桩”。

再者,私人充电桩安装阻力重重。车主产权车位、小区用电负荷、消防安全隐患、成本高昂都成为阻碍安装私人充电桩的因素。据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透露,2022年威马汽车约交付4.4万辆,但随车配送的充电桩却有近2万台送不出去。蔚来方面也表示,蔚来的私桩安装率仅为60%左右。

眼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进入市场化的攻坚期,要想让新能源汽车真正跑起来,必须解决补能痛点。国家相关政策、配套基建设施落地、车企充电布局及技术层面的突破等多个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

在顶层设计层面,相关部门已在陆续发布相关政策。2021年3月,中央发布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完善居住社区充电桩建设推进机制,明确具备安装条件的,居住社区管理单位和业主委员会不得阻挠用户建桩。在各个地方层面,上海提出要以快充为主,先桩后车的原则,全力破解充电桩难题。北京则拟鼓励私用充电桩共享利用,降低私桩闲置率。

在基础设施落地层面,供电部门、社区、车企都是补能生态链条中的重要要素。若想满足新能源汽车车主的需求,还需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建充电服务;以公共桩、私用桩、充换电站等多元化补能方式来“扩容”;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构建布局合理、高效完善的充电服务网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存量补能设施的使用效率,探索有限资源集约化利用之路,例如开展社区充电桩“统建统营”,实现“增效”。

而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突破上,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电池充电技术等技术均是可以提升新能源汽车用户补能体验的重要手段。

政策“保驾护航”、充电基础设施不断更新、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突破,多方合作,共同探索新能源汽车补能难题。在各方的努力之下,相信新能源汽车补能会更加简易化,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也将进入快车道。

每日经济新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