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后人今何在?第37代传人:杨家枪法,恐将失传

作者:秋月趣闻历史

中华民族漫长的古代史中,有过很多被史料记载,且被现代人传颂的英雄豪杰,尤其是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去战场上拼杀的武将,尤为令世人推崇。

熟悉两宋历史的人们,对“杨家将”这三个字可能一点都不陌生。曾经在那段风云际会的岁月中,杨家将一门中的男子,全部战死疆场,但男人战死后,七十岁的“佘太君”老太太,却扛起了杨家将的大旗,率领家族中的妇孺女人,纷纷也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成就了“满门忠烈”的千古美名。

时光步入近现代后,当年宋朝时期杨家将的故事,也被改编成戏曲,小说,演艺,甚至是影视剧搬上了荧屏。而他们的美名也被更多现代人知晓。

当年杨家将的故事很悲壮,而且也非常令人敬佩,但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宋朝时期的杨家将,并非“全家战死”,而是“大部分战死”,并且“杨家香火”也随着历史发展,逐渐延续了下来,到如今已延续了37代。并且依然有习武的家族传统,而他们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杨开华老人。那么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第37代杨家传人,也就是杨开华老人生活现状如何,他身上又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后人今何在?第37代传人:杨家枪法,恐将失传

杨家将在战场上扬名立万,发生在宋朝时期。那时候北方草原崛起了几个强悍的少数民族部落,因为文化差异,以及融合的原因,因此,大宋和那些游牧民族进行了旷日战争。在数次战役中,杨家将都曾有过战功赫赫的名人,例如著名的杨六郎。老百姓们传颂杨家将的故事,除了他们身上那种为国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精神外,其实更重要的还有杨家将独有的祖传“枪法”。

那些杨家出来的名将们,几乎从小就练习杨家祖传的一种独门枪法,大体有三十六种套路,而在这个基础上,又能演变出很多灵活多样,适应各种打斗的枪法招式,出神入化,精湛绝伦。而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宋朝军队面对骁勇善战的北方游牧骑兵,往往败多胜少。而杨家将领们,常常利用杨家独门枪法,能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因而也能提振士气,令大宋军民们精神备受鼓舞。所以,杨家将在那个时代,往往就像是大宋部队里“战无不胜”的精神支柱一样,存在于百姓心里。

但有时候残酷的历史潮流,也不会因为人们内心美好的希望而去改变。固然杨家将很厉害,民众也很佩服杨家将。当北方强悍的蒙古人崛起,并且建立起以骑兵为主,军事实力强于宋朝。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单凭杨家将根本无法改变历史走向。因此,宋朝灭亡也是历史必然。

俗话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大宋朝灭亡,那意味着杨家将也将会被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冲击的七零八落,当时的情形也确实是这样。当年蒙古骑兵大举南下平定南宋政权时,杨家将也无法抵抗,并且由于杨家将多年和蒙古骑兵作战,对方也深知杨家将的厉害,所以对于杨家将的军事打击也格外重视。在这种情形下,杨家为了延续香火,保住家族后代。于是全族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兵分四路,向不同方位突围转移,以此保住家族香火,以便日后再为国效力。这四路杨家将,从那时起便逐渐失去了联系。后来经过朝代更迭,历史衍变,只有其中来到四川绵阳的一支,躲过了蒙古骑兵的追杀,安定的生活了下来。并且把持着“杨姓”,而且还沿袭了杨家将一贯习武作风。传统36路杨家枪法,也在四川这一支杨家人里世代相传,一直传到第三十七代杨家枪传人杨开华老人。

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后人今何在?第37代传人:杨家枪法,恐将失传

杨家将虽然历经八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秉承着杨家家风,从未改变。习武,秉持正义,为国为民奉献,永远是杨家人的传统。杨开华老人虽然生活在现代,但从小却练就了一生好武艺,杨家枪法也是掌握到了精髓。

据周围邻居讲,杨开华老人,从小便有正义感。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侠风范。当年乡里曾有过几个地痞流氓欺压老百姓,当时年轻的杨开华老人,回家提上杨家枪就把那些人打了一顿,从此那些人不再敢来骚扰百姓。

还有一次,几个逃犯跑到了杨开华四川家乡为非作歹,当时乡里百姓非常害怕,面对凶残的歹徒,很多人都避之不及。但杨开华老人不怕,依然凭借自身超强的武艺,把几个歹徒收拾一番,然后交给公安机关。从此以后,杨开华“杨家将”的威名也开始在当地流传,而他身上的那种正义精神,更是令人敬佩不已。

杨开华老人一生习武,并且很好的继承了杨家无数的精华,但无奈时光催人老。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开华老人也逐渐开始因为杨家武术传承而烦恼起来。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后人今何在?第37代传人:杨家枪法,恐将失传

原来杨家祖上有家训,杨家三十六路祖传枪法,只能传给杨家后人,不得传给外人。而杨开华老人,其实也有儿子。但他儿子并不喜欢杨家武术,而是想外出打工赚钱养家。这让杨开华老人很苦恼。

一边是自己逐渐增大的年龄,一边是不想继续延续学习杨家枪的儿子,而且武术这种东西,尤其是杨家枪这么经典的武术,也不是逼迫可以学成,要靠常年积累才能练就。为此老人家时常感到苦恼,甚至有时候觉得倘若在他手里杨家枪失传,那他无言面对列祖列宗。

后来,杨开华也同意教外姓人,但许多家长虽然愿意让孩子学习,但是目的只是强身健体,并没有什么传承枪法的目标。练习枪法太苦太累,很多家长都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受这样的苦。

杨开华身上的杨家枪,确实是传统武术里的精髓。但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似乎这种传统的东西越来越不受人们重视。平日里,大家或许也时常见到一些中小学生“武术班”。但这种武术,跟杨开华身上的杨家枪武术有着本质的不同。

前者家长让孩子们习武,主要是当成一个爱好,并且目的也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杨家枪却根本无法使用这种“速成”的方式。这种经典的传统武术,要从小培养,常年累月吃苦,付出大量汗水才会少有成就,并且学成以后很难变现,养家糊口。

因此,现代人很少学这种传统武术,反而是喜欢学一些强身健体的“花架子”功夫。就连从小耳濡目染的儿子,也不愿意跟杨开华学祖传枪法,而且还说这种功夫将来没什么用。

传了八百多年的杨家枪,到了杨开华老人这一辈,却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困局,这不免令人感慨。在时代的大背景面前,或许这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有失传的危险。

毋庸置疑,杨家枪法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下的一个产物。所以它天生便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例如最重要,也是阻碍杨家枪传播的一项规矩,便是“只能传给杨家人”。这种祖训在中国封建社会非常盛行,很多人的独门绝技,只能传授给家族人。而因为时代的原因,过往八百年,杨家总会有人出来继承经典的杨家枪。

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后人今何在?第37代传人:杨家枪法,恐将失传

但时代永远不停的向前发展,尤其到了现代社会,很多传统规矩,以逐渐无法适应时代潮流发展,因此,杨开华老人遇到的困难,其实跟时代大背景,以及社会发展潮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传了37代的杨家枪法,或许真有可能会失传。

现如今,国家逐渐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性,并且也开始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透过杨开华老人遇到的窘境,或许也能让人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保护,还面临着如何有效传承下去的困难。而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更加重要。因此,也足以引起人们更多的深思。或许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得到良好有效的传承,才能真正体现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价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