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上将王建安的吃饭规矩:自己随便吃,家属按规定,战士们不能糊弄

“军区定的规矩,你们都当耳旁风是吗?全都给我滚!”

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上海延安饭店的11楼餐厅中,突然传来这样一声断喝!一个衣着朴素、身材清瘦的老军人,看着一屋子的食客,大吼了这么一声。由于过度的气愤,他的手都在微微发抖。那些食客纷纷看向他,手足无措的不知如何是好。

上将王建安的吃饭规矩:自己随便吃,家属按规定,战士们不能糊弄

“还不动是吗?我的话听不懂吗?都给我滚出去!”老军人又吼了一声。

“走走走……”几个穿着体面的人轻声地招呼着女人和孩子,低着头快步走出餐厅,不敢多停留一分一秒。

这个老军人是谁?他的话怎么有这样的威力?

别看他貌不惊人,但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他却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他就是王建安,一个在1956年享受单独授衔荣誉的开国上将。

上将王建安的吃饭规矩:自己随便吃,家属按规定,战士们不能糊弄

王建安是湖北黄安人,1908年出生在一个佃农的家庭里。由于地主的压迫,王建华在14岁时离开了家乡,跑到军阀吴佩孚的部队里当兵。后来他看不惯旧军阀的作风,便开了小差,回到家乡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他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成为登上黄安西北城墙的第一人。此后他正式加入红军,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战役,以及两万五千里长征。

来到延安后,王建安进入抗大学习。期间,将军许世友和别人发生争执,一时糊涂想要离开延安。当时不少人受他的影响,也有这种想法,其中包括王建安、洪学智、陈再道等一大批后来的开国将领,他们当时都准备回四川打游击。可后来王建安觉得此事不妥,便向上级领导反映了情况,最后这些人都没走成。后来,这些人都成了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从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王建安无疑是救了他们。

上将王建安的吃饭规矩:自己随便吃,家属按规定,战士们不能糊弄

在随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王建安作为一位有勇有谋的战将,在战场上发挥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43年,面对日军两万人的扫荡,王建安仅以一个营和对方周旋,最后在夜色的掩护下,不放一枪就突破了三道封锁线,成功突围;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王建安指挥第8纵,击毙敌人七十七师师长田君健,围歼了李仙洲所部两个军;1953年,王建安指挥第9兵团,在朝鲜战场上发起夏季攻势,攻占了多处战略要点,粉碎了敌人破坏和谈的阴谋!

常年的战斗,给王建安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他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在朝鲜战场上逐渐无法支撑。后来他回国疗养,错过了1955年的授衔。但是党中央没有忘记他,等他身体允许之后,在1956给他单独授予了上将军衔。此后王建安分别在沈阳军区、济南军区、福州军区担任副司令,期间狠抓部队的作风问题。

上将王建安的吃饭规矩:自己随便吃,家属按规定,战士们不能糊弄

在王建安任职福州军区期间,有一次去各大军区视察交流。他来到了南京军区,和自己的老朋友许世友见了面,了解了一下具体情况。在当时,南京军区的核心城市上海,新落成了一个规格很高的饭店,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延安饭店。按照军区规定,饭店11层是专供师级以上干部就餐的“特供层”。具体菜品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能享受一些额外的补贴,价格相对便宜。而干部家属,则一律在一楼大厅用餐。王建安听说后,决定来这里看看。

然而当他推开11层餐厅的大门时,却发现这里的食客没有几个穿军装的,反而是女人孩子一大堆。他知道,这肯定是干部家属靠着关系混进来了。王建安一生最恨这种公私不分、不守规矩的作风,当时便暴怒了,喊出了本文开头那句话:“军区定的规矩,你们都当耳旁风是吗?全都给我滚!”那些就餐者虽然不认识王建安,但也被他的精神所震慑,都灰溜溜地去楼下吃饭了。

经此一事,王建安尊重规矩、爱护国家财产的名声便在全国传开。那种搞小动作的歪风,也被刹住了。

上将王建安的吃饭规矩:自己随便吃,家属按规定,战士们不能糊弄

王建安不许别人浪费国家的财产,他自己也同样过着清廉的生活,并且将这种作风推广给身边的人。

1979年,王建安和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一起,带领由43人组成的慰问团,去昆明慰问部队。上飞机后,方毅收到了云南省委的消息:为了感谢慰问团的各位首长,特备下了欢迎午宴。而且为了方便慰问团活动,还备下了专车。方毅将消息拿给王建安看,王建安的脸色立刻就沉了下来。他这一辈子,最恨这种迎来送往的应酬。多少国家的资源,就浪费在了这上面。于是他马上和方毅商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午宴取消!专车取消!所有慰问团成员,到了昆明一律乘面包车出行。吃饭问题,则是分组在当地的饭馆解决,标准四菜一汤,决不允许超标!

飞机一落地,慰问团成员立刻按照规定行事。在几天的时间里,他们乘坐几辆面包车,在各个军营中穿梭。一到饭点儿,就马上退出来,找路边的小饭馆吃午餐。而且不管一组多少人,全部是四菜一汤的标准。这一趟下来,他们的食宿标准甚至不如当地百姓。王建安清廉的名声,变得更响亮了。

上将王建安的吃饭规矩:自己随便吃,家属按规定,战士们不能糊弄

王建安自己不占国家便宜,也恨别人这样做,但是对基层的战士们却格外关心。1964年,全军掀起了学习“硬骨头六连”的活动。一时间,这支英雄部队的事迹人尽皆知。在一片赞扬声中,王建安觉得有必要去了解一下这支部队的真实情况。

于是这一天,王建安来到六连的营房视察,发现内务整理得非常好,战士的被子都叠成了规整的豆腐块。他欣慰地笑了笑,然后用手摸了摸,发现被子竟然是潮的。他立刻叫来班长,询问是怎么回事。班长说:“为了让被子叠起来老实一些,我们从来不晒被子。否则被子鼓起来,就不好整理了。”

王建安心中不悦,信步踱到猪圈旁边。他看到猪圈中一头头肥猪壮硕解释,又开始有些高兴了。他叫来饲养员,问道:“部队每个月杀几头猪啊?”饲养员回答道:“最多两头,有时候一头都不杀。”王建安心中诧异,继续问道:“养这么多猪,为什么不多杀几头给战士们改善伙食呢?”饲养员挠着脑袋说道:“其实,我们这里一年到头也养不了太多猪。都杀了,人家来参观就不好看了。”

上将王建安的吃饭规矩:自己随便吃,家属按规定,战士们不能糊弄

王建安更加生气了,匆匆结束了此次视察。晚上,他提起笔来给中央打报告,反映了“硬骨头六连”的真实情况。在其中他写道:“搞这种八路军糊弄八路军的小把戏,和平时期可能会马虎过去。但真要打起仗来,必然会付出血的代价!”

通过他的报告,中央开始整改军队浮夸的作风,也提高了战士们的生活水平。如今解放军的伙食非常不错,这中间也有王建安将军的功劳。

王建安将军的朴素作风,甚至维持到了他的葬礼上。他早就说过:“一个人生前清廉,如果死后哀荣备至,也同样是浪费。我死后,不进八宝山,不开追悼会。直接把我的骨灰撒在老家的田地里,当肥料就可以了。”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在北京病逝。按照他的遗愿,丧事办得极为简朴,通知范围也非常狭小。像陈锡联这些老战友,以及他自己的几个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王建安已经逝世。火化之后,他的妻子牛玉清把他的骨灰撒到家乡的土地上。他一生的夙愿,也终于得以完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