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明蜀汉和曹魏的实力相差悬殊,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执意北伐?

在三国时期,蜀汉在经历了襄樊战役和夷陵之战后,土地只剩下益州一个州,人口只有百万。而军队在多次惨败后,只剩下几万人。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后,努力恢复经济生产和军备,终于把军队恢复到十二万人左右。

明明蜀汉和曹魏的实力相差悬殊,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执意北伐?

而这个时候,相比蜀汉,曹魏占有绝对优势。当时,开发过的土地大部分都集中在华北平原上,而人口也远远超过蜀汉。在经济和人口超过蜀汉的情况下,军队也自然比蜀汉多得多。而且,曹魏占有凉州和北方的产马区,它的骑兵数量和质量要远胜蜀吴两国,在野战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在我们看来,蜀汉要讨伐曹魏可谓困难重重。且不说经济实力和军队数量远远不如对手,就连地利也不如对手。蜀汉要讨伐曹魏,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雍凉方向。要到达这个地区,蜀军就必须要翻越秦岭山脉这个天险。不光说军队运动困难,整支大军的后勤保障就是一个难题。

明明蜀汉和曹魏的实力相差悬殊,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执意北伐?

我们可以看到,在诸葛亮的整个北伐期间,为了后勤保障,他使出了浑身解数。他发明了木牛流马,开展了屯田种粮,就这样还是经常遇到粮食不济的情况。可以说,诸葛亮的北伐,历尽了艰难。因此,当司马懿听说诸葛亮食少事烦,就断言诸葛亮命不久矣。

最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死在北伐途中。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为后人所敬仰。可是,我们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既然北伐实力相差如此悬殊,谁都无法保证必胜,那么诸葛亮为什么非要北伐不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明明蜀汉和曹魏的实力相差悬殊,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执意北伐?

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蜀汉是以继承汉室的法统为口号,对篡夺汉家江山的曹魏是势不两立。而历史上最有趣的事情就是,篡位的朝代和继位的朝代互相视之为贼,都视对方为死敌。

不单单蜀汉和曹魏如此,后世无不是如此。比如前秦和后秦,宋朝和北汉等等。这是因为双方的法统之争,两个国家都把对方当成不共戴天的仇敌,毫无可以调和的余地。在夷陵之战前,曹魏可以容忍东吴,让东吴向自己称臣。也绝不允许刘备的使者进入自己的边境,来了就杀,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诸葛亮就算是不去讨伐曹魏,曹魏也会必然讨伐蜀汉的。不是蜀汉灭了曹魏,就是曹魏灭了蜀汉。与其等曹魏来讨伐,还不如先下手为强。

明明蜀汉和曹魏的实力相差悬殊,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执意北伐?

二、凝聚人心,团结奋斗。

诸葛亮接手蜀汉时是一个极为困难的时刻,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危急存亡之秋也”。当时的蜀汉不但外有强敌,而且在内部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难以调和。

诸葛亮利用北伐为口号,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以北伐为中心,使得所有人的工作都围绕在这个中心。这样就最大限度的凝聚了人心,使得大家有了共同奋斗的目标。破除了小的人际圈子,使得蜀汉的政局稳定了下来。

明明蜀汉和曹魏的实力相差悬殊,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执意北伐?

三、拉近实力之间的距离,为胜利创造条件。

我们在上面看到,蜀汉和曹魏的实力相差太大。但是,如果再过几年,曹魏的经济如果发展起来,双方实力的差距会拉得更大。到那个时候,想要讨伐曹魏就更加困难了。

曹魏在建国的时候,他们君臣就曾经对当时的国策做了探讨。史书上记载:

诸葛亮出在南郑,时议者以为可因发大兵,就讨之,帝意亦然,以问(孙)资。资曰:“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又武皇帝圣於用兵,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桡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帝由是止。

明明蜀汉和曹魏的实力相差悬殊,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执意北伐?

我们从曹魏君臣的讨论可知,曹魏采取了对吴蜀防御,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生产的方略。如果让曹魏按照这种策略实施下去,就如同孙资说的,曹魏越发强盛,而吴蜀与之的实力相差更大,这样,曹魏终究要有一天灭了吴蜀。

为了打破曹魏的策略,诸葛亮也必须要发动北伐。以北伐打乱曹魏的部署,使得曹魏不能安心发展生产,疲于奔命。这样才能有机会拉小双方的差距,为将来打下胜利的基础。

明明蜀汉和曹魏的实力相差悬殊,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执意北伐?

四、资源短缺,必须要在人财物的许可下创造最大的战果。

蜀汉在诸葛亮的领导下,在经济和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经济上可以保证军事行动的需要,尤其是粮食生产上,三年的粮食就可以保证军队一次的北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而军队则装备精良,纪律严明,在山岳作战中比曹魏战斗力要强得多。

但是,蜀汉的军队有一个短板,那就是在将领层次上后继无人。由于前期军队、将领损失太大,诸葛亮接手的时候,能征善战的将领已经所剩无几。而由于诸葛亮的性格、才干等方面的问题,一直难以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将才。

明明蜀汉和曹魏的实力相差悬殊,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执意北伐?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现有的将领慢慢老去,逐渐凋零,那么蜀军的战斗力会持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能和时间赛跑,在还拥有可以与曹魏一战实力的情况下,抓紧时机进行北伐,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成功。如果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时候,就一切都晚了。

五、完成刘备遗愿,宣示自己的忠心。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诸葛亮把自己的理想说得很明白。他的理想就是完成刘备的遗愿,恢复汉室江山。为了这个理想,诸葛亮用尽了自己的能力。

明明蜀汉和曹魏的实力相差悬殊,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执意北伐?

诸葛亮为了北伐的成功,他把一切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由于他大权在握,所以要承受着无数的压力和质疑。连他的搭档李严都不理解他,讽刺他要加九锡,有不臣之心。诸葛亮只有用北伐来表明自己的忠心。

诸葛亮一直自比为管仲乐毅,他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在多次的北伐中也显示了自己的过人的才华。可惜,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明明蜀汉和曹魏的实力相差悬殊,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执意北伐?

结语:

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诸葛亮才不顾双方的实力悬殊,一再主动的向曹魏发起了进攻。虽然最终诸葛亮没有能够取得成功,但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则永远铭记史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