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太祖朱元璋,他的经历可以算得上是“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典范。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草根帝王,他自幼出生在贫苦的农民之家,少年时期一直在地里田间干活,大字不识一个,直到后来进了军队,才稍微自学一些文化。

1386年,朱元璋称帝后,建立大明王朝。他一生政绩斐然,注重农业经济发展,加强集权,明朝初年出现了洪武之治的兴盛繁荣之景。但是这个草根皇帝也确实因为他的出生闹出过许多笑话,他会把民间的习惯带到皇宫之中,在帝王碑林中有一块《五朝上谕碑》中的一句““恁学生每听着”就出自朱元璋之口。
不过也正是因为朱元璋与众不同的出生,让他这个开国皇帝更加懂得民生疾苦,体恤百姓。在历代的帝王中,爱民的皇帝不少,但是真正能做到像朱元璋一样爱民如子的却寥寥无几。他不仅为农民免除了各种繁重的赋税,还下令在午门外设立鸣冤鼓,亲自受理上访者的冤案,对于老人和弱势群体的扶助是各朝各代都不能比拟的。
但是如此爱民的皇帝,曾经做出过一件令所人震惊的事,那就是下令将民间一个蒲姓的人家贬入贱籍,让蒲家后人世代不许改姓,男的代代为奴,女的代代为娼。朱元璋究竟跟这家人有什么深仇大恨呢?这一切还得从一个人说起。
这个人名叫蒲寿庚,他是南宋人,根据《宋史》记载,他出生于南宋末年,家族以经商为主。按理来说南宋和明朝之间相差了100多年,怎么也不应该惹怒朱元璋。但是蒲寿庚这个人,比较有特点,他是南宋富可敌国的大商户。
也因为他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就,后来还被朝廷重用委任泉州舶司提举一职。不过蒲寿庚虽然当着官,拿着朝廷的俸禄,却一点也没有心系国家,忠心耿耿的精神品质。到了南宋末年,国家战乱之际,作为有名的官商,蒲寿庚非但没有帮国家一把,还倒打一耙。
公元1276年,在蒙古国南下占领了临安城后,俘获了年仅5岁的恭宗。皇族一脉为了求生逃往泉州,蒲寿庚却闭门不见,最后因孤臣张世杰等人“掠蒲氏海船二千艘,没其货物”,蒲寿庚残害了南宋皇室3000人。
后来元军抵达泉州时,他主动受降,因此在元朝统一后得到元世祖的器重。因为他叛国投元的举动,蒲家子孙当时在元朝也都风风光光。可惜数十年后,因为与元廷争利蒲家人惨遭灭门四处逃散。
而朱元璋平生作为痛恨的就是这种不忠厚的官员,因而可以说是对蒲寿庚背叛汉人的举动恨之入骨,所以即便是蒲寿庚已死,蒲家后代也因其受到牵连,世代为娼奴。“蒲”姓当属是朱元璋最恨的一个姓了。
不过中国有句俗话说,祸不及妻儿,朱元璋对于蒲寿庚的厌恶情绪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是他的过错不应该由后人来承担。只是在古代,又是帝王家庭,面对这种事情难免会格外气愤,朱元璋这个行为似乎也在警示当朝的官员们要对大明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