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特斯拉到中芯国际,“临港速度”再次创造纪录

从特斯拉到中芯国际,“临港速度”再次创造纪录

2019年,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为标志的“临港速度”万众瞩目,“临港速度”

由此成为新片区的一张烫金名片,鲜明地表达了新片区开发建设的热潮和冲劲。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临港速度”也在不断积淀与丰富。

1月4日,在2022年开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备受关注的中芯国际临港基地在新片区顺利开工,项目现场机器轰鸣、热火朝天,截至目前每天打下至少1000根桩,尽显这片热土的勃勃生机。从去年项目启动到完成土地摘牌,用时仅190天;从拿地后不到一个月开工,再次刷新了临港新片区重大项目落地的新速度。

从土地储备到摘牌出让,从项目审批到拿地开工,折射出临港新片区贯彻国家战略深度自我改革的千里奔涌和一往无前的壮阔航程。这背后是无数新片区干部艰苦奋斗、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把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努力和心血。

“一天”可以做什么?这里有无数种答案

“一天可以做什么?”或许对于普通人来说稀松平常的一天,但对于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项目专员的张旭卿来说,一天是24小时,是1440分钟,是86400秒,在该项目上,“把一分钟掰成两半来用”才让这个答案有了无数种可能。

一天可以在项目方完成董事会决议后马上取得营业执照,一天可以在土地摘牌后马上完成土地出让合同签署,一天完成项目备案,一天可以在用地规划许可批复后马上拿到桩基施工许可证,一天可以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太多一天办完的事了,甚至项目备案实际只花费了2个小时。”该项目的厂务负责人钱介明忍不住感叹,“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说张旭卿更像是我们的‘政府事务专员’了,平时跑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房管局、市建管委、浦东新区发改委这些部门沟通事项,他都会陪我们一起,而印象最深的是土地出让合同签署环节,为了节省时间,他直接送合同上门来,我从事项目建设工作这么多年,代表公司第一次享受到这样的服务。”

何以做到 “一天办完”?张旭卿从兜里掏出了一张纸,是一张不同色块标记的表格,像是一张“五彩地图”。“这张图基本随身携带。”

从特斯拉到中芯国际,“临港速度”再次创造纪录

“五彩地图”上清楚地标明了工作事项、对应部门、计划日期以及实际完成情况,而每个色块对应的则是不用的权属单位,比如红色对应的是市级以上的审批事项、蓝色则是需要与项目公司沟通联系的事项。“这张倒排工期的‘五彩地图’可以帮助我清晰掌握当下项目进度,也可以精准把控细节。”张旭卿表示各部门齐头并进,把劲儿往一处使,把工作都做在前,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而他自己则更像是站在十字路口的“交警同志”,负责协调各部门统筹解决项目的各种问题。

“比如项目备案,我们提前将需求和资料给到发改处,签好土地合同后的第二天上午,发改处就选派了专员帮助项目方‘手把手’地进行备案申请,下午1点20分完成申请后,大概3点左右就拿到了备案批复代码,有了这个代码,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报建工作,所有流程都是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从特斯拉到中芯国际,“临港速度”再次创造纪录

其中一次现场协调会,出席对象涵盖了项目方、高科处、建交处、建管中心、交警、镇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力求问题当场解决

项目方定期会提交给张旭卿的表格,接到需求申请后,他会与对方沟通好后,再协调各对应部门共同解决。据悉关于该项目的协调会今年开了就不下50场,“原本工作机制定的是一周三场,一次线上、一次线下、一次与市级部门联动,但实际远远不止,昨天一天就开了4场。”这样的现场会将问题涉及部门全部协调来,与项目方精准沟通,点对点解决问题,不仅快,更是大大提高了质量与效能。

张旭卿每周关于该项目都会写一份周报,详细记录本周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下周将会做的工作计划,目前他的电脑桌面上关于该项目容量1G的文件夹内已经存有18份周报,而这份周报还将一直延续下去。

去年2月份刚遴选来新片区的张旭卿原本在科委工作,负责帮助孵化科技型小微企业,他坦言:“如果说孵化企业是从0到1,那么现在项目专员的工作便是从1到无穷。”在这里,“一天办完”不是一种抒情和夸张,而是某种程度上的写实,这样的“临港速度”,也颠覆了许多人对政务服务的认知,更是让人看到了政务服务速度提升的无限可能性。

热土如何变沃土?

解码“快速净地化”的创新活力

“一开始提出‘快速净地化’的概念时,我们心里其实也没底,但到底行不行,总归做了才知道。”新片区规划土地事务中心的陈方卿坦言,在他看来该项目的土地收储工作更像是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奇迹”。在项目周报里写到的“11月15日挂出了土地出让公告,比原计划提前了2周”,寥寥数语的背后其实是各部门的同心协力。

据悉实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净地”出让,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要处理好土地上的相关产权等经济法律关系,同时要完成必要的场地平整、河道清淤填埋、地块清障、管线搬迁等前期开发工作,这样交到受让人手里后才能让“拿地即开工”变得更有可能实现。“一般来说管线搬迁环节较为‘头疼’。”陈方卿介绍道,“电、燃气、通信等管线通道布局原本就较为复杂,搬出后安放在哪里也是个问题,尤其是这个地块原本有300多户居民,各类管线更是错综复杂。”

然而新片区的政企合署办公,为“快速净地化”的电力管线搬迁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特斯拉到中芯国际,“临港速度”再次创造纪录

电力管线搬迁现场

在去年3月份正式揭牌成立的临港能源服务中心拥有40多名国网上海电力公司的派驻人员,直接入驻新片区管委会办公中心,统一对接新片区的相关事宜,全过程协调、督查进度情况,直至流程闭环。朱峰是一名“老电力”了,从业22年来,他经手的项目少说也有成百上千个,然而这个重大项目依旧是他的“项目库”里最特别的一个。

“这是我们首个试点‘快速搬迁’的项目,在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的电力搬迁历史上都值得说上一说。”

朱峰拿出了一张实施流程图,这是能源中心设计初稿并和规土中心研究协调后制定的“快速搬迁”图,在这张流程图里,原本在项目方提出申请后才介入的能源中心,建立了“工作联系单”制度,跨到了“现场勘查”环节之前,在工程招投标期间同步完成了电力管线探测、方案设计、前期证照申请等工作,“等招投标公示结束后,我们第一时间进场施工,快速完成了5.5公里的旧电力架空导线的拆除,同时新立了23基电线杆、3.81公里的架空导线,并在2021年12月7日完成了‘临电’配置,全力保障了项目开工。”朱峰表示正式用电的规划设计也已经在系统接入中了。

一块土地何以快速成为准备妥当、适合项目开工的沃土?新片区管委会无疑掌握了“流量”密码,一个高度融合“政企力量+创新机制+部门协同”的全流程工作链在背后发挥了关键作用。

“项目为王”怎样实现?全员参与,跨步在前

新建临时道路、新开道口、电力燃气……建交处副处长郑时永的办公桌上永远堆放了大批项目配套建设材料,从去年9月份介入该项目以来,他和建交处所有条线的同事们就没敢歇一口气。

“我们基本是整个处室全员参与了,因为项目的配套建设都在我们这,从交通到住房再到能源,覆盖了处室所有的业务面。”

而这样的状态预计还要一直延续到项目顺利建成甚至投产,可以称得上是要“陪跑”到最后一刻。

周边的配套是项目是否能顺利开工、开工后是否能顺利推进的关键,建交处从一开始负责指导项目方编制建设统筹大纲开始就担负起了重要责任。

从特斯拉到中芯国际,“临港速度”再次创造纪录

“项目开工的前提条件也包括了要保障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我们加紧工期抢出一条便民临时道路。”郑时永清楚地记得这条1.5公里的道路,跨过了3条河,需要架3座桥,同时穿过了农田,包括原本地下的各路管线管道挪动搬迁,看似不长的路实则施工难度也不小,然而为了配合土地出让,硬是加班加点,花费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12月初贯通了这条临时道路。

而在报建环节,项目又有了“工厂免建地下室”需市级审批的新需求,审批审查中心副主任唐余钧带着项目方一同赶往市住建委,其实材料很早便已经递交过去,但唐余钧还是觉得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会更为顺畅,经过精准的沟通协调、优化设计方案,最终用一个星期通过了该项审批。

像这样与市级部门的“配合战”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该项目紧锣密鼓开工的同时,建交处已经完成了周边4条配套市政道路的方案设计批复,“还有配套保障住房的规划也在筹划当中,永远要走在前面,才能遵循好‘项目为王’的宗旨。”郑时永说完这句话,又急忙赶去了另一场协调会的现场。

当然,管委会全员参与的处室也远远不止建交处。一天可以完成的水保方案审批,是因为工作都已经跨前开展,生态处各个条线也都紧密配合,持续与市级部门对接,才能打个漂亮的“配合战”。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大的革新家。

从一片湖到一座城,从新片区到新征程,临港每向前一步,都创造出一个个“突破”和“率先”。

见微知著,守正待时。让“临港速度”永远底气十足的是,新片区上下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以赴投身自我改革和发展、汇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用每个人的双手,让“临港速度”更具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