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个皇帝从不对外发动战争,但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时代!

古时候,很多皇帝在挑选庙号时,都喜欢选用“仁”字。在他们看来,“仁”字不仅能体现自己的宽容,还能展现以仁治国的美好理想。

比如:宋仁宗赵祯,明仁宗朱高炽和清仁宗嘉庆帝颙琰,都是以“仁”作为自己的庙号。

这个皇帝从不对外发动战争,但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时代!

都知道,宋仁宗赵祯是大宋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他虽然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建树,但却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了一个“仁”字。

其实,仁宗并不是没有军事头脑,而是根本没有施展军事才能的空间。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宋朝的经济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据后世学者研究,宋仁宗时期的汴京城,其繁华程度已经全面超过了大唐鼎盛时期的长安城。可见,仁宗将“仁”字落实到治国理念上后,朝廷政治非常清明。

皇帝开明,选的重臣也是心系黎民百姓。只有这样,才能有一批批为国效力、为皇上分忧的官员挺身而出。因为,皇帝仁慈,官员便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用担心是否会惹上杀身之祸。

嘉佑二年(1057年),年少气盛的苏辙在科举考试的试卷中讽刺仁宗,抨击朝政,将仁宗治下的大宋说的一无是处。考官们看到这篇试卷后勃然大怒,他们立即上书仁宗,要求对这个考生从严治罪,以儆效尤。

但是,宋仁宗却淡淡地说道:“科举考试本就是为朝廷选拔正直的人才,朕倒是觉得这是个敢于直言的人。”大臣们听了之后面面相觑,都认为仁宗太过宽容了。

这个皇帝从不对外发动战争,但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时代!

当时,铁面无私的包青天面对贪官污吏时毫不手软,哪怕见了皇亲国戚,他也敢用三头铡刀将对方就地正法。试想一下,如果不是皇帝通情达理的话,大臣岂敢如此行事?内有贤臣辅佐,外有士兵防守边关,百姓们才能安居乐业。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没有人想要打仗。

此外,仁宗的仁慈,就连邻国的君主都深有体会。当时,高丽在名义上是宋朝的臣下,每年都要向大宋进贡。但是,高丽国王见仁宗太好说话了,便不断地减少贡物。于是,宋朝的大臣们见高丽居然敢如此行事,便直接上书仁宗,请求出兵攻打高丽,给高丽国一点颜色看看。

但不料,仁宗只是温和地说道:“这件事只是高丽国王的罪过,与高丽的百姓并无关系。朕若是出兵的话,不一定会抓到高丽国王,但一定会伤害高丽的百姓。”在仁宗的坚持反对下,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后来,高丽的国王听到这件事情后,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后悔的同时,也不禁敬佩起宋仁宗的宽宏大量来。

这个皇帝从不对外发动战争,但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时代!

其实,宋仁宗不光对大臣们仁慈,对身边的随从们也都非常好。

有一次,仁宗边散步边回头看,身边的随从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之后,仁宗的步伐不断加快,大步向着皇宫走去。回到皇宫后,仁宗喘着气对嫔妃们说道:“快,快,快给朕倒水来,朕渴坏了。”于是,妃嫔们奇怪地问道:“陛下为什么不喝随从手中的水呢?”

仁宗痛痛快快地喝了几口水,然后,解释道:“朕回头看了好几次,发现他们忘记带茶水了。如果朕提起此事的话,他们一定会受到责罚。”可见,作为一个皇帝,能够如此体贴身边的随从,也是非常罕见的。

虽然,在宋仁宗执政的时候,大宋的国库很是充裕,但他仍然不忘艰苦朴素的作风。

一次,宫中大臣给皇帝进贡上了一道大闸蟹。看着这美味的食物,宋仁宗不禁问起这菜的价格。于是,大臣为了凸显出菜的珍贵,不断地说螃蟹的来之不易。但宋仁宗听后却非常生气,觉得这是浪费,便一口都没有吃。

试想一下,身为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却因为心疼螃蟹的贵而不去食用,实在是令人既惊奇又佩服。

这个皇帝从不对外发动战争,但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时代!

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在病痛中离开了人世。听到仁宗的消息后,大宋的百姓无不痛哭流涕,连街上的乞丐都自发地买来纸钱祭奠。

当时,宋朝的使臣将消息传到辽国后,辽国的皇帝耶律洪基更是非常悲痛。他握着宋朝使臣的手,动情地说道:“宋辽两国,四十二年都没有发生过战争了,我都快忘了武器的样子。我要为仁宗建一个衣冠冢,以此来寄托哀思。”

或许,仁宗在开拓国土方面没有成绩,但他的仁慈之心却是天下皆知的。仁慈一时,可能谁都能做到。可是,能一直以仁治国的皇帝,大概只有宋仁宗一人而已。此外,在宋仁宗的时代,涌现出了非常多的杰出人物。比如:明朝人评选的“唐宋八大家”,其中,有六位是北宋人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他们都是在仁宗执政时期,登上历史舞台的。

这个皇帝从不对外发动战争,但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时代!

再比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们都集中出现在了宋仁宗的时代,其中,有主持“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还有领导“熙丰变法”的王安石、章惇、吕惠卿等新党中人,主导“元祐更化”的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苏辙等旧党中人,都是仁宗时代的代表。

可见,仁宗时代真是人才济济。

参考资料: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纪事本末》、《东都事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