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個皇帝從不對外發動戰争,但卻創造了中國曆史上最繁榮時代!

古時候,很多皇帝在挑選廟号時,都喜歡選用“仁”字。在他們看來,“仁”字不僅能展現自己的寬容,還能展現以仁治國的美好理想。

比如:宋仁宗趙祯,明仁宗朱高熾和清仁宗嘉慶帝颙琰,都是以“仁”作為自己的廟号。

這個皇帝從不對外發動戰争,但卻創造了中國曆史上最繁榮時代!

都知道,宋仁宗趙祯是大宋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他雖然在軍事上沒有什麼建樹,但卻實實在在地展現出了一個“仁”字。

其實,仁宗并不是沒有軍事頭腦,而是根本沒有施展軍事才能的空間。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宋朝的經濟水準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據後世學者研究,宋仁宗時期的汴京城,其繁華程度已經全面超過了大唐鼎盛時期的長安城。可見,仁宗将“仁”字落實到治國理念上後,朝廷政治非常清明。

皇帝開明,選的重臣也是心系黎民百姓。隻有這樣,才能有一批批為國效力、為皇上分憂的官員挺身而出。因為,皇帝仁慈,官員便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用擔心是否會惹上殺身之禍。

嘉佑二年(1057年),年少氣盛的蘇轍在科舉考試的試卷中諷刺仁宗,抨擊朝政,将仁宗治下的大宋說的一無是處。考官們看到這篇試卷後勃然大怒,他們立即上書仁宗,要求對這個考生從嚴治罪,以儆效尤。

但是,宋仁宗卻淡淡地說道:“科舉考試本就是為朝廷選拔正直的人才,朕倒是覺得這是個敢于直言的人。”大臣們聽了之後面面相觑,都認為仁宗太過寬容了。

這個皇帝從不對外發動戰争,但卻創造了中國曆史上最繁榮時代!

當時,鐵面無私的包青天面對貪官污吏時毫不手軟,哪怕見了皇親國戚,他也敢用三頭鍘刀将對方就地正法。試想一下,如果不是皇帝通情達理的話,大臣豈敢如此行事?内有賢臣輔佐,外有士兵防守邊關,百姓們才能安居樂業。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沒有人想要打仗。

此外,仁宗的仁慈,就連鄰國的君主都深有體會。當時,高麗在名義上是宋朝的臣下,每年都要向大宋進貢。但是,高麗國王見仁宗太好說話了,便不斷地減少貢物。于是,宋朝的大臣們見高麗居然敢如此行事,便直接上書仁宗,請求出兵攻打高麗,給高麗國一點顔色看看。

但不料,仁宗隻是溫和地說道:“這件事隻是高麗國王的罪過,與高麗的百姓并無關系。朕若是出兵的話,不一定會抓到高麗國王,但一定會傷害高麗的百姓。”在仁宗的堅持反對下,這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後來,高麗的國王聽到這件事情後,在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感到後悔的同時,也不禁敬佩起宋仁宗的寬宏大量來。

這個皇帝從不對外發動戰争,但卻創造了中國曆史上最繁榮時代!

其實,宋仁宗不光對大臣們仁慈,對身邊的随從們也都非常好。

有一次,仁宗邊散步邊回頭看,身邊的随從都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之後,仁宗的步伐不斷加快,大步向着皇宮走去。回到皇宮後,仁宗喘着氣對嫔妃們說道:“快,快,快給朕倒水來,朕渴壞了。”于是,妃嫔們奇怪地問道:“陛下為什麼不喝随從手中的水呢?”

仁宗痛痛快快地喝了幾口水,然後,解釋道:“朕回頭看了好幾次,發現他們忘記帶茶水了。如果朕提起此事的話,他們一定會受到責罰。”可見,作為一個皇帝,能夠如此體貼身邊的随從,也是非常罕見的。

雖然,在宋仁宗執政的時候,大宋的國庫很是充裕,但他仍然不忘艱苦樸素的作風。

一次,宮中大臣給皇帝進貢上了一道大閘蟹。看着這美味的食物,宋仁宗不禁問起這菜的價格。于是,大臣為了凸顯出菜的珍貴,不斷地說螃蟹的來之不易。但宋仁宗聽後卻非常生氣,覺得這是浪費,便一口都沒有吃。

試想一下,身為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卻因為心疼螃蟹的貴而不去食用,實在是令人既驚奇又佩服。

這個皇帝從不對外發動戰争,但卻創造了中國曆史上最繁榮時代!

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在病痛中離開了人世。聽到仁宗的消息後,大宋的百姓無不痛哭流涕,連街上的乞丐都自發地買來紙錢祭奠。

當時,宋朝的使臣将消息傳到遼國後,遼國的皇帝耶律洪基更是非常悲痛。他握着宋朝使臣的手,動情地說道:“宋遼兩國,四十二年都沒有發生過戰争了,我都快忘了武器的樣子。我要為仁宗建一個衣冠冢,以此來寄托哀思。”

或許,仁宗在開拓國土方面沒有成績,但他的仁慈之心卻是天下皆知的。仁慈一時,可能誰都能做到。可是,能一直以仁治國的皇帝,大概隻有宋仁宗一人而已。此外,在宋仁宗的時代,湧現出了非常多的傑出人物。比如:明朝人評選的“唐宋八大家”,其中,有六位是北宋人蘇洵、蘇轼、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他們都是在仁宗執政時期,登上曆史舞台的。

這個皇帝從不對外發動戰争,但卻創造了中國曆史上最繁榮時代!

再比如: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們都集中出現在了宋仁宗的時代,其中,有主持“慶曆新政”的範仲淹、富弼、韓琦等人,還有上司“熙豐變法”的王安石、章惇、呂惠卿等新黨中人,主導“元祐更化”的司馬光、呂公著、範純仁、蘇轍等舊黨中人,都是仁宗時代的代表。

可見,仁宗時代真是人才濟濟。

參考資料:

【《續資治通鑒長編》、《宋史紀事本末》、《東都事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