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色·戒》原型郑苹如,美人计诱杀汉奸,22岁牺牲遗体至今未找到

《色·戒》原型郑苹如,美人计诱杀汉奸,22岁牺牲遗体至今未找到

01-狡黠对手

1939年12月21日,上海静安寺路段,夜幕低垂,华灯初上,再有几天就是圣诞节了。

一对男女手挽手走进了一家名为“第一西比利亚”的皮草店。女子衣着华贵,打扮时髦,看上还很年轻,而边上的男人中等身材,已是中年。

奇怪的是,两人进店不到几分钟,男子突然就从店内冲了出来,他不顾周围的人流和车辆,向着对面别墅弄口的一辆黑色轿车狂奔。司机见有情况,立即打开车门让男子钻入车内。

几乎是与此同时,四周传来枪响,轿车的防弹玻璃上留下了道道白痕。司机连忙加速疾行,车子如离弦之箭般瞬间消失在了混乱沸腾的街道上。

过了好一会,那位年轻女子有点沮丧地从皮草店里走了出来。她站在门口向四周张望了一眼,便神色匆匆地走了。

次日,各大报社以大同小异的文字报道了这起真相不明的枪击案。直到汪伪集团在《中华日报》上以“静安寺路匪徒枪击黑牌汽车”为标题刊登了这则新闻后,人们这才意会到这是抗日志士的一次锄奸行动。

而这次锄奸行动的目标不是别人,正是汪伪汉奸集团的头号特务丁默邨。

《色·戒》原型郑苹如,美人计诱杀汉奸,22岁牺牲遗体至今未找到

丁默邨,湖南常德人,早年加入共产党,后投靠国民党,在上海地区进行特务活动。抗战期间,丁默邨在利益驱使下又叛投了日本侵略者,由此可见此人唯利是图、反复无常的本性。

投靠日本人后,丁默邨参与组建了上海极司菲尔路76号特工总部,对抗日救亡运动进行了血腥镇压。期间,他迫害爱国志士,滥杀无辜市民,短短三年时间内制造了三千多起血案。“76号”因此成为上海滩恐怖的代名词,丁默邨也被国人称为“丁屠夫”。

眼看着汪伪76号特工总部成了日伪屠杀抗日人士的“魔窟”,国民政府向中统上海潜伏组织下达了铲除丁默邨的密令。

在此之前,国民政府也曾多次派人暗杀丁默邨,只是均未能成功。由于丁默邨曾在国民党从事特务工作,完全熟悉国民党机构的活动规律,加上他警惕性极强,戒备森严,旁人很难有近身的机会。

面对这个狡猾的对手,时任中统局驻沪专员的陈宝骅经过深入查探,终于在丁默邨身上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在当时的汪伪圈,丁默邨虽然处处警惕,但其风流好色,爱和漂亮女子厮混的本性却传言很广。在得知敌人这个“七寸”后,陈宝骅决定投其所好,设下美人计诱杀丁默邨。当然,谁来充当这个美人是计划最关键的一步。

由于对象是见惯了各色名流美女的丁默邨,这个女卧底的外貌条件首先要绝对出色;再者,丁默邨其人狡黠无比,充当卧底的人还需聪明谨慎,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同时,此人还要有投身抗战的爱国激情,才能忍辱负重,担此大任。

如此万里挑一的人该上哪儿找呢?陈宝骅想到了一个人——郑苹如。

《色·戒》原型郑苹如,美人计诱杀汉奸,22岁牺牲遗体至今未找到

02-烽火佳人

郑苹如,祖籍浙江兰溪,1918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的一个中日联姻家庭。郑苹如的父亲郑钺早年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革命,是同盟会元老。郑苹如的母亲木村花子出身日本望族,是一个贤良传统的女人,到中国后曾和丈夫一同从事革命活动。

郑钺和妻子一共育有三女两男,郑苹如在家中排行老二。郑苹如的童年是在日本度过的,直到11岁才跟随母亲回到上海。

难得的是,郑苹如虽然出生日本,又有日本人的血统,但却从小热爱祖国。这与父亲对她自幼的熏陶不无关系。由于郑钺是一个忠诚的革命者,郑苹如也耳濡目染受父亲的影响,她经常跟着父亲进出同盟会老友于右任等人的家中,深受大人们的喜爱。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市民们和十九军齐心对外抗日。期间,郑苹如买了慰问品跟着慰问队上前线慰问抗日将士,为负伤的将士们洗衣、倒水、擦脸。

除此之外,她还自己花钱印了许多宣传抗日的传单,与同学们一同到浦东张贴和散发。在学校组织的抗日爱国文艺演出中,郑苹如自编自演的话剧《抗日女生上前线》博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学生时代的郑苹如是一个非常优秀耀眼的学生。她不仅长相漂亮、举止大方,而且聪明好学,兴趣广泛,尤其喜欢柔道和话剧表演。因为相貌出众,15岁那年,她演出的剧照就登上了《民国画报》。

《色·戒》原型郑苹如,美人计诱杀汉奸,22岁牺牲遗体至今未找到

1937年7月,郑苹如在时隔6年后,再次成为了杂志封面的主角。这一次她登上的是第130期上海《良友》画报。在当时,良友画报是全国最为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画报。

这一年,19岁的郑苹如还在上海政法大学读书,没有什么特殊的社会地位,却能上良友这种级别的杂志封面,其相貌气质可想而知。

同年,郑苹如与时任上海航空作战大队队长的王汉勋相恋,两人原定秋天到香港结婚。奈何天有不测风云,继卢沟桥事变之后,淞沪会战硝烟再起。

未婚夫全心投入对外作战,郑苹如也成为他的得力帮手。期间,郑苹如除了捐赠钱物以外,还帮王汉勋的战友家属做了不少事。当时一些航空战士在与敌机作战中不幸牺牲,郑苹如就带着礼品一户户登门探望,给予他们慰问和帮助。

1937年11月11日,上海航空作战大队接到命令将于午夜西撤。夜间,王汉勋匆匆赶来,向未婚妻做最后的告别。他从衣袋里摸出了一张自己新近拍的全身照,照片的背面写着:“亲爱的苹如,留念!永远爱你的汉勋。”

王汉勋还向郑苹如承诺,等打完了日本鬼子再结婚。夜幕之中,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们不知道,此次一别,便是永诀。

《色·戒》原型郑苹如,美人计诱杀汉奸,22岁牺牲遗体至今未找到

03-曲线锄奸

11月12日深夜,随着驻守上海的最后一支中国军队西撤,上海沦陷,租界成为“孤岛”。郑苹如的父亲郑钺时任上海特区法庭最高检察官,因为不愿为日本人卖命,他对外称辞职在家养病,并暗中转入地下抗日工作。

期间,陈宝骅向郑钺提出,希望他能同意女儿郑苹如正式加入中统地下抗日组织。

陈宝骅为什么突然会提出这个请求?事情要追溯到1937年的一次友人聚会。陈宝骅在聚会上第一次见到这位光彩照人,青春活力的女孩,就能认出了她是在《良友》画报上出现过的美女。接谈后,他才知这是老友郑钺的女儿。

闲聊之际,陈宝骅得知郑苹如是政法大学的女学生,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再细细端详其天生丽质的容貌,想着她既有高官身份的父亲,又有日本血统的母亲这种特殊家庭背景和精通日语的条件,陈宝骅即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邀请这个小姑娘“加入团体”。

想到可以“更好地抗日,更好地报效国家”,郑苹如欣然接受中统的邀请,成为一名为未受训练的女特工。

其间,聪慧过人的郑苹如凭借自己的中日混血身份打入了上海日军机关的中上层交际圈,还在日军报道部担任军部电台播音员,获取了大量高端机密,初步展现情报工作天分。

郑钺事后得知后,一方面惊讶于女儿的魄力,一方面也表示首肯,还教勉女儿“为了国家,什么都可以牺牲”。1938年1月,郑苹如正式加入中统情报机关。

《色·戒》原型郑苹如,美人计诱杀汉奸,22岁牺牲遗体至今未找到

1939年3月7日,军统的军委会别动军淞沪特遣分队队长、忠义救国军六县游击司令熊剑东被日军俘获。而在这不久前,陈宝骅刚刚接到铲除丁默邨的密令。至此,他想到了郑苹如,并把解救熊剑东,接近丁默邨的卧底工作交给了她。

陈宝骅选中郑苹如的原因有二,其一就是前面说的她在长相、语言、情报工作等方面的优势;其二是郑苹如在民光中学念过书,而丁默邨曾任民光的校长。

因为这一层关系,郑苹如在日本沪西宪兵分队长藤野弯丈的介绍下来到“76号”。见到丁默邨后,郑苹如自称熊剑东的妹妹,以师生之谊请求丁默邨放了自己的哥哥。

初见之时,丁默邨确实对郑苹如的美貌动了心,不过一向多疑的他没有马上被美人冲昏头脑。他一面应承着自己会办理这件事,一面派人暗中调查郑苹如的底细。在了解到郑苹如曾是正牌大学生,且经常周旋于日本高官之间后,是个亲日分子后,丁默邨很是满意。

不久后,熊剑东被保释出狱,郑苹如则成了丁默邨的私人秘书,可以轻易地进出“76号”特工总部。两人迅速升温的关系不仅让76号的许多特工感到吃惊,还一度引起了日本特务机关的关注。在日本梅机关特高课长林秀澄的谈话记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5月中旬,郑苹如开始频频与丁默邨接触,因此经常跟踪丁默邨,调查其出入哪些地方,到12月底,丁默邨探访郑苹如家已达50多次。

在7个月时间里,丁默邨去了郑苹如家50多次。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没什么,但是对于丁默邨这样的特务头子,却是极大的冒险。眼见时机渐渐成熟,郑苹如很快策划了第一次暗杀。

《色·戒》原型郑苹如,美人计诱杀汉奸,22岁牺牲遗体至今未找到

04-孤注一掷

1939年12月10日,丁默邨像往常一样送郑苹如回家。车子开到楼下的时候,郑苹如趁机请邀请丁默邨上楼坐坐。这时候,中统的行动特工已经隐蔽在郑苹如家的后门,只待丁默邨一下车就开枪狙击。

只是这天,不知道丁默邨是真的有事,还是有所预感,无论郑苹如如何邀请,他都以时间紧迫为由拒绝,不肯下车。就这样,第一次暗杀以失败告终。

由于丁默邨的警惕性太高,平日里郑苹如很难找到下手的机会。每一次出席宴会,丁默邨都习惯站在墙角,这样他就能观察到三面的情况,同时也防止有人从背后偷袭他;丁默邨平时很喜欢跳舞,但是为了保命,他只参加日本人的舞会,且拒绝一切社交活动。

就在郑苹如一筹莫展之际,她很快等到了第二次机会。

1939年圣诞节前夕,丁默邨应邀要去参加一个日本“梅机关”举办的宴会。郑苹如立即将这条重要情报汇报给了上级。经过商议,暗杀小组决定在丁默邨前去赴宴的半路上动手,地点就定在静安寺路第一西比利亚皮草行。

1939年12月21日,丁默邨前往沪西经济汉奸潘三省家中吃午饭,郑苹如前往作陪。饭后,几人打起了麻将。一直到6点钟,丁默邨向主人辞行说要去虹口参加一个宴会。郑苹如听了嚷嚷着也要去,丁默邨不同意。

随后,郑苹如装出不高兴的样子表示自己要去南京路,于是,两人就一同上了车。车子刚过静安寺的时候,郑苹如假意撒娇道:“圣诞节快到了,你陪我去挑件皮衣作为礼物送给我吧。”大概觉得西比利亚不是预定的门店,挑皮衣时间也不会太长,没什么风险,丁默邨爽快地答应了。

晚上6时20分左右,丁默邨的轿车在安登别墅弄口停下,他和郑苹如一同进了静安寺第一西比利亚的门店。进店后的丁默邨一边点烟,一边本能地打探周围的环境。紧接着,他的余光扫到了街边两个身着短打可疑之人,特务的直觉让他感到情况不妙。

突然,丁默邨走到柜台边,放下第一沓钞票,只说让郑苹如先挑衣服,自己有事要走了。还没等郑苹如回应,丁默邨就冲出了这家店。在外等待的现场指挥陈彬和行动特务嵇希宗都没想到丁默邨这么快就出来了,一时犯愣,竟然没有开枪。

丁默邨在这个空档以极快的速度穿过人行道。等到两人缓过神来开枪的时候,丁默邨已经上车逃了,而郑苹如却陷入了绝地——她的身份很可能暴露了。

次日,郑苹如按照嵇希宗的安排,给丁默邨打了一个电话,观察对方的反应,而丁接到电话后怒气冲冲地对她说:“你算计我,赶快来自首,否则我杀你全家。”郑苹如当即向丁默邨哭诉,表示冤枉。

事后,那句“赶快来自首,否则我杀你全家”在郑苹如脑海中挥之不去。想到任务没有完成,自己却提前暴露,可能还会累及父母,郑苹如决定最后赌一把。

《色·戒》原型郑苹如,美人计诱杀汉奸,22岁牺牲遗体至今未找到

05-满门忠烈

12月24日下午,圣诞节前夕,郑苹如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约丁默邨明日共度圣诞节。次日,她怀揣一把勃朗宁手枪,打算找准时机,予以丁默邨致命一击。

遗憾的是,郑苹如此行一去,却是羊入虎口。特工总部早已设下圈套,将其逮捕。

在审讯过程中,为了保全稽希宗等安全和组织不受破坏,郑苹如决定自毁名誉。她在监狱中将刺杀丁默邨之事完全说成了一段男女之间的情事纠纷。监狱里,她愤愤地表示:“我要让丁默邨晓得,天底下的女人不都是好欺负的!”

不管“76号”如何审问,郑苹如始终在“桃色案件”中与特务周旋。所谓的“郑苹如间谍案”,最终审来审去,只给人感觉是一次情杀行为,丁默邨反而因此成了汪伪集团的一大丑闻。

1940年1月16日,郑苹如在关押地给家人写了最后一封信,当时她还不知道这就是自己的绝笔了。在信中,郑苹如表示自己情况还好,让家人不要担心。她还嘱咐父亲代她给未婚夫王汉勋写信,以免他长期看不到自己信而不安。

此时的郑苹如还天真地认为,只要他们找不到自己刺丁的证据,就不能加害于自己。但当时特工总部正处于丁默邨和李士群两大汉奸夺权之际,郑苹如则成了李士群排挤丁默邨的一大把柄。加之丁默邨的妻子赵慧敏一心要处死郑苹如,为了缓和内部矛盾,汪逆下达了处死郑苹如的密令。

《色·戒》原型郑苹如,美人计诱杀汉奸,22岁牺牲遗体至今未找到

1940年2月10日前后的一天,午后4点钟左右,林之江将郑苹如带离了囚室,谎称是丁默邨要亲自见她,汽车七拐八弯,最终开到了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里。特务队长林之江向郑苹如连开了三枪,二中头部,一中胸部。一代抗战佳人的生命就这样定格在了22岁。

郑苹如牺牲后,日方曾要求其父投靠汪伪政府,以此来换取郑苹如的尸首,遭到了郑钺的断然拒绝。在此之后,郑苹如的家人一直得不到她殉难的细节,连具体的日子、地点、有何遗言、遗体何在,至今都不清楚。

郑苹如父亲郑钺在女儿死后,因悲伤过度,不到两年就病故了。

1944年1月19日,郑苹如之大弟弟郑海澄,时任空军第四大队第二十四中队的中尉飞行员,在重庆空军基地因飞机失事,为国捐躯。

同年8月7日,日军发动衡阳之役,郑苹如未婚夫王汉勋在驾驶运输机奉命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因天气骤变,不幸撞山辆牲。

郑苹如一家满门忠烈,可歌可泣!

郑苹如的事迹后来被作家张爱玲改编成小说《色·戒》,男主人公易先生的原型是丁默邨,女主人公王佳芝的原型正是郑苹如。

只不过在小说中,王佳芝被塑造成了一个爱情至上、个人意志并不坚定的革命者,易先生作为一个投机大汉奸的恶行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一曲为革命抛下个人感情、舍弃个人利益、牺牲个人家庭的英雄悲歌,却成了一个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错位爱情故事。

一个出色剧本的诞生,是文学界的幸事,但是对于原型人物而言,这种颠覆的演绎或多或少是不幸的。

因此,谨以此文还原一个真实的郑苹如,致敬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隐蔽战线英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