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四季文史
“刺马案”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案” “太原案”并称为“清末四大奇案”。
陈可辛指导的电影《投名状》中,也有一桩“刺马案”。影片主要围绕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情感纠葛,用儿女情长向观众描绘了一个腹黑大哥从崛起走向灭亡的故事。然而,真实历史上的刺马案,远远要比这些所谓的儿女情长要复杂得多,同时其牵扯的背景之多、盘根交错之密,更是电影所不能及的“精彩”。
清朝历史上,“刺马”是指清末张文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故事,后被人传诵,也引起了很多史学家的研究。翻看历史不难发现,其实“刺马案”的真相就是清朝廷官场腐败乱象,官与贼的“互掐”,进而串起一系列政治上、军事上所不为人知的事件,清廷本想掩盖真相,却欲盖弥彰。
事件经过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7月26日),时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在检阅完军队,准备回署衙休息时,途中突然遭遇行刺,第二天因伤势过重最终不治身亡。
要说行刺马新贻的不是别人,而是他曾经的结义兄弟张文祥。张文祥又是何人?有传说他是捻军的余部,也有传说他是太平军的余部。既然是兄弟,张文祥为何要行刺马新贻呢,用张文祥自己的话说:马新贻该杀。
原来,马新贻之所以官运亨通,靠的是假报军功,又结纳权贵才得来的。他在所谓的“剿匪”战斗中,原本是一个败军之将。被俘以后的马新贻犹如一根软骨头,与“匪首”义结金兰,成了拜把兄弟。再由他的把兄弟导演一幕马新贻收复失地的闹剧,欺瞒了朝廷,以至爬上封疆大吏的宝座。
飞黄腾达以后,那些拜把兄弟原以为可以攀附于他,千里迢迢来投靠。马新贻奸占了拜把兄弟的妻室,又诱杀了拜把兄弟。张文祥因偶然的原因逃脱他的魔掌,并决心将这等恩将仇报、过河拆桥之人杀之而后快,所以这才弄了出刺马的大案来。
马新贻为何能身居要职,慈禧有考虑
你也许会不理解,慈禧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对于马新贻这样的人,又怎么会重用他呢?这里有个平衡关系暗含其中。慈禧一开始并不看好曾国藩和他的湘军,而马新贻足见的淮军正好可以制衡湘军。
首先,湘军这支由汉人组成的私人武装日益骄横,且战斗力显著强于清朝的八旗和绿营。马新贻出任湘军根据地的一把手,就可以制衡曾国藩,消除湘军割据或灭亡清朝的可能。
其次,洪秀全搜集的财宝大多被曾国荃等湘军将领私吞,如能追回这批财宝,不仅能够极大地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也能从财政上消除湘军搞事的可能。
第三,引淮制湘,抬高淮军地位,压制湘军,蓄意挑起两大汉族地主武装的矛盾,清廷在居中调和,获取湘淮军阀的效忠,维系统治平衡。
不得不说,慈禧考虑得非常周全。
慈禧欲盖弥彰,统治专断集权
话分两头,且不论张文祥所说真假,但清廷官场腐败无能乱象,是无以复加的。慈禧把持朝政以来,官场乱象丛生,她治国无术、专断集权,一时间权倾朝野。马新贻虚报军功,加上背后“孝敬”,所以官路顺畅,无所顾忌,对慈禧那更是言听计从。在慈禧眼里,这等懂事、孝心之人,肯定是要重用的,然而纵容的背后总会伴随着代价的付出。
刺马案说到底是清朝廷官场的不作为,是慈禧集权矛盾的突出表现。尽管后来他派要员曾国藩等人一起审理此案,想把此事“摆平”,但有些事是纸包不住火的。虽然案件久久没有结案,但事情的原委早就在民间流传开来,清朝廷欲盖弥彰。
曾国藩为此案也多少受到牵连,他必须讨好清政府,官方万一公开事情真相,那么曾国藩由于受制于清廷的指派,对案件始末的审判,必然会遭到后人的唾弃,因为他代表大清的官场、代表慈禧的意图。到后来八国联军入关,不得不说,慈禧的腐败无能,最终葬送了大清江山。
事件回响,催生诸多矛盾
无论从刺马的离奇程度还是受益者角度分析来看,“刺马案”确实堪称奇案。这里面不单单是因为有花边新闻,或者是结义兄弟相互残杀,主要是因为案件发生时,正值马新贻调查太平天国财富去向之时,案件一直扑朔迷离,久久不能结案。
在这场刺杀案中,湘军获得了无数的财宝和发展的空间,并最终形成了晚清有名的汉族政治势力;清廷也打消了湘军的猜忌,获得了江南汉族地主阶级的效忠,维系了清朝的统治,成功实现了双赢。唯一冤死的倒霉蛋只有马新贻一人,最后,他还被各种编排。显然,这样一件“奇案”,肯定牵扯到其他很多政治上、军事上不为人知的秘密,待后人层层剥开。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