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汉代的时候,是没有科举制度的,那个时候做官之人都是被郡守,州牧举荐的,所举荐之人就被称为举人。在唐宋时期,科举刚刚发展,那个时候的举人并不是专有名词,只是通过“乡贡”的人的一个统称。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在成熟起来,举人就成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并有了入朝为官的资格。

明清的科举考试实际上是分为四级的,最初一级叫做“童生试”,又叫做“童试”,这个考试实际上并不算正式的科举,是一种入学考试。考生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分别能够进入县学,州学,府学里面去学习。通过考试的人被称为生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秀才”。成了秀才之后,就可以参加朝廷每三年举行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乡试的会被统称为”举人“,第一名叫做''解元“,通过会试的叫做”贡生“,第一名叫做”会元“,通过殿试的分为三甲,第一甲叫做“进士及第”,只取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叫做”赐进士出身“,第三甲叫做”赐同进士出身“。统称为”进士“。
由此可见,通过了乡试,就成了举人,在明清的科举当中,你考中了举人,就有了做官资格了,考中举人之后,可以直接去吏部报道。一般举人的官职都是九品的官职,属于官职当中最低的,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干部。一般官职都是教谕(县教委主任)、县丞(副县长)、主薄(县委秘书长)等等。但是地位比吏又强上很多。官吏虽为一个词,但是官和吏是不同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官属于国家公务员,而吏则属于政府购岗,机关单位自主招聘。所以,《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了,会高兴的近乎发狂。海瑞也是举人出身,在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然后一步一步做到了南京右都御史(正二品)
虽然是举人有了做官的资格,但是仅仅是资格,并不代表你就可以做官了。在科举考试当中,只有第一甲的三名,可以到翰林院做官,状元是翰林院编纂,榜眼和探花是翰林院编修。其他的人需要到翰林院继续考试,擅长文学书法的可被选为“庶吉士”,其他合格的人则被分任六部主事,给事中,知县等等。但是,帝国的官员数量也是很庞大的,虽然说你可以担任这些官职,但是最终要真正的当上,还得候选,候补,如果没有开缺的话,是很难补上的,所以也有很多进士一辈子都没有当上官。进士尚且如此,可想举人的残酷程度。所以,在古代,大部分人中举之后,都还是会选择继续考取进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