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是长征时年龄最大的人,有一个特殊身份,天下无人不敬

大家都知道,红军长征行程两万五千里,这两万五千里可不是走平地,而是需要翻山越岭,还要不断地跟敌军战斗,这对一个人的体力是极大的考验。

这样的长途跋涉,即使是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也会受不了,就更不用说上了岁数的人了。

他是长征时年龄最大的人,有一个特殊身份,天下无人不敬

据粗略统计,参加长征的红军平均年龄是29岁,其中,主席41岁,朱老总48岁,这都已经算是岁数很大的了。

不过,还有四个人比他们的岁数都大,就是著名的“长征四老”: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在1934年长征开始时的年龄分别为:57岁、50岁、48岁、48岁(注:后面两人跟朱老总同龄,但出生月份都比朱老总早)。

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其中年龄最大的徐特立。

他是长征时年龄最大的人,有一个特殊身份,天下无人不敬

提起徐特立,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主席的老师,其实,徐特立的人生经历,也非常传奇。

徐特立1877年生于湖南长沙,因家境贫寒,9岁才开始读私塾,但读了不到6年,就被迫辍学,回家当教员补贴家用,直到28岁时,又考入了清政府新办的长沙城宁乡速成中学,毕业后继续回去当教员。

虽然生活在旧时代,但徐特立和当时的腐朽文人截然不同,他一心向往新事物,倾向革命,是一个很有血性的文人。

1909年,在长沙修业学院的讲堂上,徐特立慷慨陈词,历数清廷腐败无能、对外一味妥协的卑鄙行径。说到激动之处,他回到厨房拿了一把刀,当着学生的面将左手的一个手指砍断一节,然后用流着血的手指写下八个大字:“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在场的学生无不热血沸腾。

辛亥革命后,徐特立回到长沙,担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同时兼任湖南一师的教育学、各科教学法及修身等科教员。他一改中国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倡导灵活教学,以身传教,提出“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主张,这些教学方法,对主席的影响非常深远。

他是长征时年龄最大的人,有一个特殊身份,天下无人不敬

不仅教书育人,徐特立还爱生如子,经常在生活上接济贫困学生。田汉家境贫困,入学时连一顶蚊帐都买不起,徐特立就自掏腰包给他买了一顶。但令人诧异的是,他自己却一贫如洗,身为校长,还穿草鞋,一身破旧长衫,不少同学都在背后叫他“徐大叫花”。

1919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徐特立,竟然选择了赴法国勤工俭学。如此大的年纪,还出国当学生,他也被人讥讽为“拄着拐杖的学生”。但徐特立对这些非议丝毫不放在心上,在法国学习期间,让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回国后继续任教,很快就成为湖南教育界的泰斗。

大革命失败后,已年过50的徐特立,再度做出惊人决定:加入我党。当时很多人都不解,徐特立是湖南教育界的知名人物,革命已经失败,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徐特立则不这么认为,他说:

“革命成功的时候,多一人少一人无所谓,正是因为革命失败了,我们才得干!”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转移。

当时的徐特立已经57岁了,是长征队伍中岁数最大的人,很多人都怀疑他能不能继续跟随部队进行转移,但徐特立还是拄着拐杖,背起红缨枪,迈着坚定的步伐,踏上了长征的路。

他是长征时年龄最大的人,有一个特殊身份,天下无人不敬

(图:沈尧伊作品《长征四老》)

出发时,组织上专门给徐特立换了一匹好马,不过徐特立觉得自己还能走得动路,主动把马送给伤病员,自己很少骑。

大家不忍心,经常对他说:“徐老,全连都轮着骑过马了,您也该上马歇歇了,不然,身体会拖垮的!”

徐特立却说:“都骑过了,就驮行李嘛!你们放心,我的身体和革命一样,是永远也拖不垮的,不信,咱们比比看。”

1937年,主席一改不给人过寿的习惯,给60大寿的徐特立写了一封信,说: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到了1947年,徐特立70大寿的时候,主席又给他亲笔题词:“坚强的老战士”,朱老总题词:“当今一圣人”,周公也题词:“人民之光,我党之荣”。

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高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