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一部多个民族的战斗史。历史上,也有这么一个民族,他们在中国国土被大举入侵时,奋起抵抗,保护自己的家园。

然而到最后,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被迫成为了侵略者的一部分。这个民族的人自称自己为尼夫赫人。

库页岛上的黄种人

提起尼夫赫人,不得不提一个叫做库页岛的地方。它现在的位置是在我国黑龙江的出海口,面积大概在76400km 。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早期的尼夫赫人活跃在库页岛及其周边地区,而这些地区,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被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开元十年(722年),唐朝曾在尼夫赫人居住的库页岛一带建立了统治。

唐朝人以黑水靺鞨郡利部来命名这里,在此设立黑水都督府,称他们为居住在黑龙江下游的部族。从属于幽州节度使,唐宪宗之后该统治被废除。

故而尼夫赫人曾经也是属于中国的一个民族,不过那时还没有这个名字。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在金、元、明时期,这些人被称为“吉里迷人”,意思是“居住在黑龙江下游的人”。

到了清朝,满族人称他们为“费雅喀人”。这个名字至今仍在被使用。

库页岛的冬天极为寒冷,农作物极难生长,所以尼夫赫人的农业发展极为缓慢,他们主要以捕食狩猎为生。

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导致他们的身材较为矮小,但他们的骨骼粗壮,肢体有力,身体的体脂率较低,运动神经极为发达,战斗力强悍。

由于常年处于寒冷的环境,因此尼夫赫人每天需要补充大量的热量来抵御寒冷。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肥肉、海豹肉、鲑鱼等脂肪量高的食物自然成了他们的最爱。

烹饪的方式也很原始,风干冷冻后食用或者干脆生吃,所以尼夫赫人的牙齿一般磨损很严重。

在隋唐时期,水利大兴,人们可以通过船只抵达更远的地方,库页岛这个相对偏僻的地方,被初步开发起来,政府对库页岛地区进行初步管辖,并运输过来许多的工具。

尼夫赫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政府也根据当地情况,制定了适宜的发展政策。

库页岛上的尼夫赫人生性淳朴,大家合力获取食物,没有权利纷争和种种勾心斗角。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到了明朝末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他发现了尼夫赫人都有着较强的战斗力,便挑选一些尼夫赫人随同他一起征战。尼夫赫人也因此立下赫赫战功。

在清朝入关时,尼夫赫人没有选择进入富庶的中原地区。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库页岛,继续过着远离世俗纷扰的原始生活。

清政府为了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命令他们以姓名和村庄为单位编写户籍,并设立姓长和乡长等职位用来统计核定人口,在这种有序的管理下,尼夫赫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库页岛与内陆之间形成了稳定的贸易通道,清政府有时还会将一些贵族小姐嫁给当地的尼夫赫人,来促进这里与内陆的关系。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尼夫赫人从外面采购盐、布料等生活物资。相应的也会将一些毛皮等买卖给内陆商人。

这种互相帮助的关系,让尼夫赫人对当时的清政府很是信任。

东北关外属于苦寒之地。但是满清的发源地在东北,他们视东北为龙兴之地,为了防止别人破坏“龙脉”,他们禁止关内人进入关外。

由于东北地区面积大,输入人口又少,再加上政府的限制,导致东北地区人口越来越稀少,这也为后来俄国侵略东北埋下了隐患。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战争,库页岛的归属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辛勤治理下,清朝政府经历约一百三十四年的康乾盛世。

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盛极必衰似乎是一个打不断的诅咒,清政府的国运也开始走下坡路。位于边缘地带的库页岛也被波及。

清政府内部的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国力也日渐衰落,繁华不再。

海外诸国早已对中国虎视眈眈,发现有可乘之机,便悍然发动了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的国门在这次战争中被打的支离破碎。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当国门被暴力打开,政府试图去反抗时,才发现人力、武力皆不复往昔。那些觊觎中国已久的国家自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开始了对中国的蚕食。

中国的“好邻居”俄罗斯,当然也不会错过这个分一杯羹的机会。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小动作不断。

东北地区因为早期清政府的政策,人口稀少,几乎没有可以抵抗俄罗斯的武装。

而清政府正苦于应付英法联军的侵略,无暇顾及东北,只能一味地让步。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其实在康熙年间,俄罗斯就对库页岛地区颇有想法,他们曾派哥萨克骑兵侵入库页岛。

哥萨克骑兵武器先进,兵强马壮。

但是英勇的尼夫赫人没有屈服,他们一边反抗,一边向清政府求助,最后竟然奇迹般地守下了库页岛。

然而之后随着《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库页岛最终还是离开了清政府的统治,归属俄罗斯管辖。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协议签订之初,库页岛上的尼夫赫人依旧不服从俄罗斯的管辖,他们开始自发地抵抗俄罗斯的统治。

由于原始的生活,尼夫赫人用于战争的武器,只有简陋的刀叉弓箭,尽管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极高,战斗力强悍,但面对全副武装的俄军,几乎是被碾压的局面。

尼夫赫人中的年轻精锐,在这场反抗战斗中几乎被消灭殆尽。

俄罗斯掌握了库页岛的管理权。

在1857年至1906年期间,俄国人在库页岛建立了殖民点,主要收纳罪犯和政治上的流放犯人。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当地的尼夫赫人采取抗议或者武装起义的方式反抗,但最终都被无情镇压。

移民的数量很快超过尼夫赫人,成为了岛上的主要人口。

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也带来了天花、鼠疫等疾病的流行,尼夫赫人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他们向俄统治者诉说不满,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在俄统治者的眼中,他们只是次等阶级民族。

在清朝统治时期,尼夫赫人的生活虽不能说是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忧。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俄罗斯的入侵,他们几乎是阶下囚一般的待遇。

在被殖民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尼夫赫人依旧保持着向清政府进贡的习惯,试图让清政府拉他们脱离苦海,然而他们不知道清政府早已自身难保。

到清朝灭亡前夕,尼夫赫人也未放弃,他们联系路过此处的清政府官员,表达了想要回归中国的心愿:

自罗刹(俄罗斯)来,欲我等截发易服,心实不愿,女人畏忌更甚,惟望大国如数百年前将罗刹尽驱回国方幸。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最终无果,这一次库页岛永久地离开了中国的怀抱。

1904年,为了争夺中国东三省的统治权,日俄战争爆发。对马海战的失利,基本宣告了这次战争中俄国的失败。

随后《朴茨茅斯和约》签订,标志着库页岛被日俄两国分别统治。

随后,日俄两国为了库页岛的归属又有过无数的争执,然后此时中国当局,皆是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

在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库页岛又完全归属苏联统治。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生存危机,同化

早在1880年起,日本的捕鱼企业便得到了许可,前来库页岛周边的海域和河流中进行捕鱼作业。

工业化的捕捞,打破了库页岛流域的鱼类的生态平衡,尼夫赫人也因此多次陷入食物饥荒。

他们的生存方式不得不进行变更,引入部分俄式食物来缓解生存危机。俄式食物自此在尼夫赫人的食谱中占有一席之地。

饮食文化的改变,只是尼夫赫人被同化的第一步。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俄国革命的成长成熟,在1917年3月,二月革命在俄罗斯帝国爆发,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就此解体。随后经过几年时间的不断战争,到1922年,苏联成立。

为了更好地管理尼夫赫人,苏联曾在库页岛地区成立了尼夫赫人自治区,用以保障当地人的捕鱼权,这一自治区直到1960年前后才被废止。

虽然尼夫赫人的捕鱼权得到初步保障,但接踵而来的义务,对他们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

自由记载以来,尼夫赫人便以捕鱼为生,这样的生活方式持续了一千多年。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因为在日本统治期间,库页岛周边的鱼群量迅速减少,尽管政府给予了他们捕鱼权,但水里早已无鱼可捕。

苏联早期的经济政策是以农业为中心的,尼夫赫人也被要求到各个农场从事农业劳动。

但是世代捕鱼、打猎的尼夫赫人,认为耕地是罪恶的,是对大自然的破坏,他们多不愿意从事这项劳动。虽然库页岛寒冷的气候,并不适宜农作物生长。

苏联政府只得从国内招来大量劳动力,来到库页岛劳作,而不愿从事农活的尼夫赫人,也被列为次等阶层。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随后,为了加速尼夫赫人的“俄化”,尼夫赫语被禁止在诸如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使用。

俄语也作为一门课程被加入到尼夫赫人的教材中。苏联当局还将库页岛作为由原始社会,转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样板进行宣传,以加快同化的进度。

在漫长的殖民生涯中,尼夫赫人的锐气早已被消磨殆尽,他们对于一切都只是逆来顺受的态度,对这场文化入侵,毫无抵抗之力。

大量关于尼夫赫人的民间故事被遗忘,他们的信仰、宗教等,也都渐渐被历史所掩盖。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尼夫赫人现状

1947年1月2日,苏联将库页岛及周边的千岛群岛,一起组成了萨哈林州。

此后萨哈林州成了尼夫赫人的新家,后期萨哈林州的官员,为了限制尼夫赫人的捕鱼活动,采用重税收等方式,捕鱼的人,缴纳的税收远远高于农作物。

在这样的强压制度下,为了生存,尼夫赫人也开始逐渐依赖集体制经济,饮食习惯也多偏向与俄式。

1962年,苏联政府重新规划了尼夫赫人的居住场所,他们把一些小的尼夫赫人村落合并,集中到数个大的居民点。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1979年的一次人口普查显示,活跃在萨哈林州的尼夫赫人总人口,大概在4400人左右。

到了1986年,萨哈林州的尼夫赫人村落,由早期的82个,减少到了13个。人群的聚集,并没有过多地增加尼夫赫人的人口。

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尼夫赫人的生存再一次受到影响。

他们早已习惯了集体制经济,而苏联解体后,国家资助的集体农场制度被彻底废除,尼夫赫人又一次面临严重的生存挑战。

原始的捕鱼、游猎技巧早已忘记,并且现在的大环境也早已不适合这种方式。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由于库页岛的石油储备量丰富,21世纪初期,库页岛北部,被西方的一些大型企业开发,该地区的尼夫赫人居住地遭到部分破坏,居民不得不重新寻找居住场所。

现如今,库页岛上大概50万的人口中,超过80%都是移民过去的俄罗斯人,还有朝鲜族和乌克兰族等多达100个民族共存,而尼夫赫人,也成为了这百分之一的种族。

曾经库页岛的绝对大人口种族,落到了如此境地,让人感慨万千。一个美好善良的民族,因为人类无限的欲望,被侵占了家园,几乎就要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一个为中国捍卫土地的民族,保卫家园战至精锐殆尽,最后离开中国

他们也曾自强,为自己的命运而奋斗。但依附他人,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他人,再加上不断变迁的历史格局,终究成了现在的局面。

倘若有一天,你去库页岛游玩时,偶然见到一个,长相神似中国人,但说着流利的俄语的人,他可能就是尼夫赫人。如果是的话,请向他表达你的善意,因为在数百年前,他们也是我们的家人,他的祖先也曾为国家抛洒热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