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才是真正的抗战第一名将,于右任盛赞:行三万里程,打二百回仗

他才是真正的抗战第一名将,于右任盛赞:行三万里程,打二百回仗

中国十几年的艰难抗战史,涌现出出很多抗日名将,他们用自己的卓越指挥才能,指挥着手下的军士,与日军展开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有的甚至不惜以身殉国。

一提到抗日名将,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白崇禧、张自忠、薛岳、杜聿明、王耀武、孙立人……当然,也有杨靖宇、彭德怀、刘伯承等等。

可是有一个人,很多人却不知道,甚至年轻人都对他的名字都很陌生。

他就是罗卓英,广东省大埔县人。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跟陈诚是同班同学,还是同桌,两人亲如兄弟。陈诚是蒋介石最宠信的人,有了陈诚这层关系,罗卓英自然也深受蒋介石器重。

罗卓英从军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在教育界混了一阵,不久挤入军界,参加东征、北伐及中原大战等役,虽然在其他部队混过,但最终投奔了老同学陈诚。陈诚以11师起家,罗卓英则是副师长;11师扩编为第18军之后,罗卓英从11师师长成为18军的军长。陈诚的嫡系俗称“土木系”,即十一为“土”,十八为“木”,18军也成为国民党军五大王牌之一,蒋介石最信任的王牌军。

在18军历史上,共出过5位一级上将(陈诚、罗卓英、高魁元、胡琏、方天)、4位参谋总长(陈诚、周至柔、桂永清、高魁元)、两位海军总司令(陈诚、桂永清)、1位空军总司令(周至柔)、1位陆军总司令(高魁元)、20多个军长,在国民党军中,绝对独占鳌头。而这些名将,大多都是罗卓英一手培养出来的。

他才是真正的抗战第一名将,于右任盛赞:行三万里程,打二百回仗

八年抗战,深受陈诚培植的罗卓英,自然成为抗战的中坚将领,淞沪会战中,罗卓英率领第18军驻守罗店,与日军多个师团展开生死相搏,日本集结了30多万精锐,中国则调遣了80多万精兵,以上海为中心展开了铁血厮杀。罗店争夺战,18军死伤过半,但是也重创了日军。其惨烈程度,连日军都称为“血肉磨坊”。

此战中,罗卓英几乎每天都在前线指挥,几次都险些被日军击中,但始终不下前线,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以至于“扶桑童稚知名姓”。

在武汉会战时期,罗卓英已升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他从第三战区转战到第九战区,后又到第五战区,跨越上千公里,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也因此赢得了“救火队”的称号。

南昌会战中,时任第9战区前敌总司令的罗卓英精心地调兵遣将,在重创日军之后,因兄弟部队的配合不力,被迫撤离。

而举世瞩目的上高战役,是台儿庄战役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二次伟大的胜利,以伤亡两万余人的代价,消灭了日军1.5万余人,在整个抗战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总指挥就是罗卓英,正是由于他的卓越指挥,才使得日军遭此重创。在此战役中,人们记住了王耀武,却忽略了罗卓英。

当日军席卷东南亚后,应盟军的邀请,中国对缅甸派出了远征军,而远征军的总指挥,就是罗卓英。罗卓英制定整个作战计划,连续取得“同古大捷”、“仁安羌大捷”及 “东枝大捷”,后来与史迪威因战术和指挥问题发生矛盾,被调回国。人们只记住了卫立煌、杜聿明、郑洞国、戴安澜、孙立人、廖耀湘等名将,却再一次忽略了他的功劳。

他才是真正的抗战第一名将,于右任盛赞:行三万里程,打二百回仗

虽然回国后的罗卓英,被蒋介石安排去当军令部次长、东南训练团教育长等职务,但是他调教出来的军官,为后来的缅北、滇西大反攻,以及各大战场的反攻,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他没有张自忠那么悲壮,也没有李宗仁那么豪情,更没有孙立人那么洒脱,他似乎就是站在幕后默默无闻的长者。

有人曾统计过,在八年抗战时期,以十项重要指标为依据,即集团军总司令、副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副司令长官、大型会战总指挥、副总指挥、单位集团军参与会战次数、殉国将领、授衔上将、青天白日勋章,这十项指标累计来计算,罗卓英以21次排名第一,接下来是孙连仲的19次,薛岳等4人的14次,陈诚、王陵基的13次……

他才是真正的抗战第一名将,于右任盛赞:行三万里程,打二百回仗

民国元老于右任曾盛赞罗卓英“行三万里程,打二百回仗”,看看罗卓英参与过的战役,确实如此,单以集团军总司令的身份参与过的大型会战,就多达8次,转战于全国5个战区,甚至远征国外,“行三万里程,打二百回仗”,并不夸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