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1981年2月,小平同志在《小平同志副主席文集》英文版题序中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这简单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小平同志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揭示了这么多年他为之奋斗、拼搏的力量源泉,来自于华夏整个民族。

可就是这位为国为民、爱着祖国和人民的“小平爷爷”,从16岁离家,就再也没有和父亲邓绍昌见过面。谁也不知道,那一年一别,即是永别!

临行前,母亲泪流满面、依依不舍。他望着前来告别的父老乡亲、以及人群前身姿稍显单薄的母亲,他转过身摆了摆手,从此踏上了一条救国救命的路。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邓小平

那一年,小平同志15岁,自此他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广安。后来许多人问他为什么不回家乡看看,他总是笑呵呵地说:“我记得离家时,广安只有60万人口,现在有100多万人了,惊动不起哟!”

不是他“惊动不起”,而是“他参加了革命,就不能再顾家了。”父亲为了让他去法国留学,将家中田产变卖,如果不在外面闯出个名堂,他也不好意思回家。

五岁那年,天资聪颖的小平在私塾里学了些知识。不仅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书,还特爱写字。他写的“幼学壮行”四个字,还被私塾老师定为“临帖”。每日放学,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回家练字。

年龄稍长,7岁的小平被送入学堂学习。学堂是年头刚建的,收了一百多名学生,分四个班,他被分在了丁班。学堂虽是初建,但并没有老式学堂的迂腐。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邓绍昌

就连国文教师“邓三先生”,都常在课堂上批判清朝丧权辱国的罪行,并指着县城和观音阁的外国教堂,大骂西方列强。生于乱世,谁又能独善其身?尤其清王朝的无能腐败,更让百姓苦不堪言。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当起义军攻下广安县城后,男子剪辫、女子放脚,小平的父亲也在新军中担任训练营营长。

邓绍昌带小平在军营中待过几天,每天外面都会传来不同的消息——清政府倒台、袁世凯窃国、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每次新的消息传来,都会有新的变化。在这偏僻的县城,连番的爆炸消息让他处于从未有过的激荡振奋之中。即便在他老年时期,也多次提到这次特殊的经历。

这次广安革命,给少年小平同志留下了第一个印象——外面的世界很大,有本事的人物很多。而这次革命,也让邓绍昌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当下之贫穷,在于没有先进技术、科学知识。要想摆脱这种局面,就得学习外国技术、知识。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图|邓小平

老一辈没了冲劲,当下中国之贫穷当由中国少年一代努力、奋斗。少年强,则国强!三代单传的邓绍昌将希望寄托在小平等孩子身上,尤其对小平同志要求严苛,希望他“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邓绍昌有一些文化,在成都接受过一些新式教育。当小平出生后,他希望儿子能超过先祖成为“贤才”、“人圣”,为此他给小平取名为邓先圣。这虽只是一个名字,却饱含邓绍昌对儿子殷切的希望。

小平同志也没有让邓绍昌失望,不仅是远近闻名的神童,还具备母亲身上特有的骨气。在他们家乡有一个刘姓地主,和邓家有所往来。邓绍昌因在外避祸,全家皆由淡氏操劳。

过春节时,邓家买了红纸,请刘家帮忙写副对联。刘家人欺负邓家主事不在,特地写了副挖苦他家的对联。邓家中除了小平能识字外,其余人皆不识字,所以他们就稀里糊涂地将对联贴了上去。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图|邓小平故里

小平同志回家看到墙上的对联,气不打一处来。直接上手撕掉了贴好的对联,自己重新去买了红纸,自己来写,贴在了墙上。

这件事让淡氏铭记于心,她常常用这件事来教导孩子,让他们要像小平同志一般有骨气、有傲气。

除了具有傲气外,小平同志成绩也不差。在北山小学四年里,小平成绩名列前茅,稍有松懈,就会遭到邓绍昌的责罚。小平没有让邓绍昌失望,1915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

这次他再不复当初的童真,眼睛里多了一些其他东西——他看见了百姓疾苦、军阀混战,但凡涉及民生,他都会关注一二。尤其是看见家乡人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苦、军阀打得一天比一天凶,这让他开始思考。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图|军阀混战时期

在这里的许多人此时都扮演着观众的角色,看着军阀混战、各地闹革命的戏码一幕幕上映,小平同志也是观众,只是多了些思考。可他还是疑惑、失望,因为他不明白军阀为什么不去打帝国主义、不清楚当下百姓疾苦,谁能帮助他们。

社会动荡不安,给少年小平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当《新青年》、《晨报》等杂志传入广安后,他才知道原来不止家乡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中,整个中国亦是如此。

要想解决当下混乱局面、让百姓过上安生日子,国家就必须富强。国家要想富强,就必须依靠科学。此时小平生出了一个念头——等到家里有钱了,他一定要去外面闯一闯,探索一条安邦治国之道,以报效国家。

在广安县立中学读书期间,该校爱国教育理念十分明晰。小平第一堂课的主题为“期望”——期望,望我学业向上、望我文化开放、望我竿头日进,改善中华气象,乘风破浪。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图|新青年杂志

这句句铿锵,让学子难忘。往日读书为功名、今日读书为国家,既爱国,当救国!陈独秀趁着新文化运动风头,明确提出:“青年学生有条件的话,应到法国留学。”

诸多人与陈独秀都有如此看法,因为师生认为:中国贫穷、政治腐败,皆因工业文明落后。留学虽不能救当下之中国,也一定能救未来之中国!除了这留学宣言外,一次次爱国运动也在广安兴起。

尤其在“五四运动”的爱国浪潮席卷广安后,学生纷纷参与爱国行动,并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罢课,整个广安县群情激愤、呼声鼎沸。小平同志作为其中的狂热参与分子,显然已经无法安心学习,小平母亲淡氏遂将其接回了家。

此时留法勤工俭学会重庆分会成立,各界人士筹集了两万多元,开办了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专门招收中学毕业生、以及具有相等文化水平的青年入学,学制一年,毕业后奔赴法国留学。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图|五四爱国运动

避祸重庆的邓绍昌知道后,立即给小平写信,让他到重庆。早就察觉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邓绍昌,知晓中国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学洋人之所长,“到大地方的学堂去读书”。如今留法勤工俭学班开办,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收到父亲来信后,小平十分激动,因为他早就希望能出去闯一闯、看一看,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可此举遭到了母亲淡氏的反对,她埋怨邓绍昌:“才十几岁的娃儿,就弄到那么远的国外去,一边读书,一边做工,那个忍心啰?”

儿行千里母担忧,淡氏不想小平同志去那么远的地方,更何况她想让小平留下来继承家业。但小平太想出去看看了,当得知淡氏反对时,他就躲在屋子里闹绝食。

心疼儿子的淡氏,最后勉强答应。于是就有了最开始所说的那幕,小平同志背着一个包袱、带了几件衣服,就告别了父老乡亲,自此远行。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图|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邓小平

虽说预备学校对外招生,但报名者踊跃、竞争激烈,最终也只录取了110名学生。而在这110名学生中,小平同志的年龄最小。

在预备学习班这一年学习生涯中,他不仅要粗通法语,还要掌握基本的工业知识。其实学习对他来说,从来都不是难事,因此在一年学习结束后,他顺利通过毕业考试、法国驻重庆领事馆的口试、体检,也就是说他现在已经是“预备留学生”的一员。

可他是自费生,要想去法国留学,费用大概是300块大洋。预备学校只资助少部分,大部分还得他们自己出。

300块大洋是什么概念?这时候一块大洋能换一袋米、五块大洋能买一头牛,《骆驼祥子》里面的祥子,用了三年时间才攒够100块大洋。让家道中落的邓家拿出300块大洋,实在为难了些。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图|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旧址

这时邓绍昌没有多说,转身就回了老家——凑钱。卖田、借钱,向来要面子的邓绍昌亲自登门岳丈家借钱,只为凑够300块大洋。好说歹说下,岳父家答应了资助小平同志部分学费。

1920年8月22日,是小平同志16岁的生日。在家里凑钱的邓绍昌特地赶到重庆,为他庆生,也带来了部分学费。

此次相见,邓绍昌并未多言,而小平同志也未多问。父亲知道儿子的决心、儿子懂父亲的爱,两人聊了许多,临别前邓绍昌却没有再说什么,转头就走。而重庆一别后,直到邓绍昌1936年去世,父子也再未相见。

8月27日,炎热的重庆太平门聚集了一大批学生。这些学子从临江门夫子池出发,一路步行而来。路程虽短,对他们却意义非凡。因为胸怀鲲鹏之志的他们,将从这里开启探索真理的万里远航!

随着众人呼声,一行人登上了吉庆号客轮。顺江东进,重庆的轮廓渐渐模糊、消失,此时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人生理想,他们将会在大洋彼岸学习到先进技术、进步知识,将来更会回到国内报效祖国。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图|赴法留学部分学生合影

“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少年之伟大,就在于此。他们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即便身处异国他乡,依旧满怀斗志。到法国后,小平同志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接触进步思想。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小平同志等一批中国留学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向了革命道路。1922年,小平同志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也就是这年,小平同志给家里寄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了两个爆炸性问题。第一个“炸弹”是解除“娃娃亲”,小平同志幼时,邓绍昌就和一位唐姓朋友结了亲家。如今他参加了革命,自然要遵循婚姻自由,解除旧婚约。

虽说革命的风气已经席卷了全国各地,但在广安,解除娃娃亲还是头一遭。开明的邓绍昌无奈之下,只能找到唐家,说明情况。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图|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这唐家女儿更加决绝,当即表示:“生为邓家人,死为邓家鬼。”就是不同意退婚,无奈之下,邓绍昌只能将其接到自己家里当女儿抚养,还托人说媒,给她找了一门好亲事。

第二个“炸弹”是关于回家的问题,在信中小平同志说:“参加革命了,以后就不能回家了,也不能顾家了。”

当初就不想让儿子远行,担心他在外吃不好、睡不好的淡氏,如今得知儿子归期未定、参加革命,更加担心和思念远在法国的小平同志。

原本就埋怨邓绍昌的淡氏,如今怨气更深。自小她就疼爱这个儿子,如今却分隔两地、不知归期,做母亲的怎么不担心?

邓绍昌也没有多说,因为他希望儿子能有大出息。所以当得知小平同志在法国参加革命生活窘迫,他卖谷子、卖地都要接济他。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图|邓垦

正如邓垦(小平同志弟弟)评价邓绍昌所说:“他是旧社会的人,有旧社会的一些坏东西、坏作风。但他对旧社会不满,对我们兄弟俩参加革命,一直采取支持、拥护的态度,从来没有反对过。”

安抚住淡氏、解决好唐家的婚姻,至此,儿子来信中提到的事总算解决完了。虽说他的家事已经解决,但在法国的生活却一天不如一天。

刚开始到法国的时候,他还能半工半读,勉强维持温饱。可随着时间推移,他不得不花更多心思在生活上。除了生活越来越拮据外,在法国的革命活动也渐渐受到限制。

1926年,在法组织了多次示威、集会的小平同志渐不被法国当局所容,最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第一次踏上了俄罗斯的领土,之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学成回国后,他先在冯玉祥部下任政治处处长。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图|冯玉祥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随中央机关迁往上海。此时他已经与家中失联九年,九年来家中遭逢巨变,母亲病故、父亲患病,可小平同志对此一无所知。家里面一直在找他,唯一的线索是与他一同去法国留学的远亲胡伦捎回来的信,称小平同志可能在上海。

这是儿子唯一的消息,在邓垦去上海求学时,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无论如何都要找到你哥哥!

这些年家人思念、担心,只有找到小平同志,邓绍昌悬着的心才会放下。

可邓垦既不会说上海话、又没熟人,人海茫茫,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找了许多天的邓垦,决定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他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了寻人启事。

可就是这则寻人启事,给他带来了大麻烦——国民党特务找上了门。小平同志早就是国民党重点布控对象,如果小平同志上门,极有可能陷入泥潭。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图|时事新报

所以邓垦登报多天,都不见有人来。在这么严峻的情况下,小平同志会不会来找邓垦,谁也不敢保证。

离家近十余载,骤然得知家人消息,小平同志心中激动难安。可他明白当下局势,如果贸然前去,恐会生出事端,得等!这一等,就是十余天。

1931年五月中旬上午,一学者打扮的青年出现在邓垦住所门口。他进门就问:“你们这里有没有一个叫邓先修的?”

邓垦上下打量眼前人,记忆与现实重合。当初小平同志离家只有15岁,如今这幅面孔虽有不同,轮廓却相差无几。他知道,眼前人就是自己心心盼盼的大哥。

邓垦连忙回答,自己就是。来不及叙旧,小平同志压着声音说:“你们收拾东西,马上跟我走。”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小平同志按耐住心中激动,让邓垦和他的同学收拾东西。因为邓垦的“寻人启事”,这里已经不再安全。此时看似风平浪静,谁也不知道特务会不会将其抓起来逼供。不能因为自己,让弟弟和弟弟同学受到牢狱之灾。

待到几人到了他安排的住所,兄弟俩才互相寒暄。此时小平同志才知母亲离世、父亲挂念,在邓垦叙述中,小平同志知道了母亲在自己离开后,日夜操劳这个家庭,再加之思念自己,最终积劳成疾,撒手人寰。

话语间,兄弟俩人皆热泪盈眶。小平同志无奈地低下头,为人子,却不能为母亲养老送终,更甚于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这是做儿子的不孝。可忠孝两难全,为了中国革命,他不得不继续前行。

在临走前,邓垦说:“父亲让我到上海无论如何都要找到你......”

有些话,邓垦没说,小平同志也没问。但小平同志知道,父亲想他了,想让他回家看看。可当初在法国留学时,他就给家里人写信说:“参加革命了,以后就不能回家了,也不能顾家了。”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如今革命尚未成功,他又如何能回家?家,就不回了。邓垦找到哥哥没几个月,小平同志就离开了上海,去了江西。这次一别,又是14年渺无音信,乃至于他连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没见上。

当初重庆一别,邓绍昌还专门为他庆生,给他点了几个好菜。可如今物是人非,父亲也离他而去,这让他有所感怀。

在小平同志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对外仁慈、对内严厉的人,尤其对子女严苛。小平同志在协兴小学读书时,因为生病,考了个第二名,回家后就狠狠地挨了一顿揍。

可邓绍昌既不迂腐、也不传统,他对孩子们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为了供小平同志读书,他不惜变卖家产,更甚于拉下脸面去求岳丈家,只为儿子有大出息。小平同志在国外陷入窘迫困境时,依旧是邓绍昌不遗余力地接济他。当小平同志寄回来些革命书籍,他也帮忙收藏。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在小平同志眼中,父亲邓绍昌是一名真正的“进步党人”。可还没得及和父亲再说说话、谈谈未来,父亲就亡故了,小平同志心里是有遗憾的。可为了革命,他不得不东奔西走。

1945年,小平同志在延安再次见到弟弟邓垦。这次重逢,兄弟俩有了许多话题。可聊到父母时,小平同志显得有些落寞。聊了没多久,兄弟俩因工作,再次分离。

这种聚少离多的情况,直到70年代才有所好转。许多年未见,邓垦专程到北京看望小平同志。见到弟弟来了,小平同志十分高兴,让他就住家里。以前兄弟俩见面都是小聚,这次他在哥哥家住了十天半个月。

这半个月,邓垦对见面不多的哥哥又有了些新的认识。往日见面两人都会说上许多话,现在却说得少了。不是兄弟俩感情生疏了,而是小平同志话变少了、思考变多了。

邓小平失踪九年,重病的邓绍昌含泪嘱咐邓垦:一定要找到你哥哥

图|邓小平和邓垦合影

年轻时候的小平同志很活跃,在他印象中,哥哥爱讲爱笑。即便后来去法国留学,给同学们留下的印象也是这样,所以他还有一个别称——小钢炮。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就变得话少了,对家人也是这样。

邓垦明白,哥哥身上担子重了,考虑的问题多了。

1997年2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代伟人——小平同志,溘然长逝,享年93岁。他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解放事业。可他自己,从16岁远渡重洋就再也没有回过家。

2004年,小平同志百年诞辰,邓垦回到家乡广安、回到自家院子。触景生情,邓垦感慨:“小平一生献身革命,没回家啊!”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