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国藩一再不给皇帝面子,咸丰皇帝很想杀他,可是有人不答应

曾国藩一再不给皇帝面子,咸丰皇帝很想杀他,可是有人不答应

曾国藩毕竟在京城这大染缸里泡了十年的老油条,深谙官场的各种厉害关系,所以他敢赌,起码有七成的胜算,咸丰皇帝不敢杀他。

咸丰皇帝不同于一般皇帝,他是一个特别自卑,因而也特别敏感的人。他之所以自卑,一方面是智力平庸,能力平常。有那么一个聪明能干的弟弟奕訴衬托着,什么事比弟弟差着一截,从小感觉自不如人。另一方面,是咸丰的身体还有残疾。史载:“文宗体弱,骑术亦娴,为皇子时,从猎南苑,驰逐群兽之际,坠马伤股。经上驷院正骨医治之,故终身行路不甚便。”就是说有一次他出去打猎,笨手笨脚,从马上掉下来了,把腿摔折了。后来虽然大夫给接上了,但接得不好,终生走路不便,一瘸一拐,成了一个瘸子,所以这更加重了他的自卑心理。茅海建先生说他“无能缺才引起的内心自卑,反过来使他更有强烈的自尊心,更爱装腔作势。上台之后,他之所以那么细致地挑剔大臣礼仪,正是这种自卑的表现。在后来发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那么执着于中外礼仪之争,也掺杂着同样的原因。

智力平庸的人,往往优柔寡断。曾国藩如今干着几个部门的工作,要是他死了,那一摊子事,谁去干啊?

而肃顺和端华那帮人,也不愿他死,他是忠臣,是汉官的领袖人物,要是他死了,其他的汉官都会心生退意。再说了,新皇帝杀直谏大臣,要是传出去,那可是亡国之兆啊!

但是咸丰皇帝被曾国藩这么面对面的说上一顿,皇帝的尊严何在,颜面何在?由不得他不发火,大喝一声:“狂悖! 该当何罪!”。

曾国藩尽管先前他作好了思想准备,但他还是有些慌张,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连忙说了声:“臣罪该万死!”

咸丰皇帝马上命令军机处拟曾国藩的罪,旁边的大臣们看皇帝要治罪于曾国藩,便下跪为他求情,特别是肃顺,站出来说:皇上,他虽罪该万死,但这样做也确实是为了大清社稷,由此可见他对国家的一片忠心。

肃顺与另外几个大臣一面替曾国藩开脱,一面又称皇帝为舜尧,还说自古“忠言逆耳、君圣逆直”,总之说了不少皇帝爱听的话。

咸丰皇帝被曾国藩气恼了,确实像杀人,但被肃顺他们一番搅和,心想:这样的大臣,还是留着用吧,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顶撞皇上的罪,还是要定的。得了,罚一年的俸禄,反正我大清国库里没什么钱了,能省一点是一点。

曾国藩的这一次冒死直谏虽然没有给大清带来多少福气,但他却赢得了不少人的夸赞。特别是在他湖南的老家,人们对他的评价更高了,说他是大清的福星,是能给百姓带来幸福的人。

给了自己的台阶下,咸丰皇帝还按照肃顺等人的意思,称赞了曾国藩一番,以安抚百官之心。

不过,从此之后,小心眼的咸丰就不断给曾国藩小鞋穿。咸丰皇帝是一个特别爱记仇人,所以他后来把这个事记了一辈子。曾国藩后来建立湘军,立了很多战功,但是咸丰皇帝他特别防备,一直不信任他,他办很多事,都得不到朝廷的支持。这当然是后话。

曾国藩为自己赢得了敢于直谏、忠诚为国的政治声望。他的朋友胡大任来信,对曾国藩这一做法很是称赞。其他的老朋友刘蓉、郭嵩焘、江忠源、彭筱房、朱尧阶、欧晓岭等人,也十分钦佩曾国藩的勇气,他们称赞曾国藩此举是“大疏所陈,动关至计,是固有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者”,说此举可“慰天下贤豪之望,尽大臣报国之忠!”而这也为曾国藩日后组建湘军、吸纳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曾国藩一再不给皇帝面子,咸丰皇帝很想杀他,可是有人不答应

原来曾国藩只是在京城有名,经过了这一次,天下闻名了。很多有抱负的人自动到了他的身边,汇集成一股大势力。

头脑发热的曾国藩,却在这时候,做了一件别人看起来很傻的事。

他凡事都深思熟虑的,其实他做这件事,并不傻,而是为了他的退身之路。因为他惹皇帝生气之后,皇帝没有过多惩罚他,驳回了他致仕回家的请求,还给他加派了工作,摆明了想累死他。

所以他必须要想办法。

他要弹劾的两个人,一个是琦善,另一个是大学士赛尚阿。

琦善因鸦片战争而出名,被穆彰阿当了枪使,遭道光“革职锁拿,查抄家产”,因他出身贵族,声名早达, 三十岁就当了河南巡抚,一度位极人臣,在朝廷中根深蒂固。所以没过多久就获重新起用,任陕甘总督。咸丰即位后,满洲镶黄旗副都统萨迎阿参奏他在陕甘总督任内“妄加诛戮”,“将雍沙番族刑求逼供,杀毙多名”。

琦善也真是的,挨了打不长记性,当个太平官多好啊,非得要去剿匪立功,想在新皇帝面前做点贡献,可是他不懂打仗,抓到人就杀。萨迎阿在西北多年,自有一套笼络当地势力的手段,被他这么一整,人家十几年的努力白干了,不参奏你才怪呢。大清四处烽火,朝廷想着平叛息事,反倒惹出很多事来。结果只有几个字:其革职交刑部审讯。

琦善虽然两度获罪,但在京中人缘却一直很好。回到北京后,会审人员只寻微琐细事令琦善回答,实际是为他开脱罪责。有人还建议让传告他的萨迎阿随带的司员来对质,传命官与罪犯对质,并不合当时体制,显然有报复这些人之意。当时兼署刑部侍郎的曾国藩挺身而出,拍案而起,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琦善虽位至将相,但是根据大清法律,就一是一,二是二,得查清楚。司员虽然官位不高,但是没有与罪犯对质的道理。如果你们这样办,以后大员有罪,谁敢处理?

慑于曾国藩的刚直,刑部尚书恒春不得不认真审理。最后经咸丰皇帝批准,琦善被革职。曾国藩扳倒了琦善,等于得罪了那些满族大员们。他接着上书给咸丰皇帝,还是要回家。他以为那些满族大员会落井下石,将他赶走,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由于他赢得了好名声,那些人只是暗示生气,没人敢弹劾他。

这样不行,他使出绝招,往咸丰皇帝的心窝里再捅一刀。

第二个被曾国藩弹劾的,是大学士赛尚阿。赛尚阿是朝中重臣,咸丰皇帝的亲舅舅,做过文华殿大学士,还一度当过首席军机大臣。太平军在广西揭竿而起,并屡败清军。咸丰派大学士赛尚阿南下督师。曾国藩的好友、军机章京邵懿辰认为赛尚阿缺乏才干,又素不知兵,去了肯定坏事。于是马上上书谏止,但咸丰并没有采纳。后来的事实证明邵懿辰的判断非常准确,赛尚阿到了广西,胡乱指挥,贻误军机,果然一败涂地。咸丰命将赛尚阿交刑部议处。同样,大部分人想当老好人,看在皇帝的面子上,放过赛尚阿一马。咸丰皇帝也有意放过他的舅舅,让刑部的人意思意思一下就行,别太过了。只有曾国藩坚持,“以军务关系重大,议处罪名宜从重者,不当比照成例”。他写的奏折里很明白:带兵打仗犯的错误,非同寻常。军务关系重大,直接关系国家安危,不严肃处理,以后谁还好好带兵?那国家不得亡吗?所以一定要坚持原则,从严议处。

在曾国藩的坚持下,赛尚阿终被革职。咸丰皇帝更加讨厌曾国藩了:不给朕的脸面也就罢了,连我舅舅都敢动。要是让这个家伙继续留在京城,还不知要捅出多少篓子来。他想回家,我就偏偏不让。他不是实干家吗?就让他出去干事,到江西去任乡试正考官。

曾国藩一再不给皇帝面子,咸丰皇帝很想杀他,可是有人不答应

曾国藩接到圣旨,装作悲戚的样子,可是内心却开心不已。害老子使了那么多招数,终于可以离开京城这口大染缸了,这一帮吃饱了就遛鸟玩蛐蛐的八旗老爷们,老子不伺候了。他趁机提出了回家探亲的要求:臣自道光三十年离开家,都十几年,一直没能回去看看,这次去江西,我想顺道回家看望老母亲。

人家要探望家人,咸丰帝没有理由不答应,于是批准了他两个月的假期。

在离开京城之前,他去了一趟穆彰阿的府上,见了这位被夺职的恩师。穆彰阿一见到曾国藩,顿时老泪纵横,他觉得实在太委屈了。曾国藩安慰恩师:你委屈什么?皇上能够让你活着,就已经是最大的幸事,他知足吧!看看人家的权臣和珅,连命都没了。

穆彰阿想了想,也是哦,好歹我还留了一条老命,这么多年贪污的那些钱,也没让我给吐出来,足够我和子孙潇洒几代人的。

曾国藩离开后,穆彰阿人老心不死,第二年向朝廷捐纳了一大笔钱,以补充军饷。咸丰收了人家的钱,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赐予他五品顶戴。

收拾起行囊,曾国藩看了一眼这座生活了十几年的大城市,内心是复杂的,他也不甘心啊,可是没有办法,识时务者为俊杰,他要是再不走,可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思想,任人驱使的傀儡。

一想到不久便能与父母大人团聚了,曾国藩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不幸的是,当日夜兼程的曾国藩行至安徽太和县境的小池驿时,却接到了母亲已于上个月去世的噩耗。

这使曾国藩当时就呆住了,他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会突然离他而去。于是,一脸的泪水浸湿了他的衣衫,他失声痛哭起来。母亲这一生日夜操劳,可谓是劳苦功高,为了儿子能读书,她吃苦受累从无一句怨言。儿子和母亲、女儿和父亲之间的感情,根据心理学家的论断,称之为恋母或者恋父情结,是与父子、母女之间的感情有所不同的,似乎更要高一个层次。

此时的曾国藩再也无心赶去江西主持乡试,他上折请求返回湖南老家奔丧。因为《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做天经地义的最高标准。万事孝为先,在曾国藩所崇尚的儒家学说中,父母之丧是大丧,此时无论儿子在何方都要赶回家奔丧。

咸丰帝没有理由不批准。

假如曾国藩的母亲不死,他也许会选择另外一条人生之路,然而历史是无法假设的,特定的环境和因素,将他推上了另一个历史的层面,成为大清的中流砥柱。

从江西转道回了湖南,曾国藩在一干官员的拥护下到了老家,处理完母亲的丧事,他上书给皇上,要求守孝三年。

古代人讲究忠孝,死了父母必须守孝,当官的称为“丁忧”,但如果朝廷在用人之际,也可以下旨夺情,命其以国家社稷为重,赶紧干活去。康熙皇帝就干过这样的事。

咸丰皇帝接到曾国藩的折子后,居然答应了他的要求:你不是要休息吧?那你就在湖南老家好好休息,我大清朝有的是能办事的官员,不缺你这一个,没有了你曾屠夫,我还要吃带毛猪不成?

曾国藩收到咸丰的回信,心都凉了,他只所以那么做,是想试试皇帝还重视他不,没想到这咸丰皇帝比他爹还薄情。

曾国藩一发狠,好吧,那我就坐在老家,看着大清怎么玩完!(预知后事,请看下一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