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先秦-佚名

先秦时期,在统一天下的野心和国家生存压力面前,各国尚武之风浓烈, 尤以秦赵为最,但楚却从战国开初就与各国大相径庭,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风格,各种文学作品也将这种风俗表露无遗,《楚辞》、《离骚》等等皆是此类代表。
扶苏,据现代考古考证,其母大概率为楚人。而父亲始皇帝因为母亲赵姬的影响,一生未曾立后,连带储君也从未册立过,所谓的胡亥、李斯、赵高之流篡改遗诏,也只是太史公在秦始皇临终前根据遣人回国料理商事而认定的。
加上统六国、废分封,置郡县、筑长城、修皇陵、北击匈奴、封禅泰山等等功绩来看,始皇帝在扶苏幼年陪伴他的日子少得可怜,更谈不上教导,扶苏的性格养成,多为身为楚人的母亲和其从楚国带去的亲近宫人所影响,再加上彼时儒家大行其道和旁观者清,看到始皇帝亲近法家的弊端,扶苏成为了儒家眼中的仁义之君。
这也就造成了和其父截然相反的性格,可以说他的这个“不类其父”要早汉戾太子刘据百年。历史上但凡此类开国二代之君,除了朱元璋太子朱标,皆不得志,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位,汉惠帝刘盈、昭明太子萧统等无不如此。
所以史书中,曾多次记载扶苏与始皇帝的口舌之争。《秦始皇本纪第六》也有记载: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在扶苏看来:天下初定,边远地区盗贼横行,以过重的法令约束不是长久之计,应当教化、怀柔,可惜始皇帝并没有采纳这条建议。事实证明,由于“失期,法皆斩”这条严苛法令,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领而九百士卒席卷天下,直接或者间接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史料记载的农民起义。
在陈胜吴广看来: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哪怕想着推翻秦朝的敌人,也认为这个秦朝公子贤德。
所以扶苏若能即位,结合当时内外环境,以及秦朝灭亡的几条主观客观因分析:
始皇帝以严刑峻法统治六国遗民,连坐、黥面、劓刑之类屡见不鲜。过重的徭役,骊山皇陵、阿房宫、长城等等不胜枚举。军队战力减弱,内外猜忌,且无顶级名将。六国贵族反扑。秦朝是大概率不会那么快灭亡的。
一、扶苏重儒生,乱世用重典、盛世当仁政,扶苏继位后大概率会以仁义治国,天下归心。
二、以扶苏性格,赵高之流难以上位,蒙恬这个北击匈奴、多年戍守边关的名将不会被赐自杀。偶有六国贵族反扑,章邯、蒙恬之流当足以应对。
三、教化民风,怀柔远方也会同步实施。
故而太史公给予了扶苏高度评价: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
汉高之后,行仁政乃有文景;永乐之后,行仁政乃有仁宣;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乱世用典,盛世怀柔!扶苏作为当之无愧的仁义之君,秦朝断不会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