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中国首都,政治、经济、科技中心,也是享誉世界的历史名城。可有一个地方让人诧异:它是3000多年历史的五朝古都,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在文物保护尤其是古城墙上尚不如西安、开封、平遥这些地区。

这其中隐藏多少难言之隐?北京城墙和郭沫若、梁思成有何关系?唯有揭开70年前的历史面纱,探寻这段鲜为人知的事实真相。
北京城墙的历史沿袭
从元定都北京,城墙即开始修建。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将北平改为北京,准备迁都。随后下诏修建宫殿,建立城墙。重建后的北京城分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就是今天的故宫,又称紫禁城。
1644年,清朝顺治皇帝将首都从盛京(今沈阳)迁到北京,之后一直延续了268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终结。
民国初年,全国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城墙拆除计划”,从广州到杭州,从上海到北京。大量古城墙被当做封建王朝的象征拆除,许多珍贵的古城砖也流落民间。
1948年11月底,平津战役打响。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共100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对国民党傅作义的50余万残部形成包围之势。
一旦冲锋号吹起,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很可能毁于一旦。秉承民族大义的傅作义最终选择投诚,北平和平解放。
有一个小插曲:平津战役前夕,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就已将亲自绘制的《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了解放军,他一再强调北京是世界现存最完整最伟大的中古城市,一定要妥善保护,也标明了北京城内重要古城墙和古建筑的位置。
毛主席得知后特意要求攻城部队注意保护古迹。
北京城数百年来历经沧桑,从战火到和平,从营建到毁灭,破砖碎瓦,坑坑洼洼。它曾被当做封建的遗物遭到拆除,也被当做文明的产物遭到保护。如果北京城是个人,或者他早已看淡一些,笑看风云。
梁思成和郭沫若的激烈争议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城市建设迅速提上议程。
建国初始,一共存在两种声音:一是城墙作为古代社会城市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失去了作用。大量古城墙的存在势必影响新的城市规划和交通发展。
二是以建筑学家梁思成和陈占祥为代表的专家声音。旧城区完整保护下来,形成一个城市博物馆。在北京城西再建立一个新城,中心在月坛以西、公主坟、五棵松一带。
梁思成父亲是梁思成,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师,在建筑方面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曾被日本人称为“古都恩人”,因为他在二战后期曾成功阻止美军对日本京都、奈良古城的轰炸。
这次对国家首都的保护,他更是大力呼吁、奔走相告。
可梁的建议遭到以郭沫若为首的“拆”派的激烈反对。其中原因主要两个:一是古城墙作为封建社会的余孽和残存,现在的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需要拆除心中的“墙”。
二是重新建立新城区劳民伤财。建国初年百废待兴,维护旧城墙不仅需要高额费用,还会影响城市交通网的搭建。如果再加一条,可能也有郭沫若对个人政治前途方面的考虑。
最终,“拆”派战胜了“迁”派。从1952年起,北京外城城墙正式开始拆除。梁思成痛心疾首,妻子林徽因得知消息后哭晕在家里。
放在今天看,郭沫若的看法也不全错,尤其第二条是较符合当时国情的。当然,梁思成的建议也更具价值,旧城改造同样需付出大量财力,为何不迁建新城,既能重新规划也能保护文物?
今天的北京古城墙还剩哪些?
当时拆除城墙的方式是组织市民义务劳动。到1964年,外城墙和内城墙都拆完了。随着当年中苏关系的破裂,很多被拆除的城墙砖用到了修建地铁和“深挖洞、广积粮”的防空工程上了。
不知道梁思成夫妇看着古城墙、瓮城、箭楼、交楼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文物毁于一旦时有多痛心和难过。他将拆掉城墙比喻成拆掉自己的皮肉,
“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们是错误的,我是对的”
那今天的北京古城墙还有哪些呢?
一是西城广安门一带留有的金代中都城的城墙遗迹,二是已建成的“元大都城墙垣遗址公园”,已成了北京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代北京,早已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正阳门、箭楼、德胜门和东南角楼经过修正已初具规模,其他地方建筑遗迹也在努力修复当中。
饱经沧桑的北京建成了国家化大都市,当年一穷二白的中国人也觉醒了。当国人意识世界上还有很多比填饱肚子更重要的事时,这个民族就进步了。
结语
故事里没有假设,历史上也没有假设。
历史时间的发生一定有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无法深刻体会70年前人们的想法,就像20年前,我们即使钱可能也不会大量买房。所以评判过去没有太多意义,站在当下,做好今天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的中国,已深刻意识到文物的重要性,那就尽最大可能,利用一切科技手段去修复和保护古建筑吧。将来,让我们的子孙能最大可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