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做丞相,诸葛亮肯定是个技术宅,《三国志》说他:“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都是名动当时的高科技,所以陈寿记录下来了,诸葛亮应该还有别的发明。例如《宋书·殷孝祖传》上就提到了南朝宋明帝有一套诸葛亮铜袖铠,这套铠甲二十五石弓都射不穿。宋明帝把甲胄送给了王玄谟,把帽子赐给了殷孝祖。这个记载应不是空穴来风,他这种铠甲在刘宋皇帝的手里奉为宝物,可见在当时已经不可复制了。可怜殷孝祖只得了一个帽子,最后被箭射死了。

铜袖铠
诸葛亮的盔甲厉害,他的武器想必也很厉害,南朝梁的时候,那个神神道道的陆法和率军到达白帝城,他对众人说:“诸葛亮是真神人,我见过他,他在这里为我埋了一斛箭镞。”说着指了个地方,众人果然挖出武器。这位沙门将领看来是有意借诸葛亮的武器为自己提振士气。
既然诸葛亮有最厉害的铠甲,又有最厉害的武器,那么用诸葛亮的武器去刺诸葛亮铠甲,会怎样呢?——滚,堂堂诸葛丞相才不会那么愚蠢到自相矛盾的地步。
随着诸葛亮的被神话,他发明家的形象也逐渐树立起来。他成为继黄帝之后第二个“箭垛式”的人物(胡适语》,各种发明都挂到了名下。不过他的发明大都围绕诸葛亮行军打仗主题开展,但是围绕这一主题,诸葛亮的发明竟然涵盖军事、乐器、食品和服饰四大完全无关的领域。
那就从军事方面说起。
木牛流马
除了铠甲和箭镞,诸葛亮还发明了铜蒺藜,也就是扎马钉,简直是战场上的暗器,随手扔出去,总有一面朝上,在那个时代恐怕是曹魏骑兵的噩梦吧。跟武器接近的就是孔明灯了,这种东西虽然不能伤人,但是用来远距离发射信号传输信息,这是那个时代的无线通讯技术了。诸葛亮还制作过一种铜鼓,这种鼓面宽一尺七寸,高一尺八寸。腰部收细,下面敞口。明朝时僰人起义,明军前来平定,缴获十几面这样的鼓,这种鼓到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在水上敲击,声音圆润。《蜀中广记》上这是诸葛亮当年平定孟获时铸造。但是这种铜鼓没有什么奇异之处,但清朝的黄廷桂说这鼓是诸葛亮当年铸造了之后埋在山谷之间,用来镇此地王气,但是呢蛮人如果把这鼓都刨出来扔了,蛮人的运数也会玩。反正进也是死,退也是死,只有甘心为奴才是唯一选择——诸葛亮这也太欺负了。
铁蒺藜
更奇特的是明朝出土诸葛亮行军锅。《蜀中广记》上说平谷县农民耕地是得到一口锅,不用放到炉灶上,倒进去凉水,一会便沸腾了,加了米粥,很快就熟了。村民们以为这锅里有宝,就把锅敲碎了,结果只在夹层里发现了水火二字。井研县也得到这么一口锅,打碎之后,发现锅底有一张符咒,旁边写着:“诸葛行锅。”,这个可是太神奇了,
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是运军粮的,这锅当初发明的目的是大概是为了解决吃饭烧材的问题——我认为这是诸葛亮名下发明最厉害的一种,因为他解决了能源问题,倘若能得一口研究,这是全世界人民的福气。
诸葛亮
明朝人还相信诸葛亮发明了自鸣钟,而且这钟还是枕头形状的,名叫鸡鸣枕。《蜀中广记》上说这种枕头外表倒也平常,瓦片形状。躺在上面睡觉,就听得这枕头上从一更到五更,每到一更正时,便传来鼓声,鸡鸣之时,这枕内也有鸡鸣声传出,叫人起床。但是谢肇淛在《五杂俎》里说,诸葛亮这鸡鸣枕的正确用法激励士卒,对于那些好好打仗的员工,他把鸡鸣枕拿出来让这些员工躺在上面睡觉,这士兵当晚就可以在梦里回家,和妻子团聚——这已经不是枕头了,而是梦境制造机。
除了这些不靠谱的,诸葛亮最接地气的发明应该就是馒头了。这个故事从宋朝就开始流传了,北宋高承在《事物纪原》上说南渡泸水的时候,要用蛮人之头祭祀,诸葛亮心地仁慈,不忍杀无辜之人,就用面粉做成人头形状,从此风靡华夏的一种食物就这么诞生了。还别说馒头这个名词可见的最早的记录还就是在晋代,这说明,馒头没准真的诸葛亮发明的。诸葛亮在厨房的本领还不止于一个馒头,有一种植物还以他的姓氏命名:诸葛菜。其实这是蔓菁,刘禹锡在《嘉话录》里说诸葛亮行军打仗,驻扎之地,就让人中蔓菁。因为这种植物根叶皆可食、久居滋长、丢弃不惜,久而久之,蜀地的人就称呼蔓菁为诸葛菜。
以上都是有意为之,还有无心插柳的,这方面主要集中在服装领域。宋朝的《岳阳风土记》说当时云南妇人的衣服上有两根带子在胸前打结,这个结是诸葛亮当时七擒七纵孟获捆绑所打之结,大家感念诸葛亮,在衣服上专门留下这两根带子。《蜀中广记》上诸葛亮死后,蜀地的人民为他带孝,这个习惯就一直保留下来,成了一项传统的民族服装。这个早有人研究过,发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像,头上都缠着东西。显然这是蜀地人民在劳动生产中一个共同的习惯,和诸葛亮无关。
但是大家愿意相信自己就是为诸葛亮戴孝,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这位千古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