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扭转朝鲜战局的李奇微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作者:霄羽

1950年12月23日的晚上,55岁的李奇微正在华盛顿一位朋友的家中做客时,接到了陆军参谋长柯林斯打来的电话,得知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正在朝鲜战场和中国军队作战的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在车祸中丧生,按照麦克阿瑟早就定好的备选方案,李奇微将接替沃克的职务。

三天后一大早,李奇微出现在了联合国军在东京的司令部里,见到了那个「极具演戏天赋」的麦克阿瑟。两人的谈话具体而又坦率,麦克阿瑟希望李奇微长久坚守汉城,并告诫他「不要低估中国人」。

李奇微也向麦克阿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我要发起进攻,你是否会反对。麦克阿瑟的回答令李奇微十分满意:「第8集团军现在就是你的,马修,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干吧。」

扭转朝鲜战局的李奇微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被俘的美军士兵

得到长官的授权支持,李奇微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历史早已证明,李奇微的确是把美军从失败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的关键人物,他也由此得到了包括他的对手在内的众多人士的尊重。

新来的长官是来战斗的

在李奇微前往汉城就职的当天,也就是1950年的最后一天,志愿军突然在冰天雪地里发动第三次战役,一夜之间突破临津江防线。为了重振美军的士气,李奇微给军官们下达了严酷的命令:「所有军官必须和先头营在一起,枪炮声大作的地方才是你们必须去的地方!」

扭转朝鲜战局的李奇微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操作巴祖卡火箭筒的美军士兵

和时常叼着雪茄的麦克阿瑟不同,李奇微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军用夹克上总是别着两颗甜瓜式手榴弹。尽管这只是做秀,但士兵们还是能感觉到,这位新来的长官是来战斗的,而不是只会巡查调研的官老爷。

在从东京飞往半岛的途中,李奇微从空中清楚地看到了朝鲜的复杂地形,这让他意识到:这里是轻步兵的理想战场,但对于机械化部队来讲,「这将是个悲惨的地方」。

官兵们急需重拾信心,因此李奇微的口中从来不说撤退这个词,在各个场合都在大讲进攻和胜利。这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威慑,也因为在他看来,在机动、火力、后勤上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军应当具备由守转攻的能力。

扭转朝鲜战局的李奇微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堆积如山的美军炮弹

还没等李奇微做好进攻的准备,志愿军对汉城的的大规模进攻开始了,攻势之凌厉让李奇吃惊,阵地到处被突破,韩军的两个师已经溃不成军。

在这种局面下,李奇微只得下令放弃汉城。李承晚质问李奇微:「难道阁下指挥的军队只会撤退?」李奇微叫人给李承晚回话,让他亲耳听听中国军队刺耳的军号声,亲眼看看蜂拥而来的冲锋队伍,再看看他的韩国军队是怎样「像羊群一样地溃逃」。

美军在第三次战役中并未受到多大的损失,他们的后撤是有序组织的,特别是把大批火炮、坦克和车辆完完整整地撤到了汉江以南,显示出李奇微非凡的组织能力。

就是在这次后撤中,李奇微准确地找到了志愿军的致命弱点

用「磁性战术」化解「礼拜攻势」

参谋出身的李奇微,是崇尚技术优势的美军中少见的谋略型人才,这位指挥过西西里岛和诺曼底空降作战的老将对战局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力。他从志愿军士兵的干粮袋中发现,中国士兵的后勤完全依靠自给自足,他们随身携带的干粮和轻武器弹药通常可以坚持一星期,在这之后就必须由新部队接替他们,否则就会陷入无粮无弹的困境之中。

扭转朝鲜战局的李奇微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手持反坦克手雷的志愿军战士

志愿军的这一特征被李奇微总结为「礼拜攻势」。他还观察到,志愿军每天作战距离的极限是20公里,所以他只把部队撤到22公里外,在与中国军队保持近距离接触的同时,利用高强度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杀伤志愿军有生力量。这一手段被称作「磁性战术」。

就在中朝方面庆祝胜利并准备转入修整的时刻,李奇微出其不意地选择了反攻。这次代号为「霹雳行动」的进攻给减员严重、物资匮乏的志愿军带来巨大的压力。彭德怀没有料到美军会在这一时刻发动反击,他后来承认这是他军事生涯中四次重大失误之一。

扭转朝鲜战局的李奇微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彭德怀视察炮兵部队

当志愿军东线反击集团在横城取得突破后,砥平里这个东线支撑点便成为整个战局的焦点。李奇微坚决否决了23团团长弗里曼上校的撤退请求,强令这支即将被包围的孤军死守。李奇微的这次赌博成功了,美军守住了砥平里,给志愿军以重大杀伤,从此消除了对志愿军的恐惧心理,重新建立起取胜的信心。

1951年11月14日,李奇微继任联合国军司令。仅仅11天后,志愿军便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战役,企图利用新入朝的两个兵团所带来的兵力优势,夺回战场主动权。

扭转朝鲜战局的李奇微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此时的李奇微已经完全摸清了志愿军的战术套路,再次施展磁性战术,打算利用快要解冻的汉江阻断志愿军的后路。彭德怀看出了这一毒招,下令部队后撤,但陷入苦战的部队此时已无法脱身。由于志愿军对李奇微的战术变化缺乏应对措施,导致在第五次战役的最后阶段出现了严重的损失。

1952年5月12日,李奇微卸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接替艾森豪威尔出任北约欧洲盟军总司令。尽管他在朝鲜战场只停留了一年半的时间,却对这场战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被彭德怀称之为「最值得重视和尊敬的对手」,更被他的同僚誉为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扭转朝鲜战局的李奇微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志愿军依托野战工事阻击美军

向中国军队致敬

当初美军按计划撤出汉城时,李奇微还不忘秀一把骑士风度,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亲手写下一句话:「向中国军队指挥官致敬!」只有尊重对手、学习对手,最终才能打败对手。在这一点上,李奇微和彭德怀极为相似,他们都是真正的军人。

李奇微对志愿军做了深入的研究,在他的回忆录中,不乏对中国军队的溢美之词。

志愿军极强的隐蔽接敌能力给李奇微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他眼中的中国士兵「大都在夜间徒步行军,在白天则避开公路,或是藏身于地道、矿井或村庄。」为了避开空中侦察,他们「有时会在森林里放火,以烟雾作掩护」。在美军掌握绝对制空权的战场态势下,志愿军数十万大军能够完成大范围的兵力调度集结,不能不让李奇微叹为观止。

近战、夜战是志愿军的看家本领,也是装备劣势一方抵消对手火力优势的唯一途径。李奇微对志愿军的近战夜战能力赞不绝口:「守卫在孤零零的碉堡中的士兵往往吃惊地发现,四五个穿着胶底鞋的中国人已不声不响地潜入他们与前哨警戒线之间的地带。这时信号弹就会从敌人战线那边升起,疯狂的军号声就会把我方哨兵吓进碉堡。」

扭转朝鲜战局的李奇微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志愿军向横城之敌发起进攻

中国军队独有的军号喧嚣声成了参战美军一辈子的梦魇。在李奇微看来,这种铜号看上去就像橄榄球比赛中边裁用的喇叭,「其音调混杂着疯狂的吹哨声,像在预示新一阶段战斗的开始。」他认为这是一种中国式的心理战,让人「既熟悉又难受」。而伴随凄厉的军号声的,则是「不停地射击,拼刺刀,投掷手榴弹……就像牛仔打印第安人那样……」

志愿军是一支正义之士、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这一点,就连他们的对手也不否认。李奇微眼中的中国军人不仅「都是强悍而凶狠的战士,经常是打起仗来不要命」,而且和朝军相比,「他们是更加文明的敌人」。

扭转朝鲜战局的李奇微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志愿军在云山战斗中追击敌人

能够赢得对手尊重的军队,才是真正强大的军队。而志愿军,就做到了这一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