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官员是京官选举制,只要皇帝不插手,自然就能得到一个清廉勤政务实的内阁,毕竟官员们之间是知根知底的。
崇祯刚登基时,由于没有自己班底,所以内阁是廷推+抓阄弄出来的,结果成了整个崇祯朝最好的东林内阁,
吕士朋,2011年,《崇祯初年钱谦益事件与东林内阁的瓦解》【
天启七年十一月底,崇祯帝命廷推阁臣,帝以"枚卜"自所推十二人中,拈出六人为阁臣……未几……李标遂为首辅……加之内阁中钱龙锡、刘鸿训二人……东林内阁得以树立。
从崇祯元年春天到崇祯三年春天,也是崇祯一十七年(1628-1644)当中,政治最清明,纲纪最端正的日子
《明史~袁崇焕》
====
庄烈帝即位……廷臣争请召崇焕。
文有东林党,武有袁崇焕,后金不出几年,就会被袁崇焕干掉,明朝哪里能亡呢?
然而,崇祯渐渐硬起起来,自己挑选班底,把一大帮只会挑别人毛病,却不会干事的奸臣弄进内阁。
《明史~庄烈帝》【
三年春正月……韩爌致仕……
三月壬午,李标致仕。
六月,辛酉,礼部尚书温体仁、吴宗达并兼东阁大学士(注:温体仁就是崇祯不顾廷推中的反对,自己选的)
秋八月癸亥,杀袁崇焕。
十二月乙巳朔,增田赋充饷。
东林内阁倒台之后,才有杀袁崇焕,加辽饷,裁驿站等昏招,
《明史~流贼》【
三年……是时,秦地所征曰新饷,曰均输,曰间架,其目日增,吏因缘为奸,民大困。
以给事中刘懋议,裁驿站,山、陕游民仰驿糈者,无所得食,俱从贼,贼转盛。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