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官員是京官選舉制,隻要皇帝不插手,自然就能得到一個清廉勤政務實的内閣,畢竟官員們之間是知根知底的。
崇祯剛登基時,由于沒有自己班底,是以内閣是廷推+抓阄弄出來的,結果成了整個崇祯朝最好的東林内閣,
呂士朋,2011年,《崇祯初年錢謙益事件與東林内閣的瓦解》【
天啟七年十一月底,崇祯帝命廷推閣臣,帝以"枚蔔"自所推十二人中,拈出六人為閣臣……未幾……李标遂為首輔……加之内閣中錢龍錫、劉鴻訓二人……東林内閣得以樹立。
從崇祯元年春天到崇祯三年春天,也是崇祯一十七年(1628-1644)當中,政治最清明,綱紀最端正的日子
《明史~袁崇煥》
====
莊烈帝即位……廷臣争請召崇煥。
文有東林黨,武有袁崇煥,後金不出幾年,就會被袁崇煥幹掉,明朝哪裡能亡呢?
然而,崇祯漸漸硬起起來,自己挑選班底,把一大幫隻會挑别人毛病,卻不會幹事的奸臣弄進内閣。
《明史~莊烈帝》【
三年春正月……韓爌緻仕……
三月壬午,李标緻仕。
六月,辛酉,禮部尚書溫體仁、吳宗達并兼東閣大學士(注:溫體仁就是崇祯不顧廷推中的反對,自己選的)
秋八月癸亥,殺袁崇煥。
十二月乙巳朔,增田賦充饷。
東林内閣倒台之後,才有殺袁崇煥,加遼饷,裁驿站等昏招,
《明史~流賊》【
三年……是時,秦地所征曰新饷,曰均輸,曰間架,其目日增,吏因緣為奸,民大困。
以給事中劉懋議,裁驿站,山、陝遊民仰驿糈者,無所得食,俱從賊,賊轉盛。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