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一部精彩异常的小说,其中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刘婵,他就是人们常说的刘阿斗,通常形容人烂泥扶不上墙的时候,往往还有一句话叫做“扶不起的阿斗”,他就是这位爷了。其实刘备有四个儿子,其中一人叫刘封,他是刘备的养子,后来还背叛了刘备,下场十分凄惨,但除此之外,刘备还有俩儿子,他为何非要让刘婵这个“傻子”即位呢?

因为刘婵是刘备的嫡长子,古代皇位的传承有一项原则,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也就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所以为了符合这项传统,刘备临死前就把皇位交给了自己的嫡长子刘婵,三国对刘婵的描述就是一个傻乎乎的人,没有什么想法,也没什么远大志向,是蜀汉的第二位皇帝不错,但也是个亡国之君,只能说此人不太聪明,完全没有亮点,如果有那就是傻。
关羽守的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愿投降被吴所杀,刘备得知此事后发起全国之力去讨伐吴国,他要为关羽报仇,其实这是不智之举,但是这又能看出刘备与关羽的情谊深厚,当时诸葛亮不在身边,未能跟随刘备为他出谋划策,刘备中了敌军奸计,兵败如山倒,而后退兵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闻知主公病卧白帝城,于是急匆匆的赶到刘备身边,刘备此时已经是个将死之人了,于是就有了白帝城托孤的事情,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好苗子,你就用心辅佐,如果觉得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就将他废黜,你自己当皇帝!”
诸葛亮深知刘备的“良苦用心”,闻言立刻跪地说:请主公放心,我定当全心全意辅助刘婵,绝不敢有当皇帝的想法,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听后点点头,就一命呜呼了。此时诸葛亮后背直冒冷汗,懂得都懂。
诸葛亮在蜀汉的威名赫赫,他运筹帷幄,时常决胜于千里之外,当年刘备为了请他,不惜放下身份,三顾茅庐,这才将这尊大神收归账下,不过一直以来诸葛亮对刘备都是忠心耿耿,尽心尽力,他之所以愿意帮助刘备成就了一番霸业,就是因为刘备的德与行让他佩服。诸葛亮追随刘备数十年,他知道刘备要的是什么,他知道刘备的雄心壮志,诸葛亮与刘备都有共同点,那就是想要一统天下,但是刘备死后,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就再也无法实现了,因为继位者刘婵有些不堪大用。
刘婵对诸葛亮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他大事小事都要经过诸葛亮的同意,还将诸葛亮拜为“相父”,刘婵此举或许有他的目的,大家都知道,刘备死后,诸葛亮在朝中、军中、以至于民间,那都是威望最高的人,如果诸葛亮真想称帝,那刘婵怕是没有那个实力与之抗衡,所以刘婵也乐于当个甩手掌柜,整天吃吃喝喝,好像朝中之事与自己无关一样,他越是这样,其实就越是心虚,他也害怕呀,万一相父真有想法,自己当如何应对呢?干脆那就装傻吧,潇洒一天是一天,但他可不是真傻。
但其实诸葛亮做的事情也都是想实现先帝的遗愿,能够一统天下,他对蜀汉绝没有二心,对刘婵也抱有很大的期望。诸葛亮临死前,刘婵到了诸葛亮的病榻前探望,他问了诸葛亮一个问题:“相父啊,您死之后,我当如何安排你的家人,你的子孙后代啊”,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蕴含着杀机,也代表着刘婵的聪明之处。
他怕诸葛亮死后,诸葛亮的后人靠着诸葛亮生前的威望谋取他的蜀汉政权,威胁到他的地位,诸葛亮是个忠臣不错,但难保他的后人也都是忠臣,帝王之心深不可测啊,诸葛亮是这么回答的:“老臣的老家有八百亩田地,我的后世可以在老家种地务生活”,这话一出,刘婵也就放心了。
诸葛亮死后,刘婵发展经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改革政治,也做了不少好事,后来因听信宦官谗言,导致国力衰弱,被魏国打败,刘婵投降邓艾,带着蜀汉的大臣前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最后得以安享晚年,于西晋泰始七年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试想一下:蜀国被灭,刘婵性命无忧,还被封王,魏国被司马家代替改国号为晋,刘婵依然没事,他这不是大智若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