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庶族地主兴起:唐朝皇帝是如何扶持庶族地主,打压贵族世家的?

都说棒打出头鸟,在古代时期政治领域更是如此。我国的古代是一个皇权专政的年代,一切太过于出头的政治行为势必会引起皇帝的戒心,毕竟在皇权至上的思想下,巩固自己的统治是每一位帝王都要去做的事情,这一点对于唐朝来说也是如此,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类群体——士族。

庶族地主兴起:唐朝皇帝是如何扶持庶族地主,打压贵族世家的?

士族指的是历代为官的世家,唐朝年间虽然士族势力已呈衰弱的态势,但其对朝廷以及民间的影响力还是极为的深远,而这种影响也成为了深深扎在唐太宗李世民心里的一根刺,拔掉这根刺也成为了李世民非常迫切想要做的。

但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士族的根基早已根深蒂固,想要彻底从根本上对其进行铲除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再三考虑下李世民决定以扶持庶族地主从而完成对于士族贵族阶级的打压。

一、士族:一个历经百年发展的政治集团

1.兴起于汉代时期上层贵族

说到庶族阶级,最先要说起的还是它的对立面士族,说起士族可能很多读者都比较陌生,它和庶族一样属于一个阶级的代名词,大家也可以把他们理解为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也就是古时候的贵族。它是门第与门阀的统称,具体意义上指的是那些世世代代都在朝廷当官的名门望族。而士族的出现来自于一种选官制度,它叫做门阀制。

起源于汉朝时期,因为汉朝时期以重儒为核心,在选官制度上也以经术为主,由此一来当时的大部分家族都有以经术起家,他们大部分世世代代都钻研儒术,所以东汉时期也就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现象。

庶族地主兴起:唐朝皇帝是如何扶持庶族地主,打压贵族世家的?

《后汉书》当中记载:到了西汉时期土地兼并现象尤为的严重,于是乎社会上出现了三股势力。它们分别是以“丝绸之路”发家的商人、以兼并土地得权的地主以及政府的官僚群体。而东汉的政权又极为依赖这些豪强,如此一来他们在掌控着地方政权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兼并土地、贸易流通控制了全国的经济走向,成为了当时的贵族群体。

2.士族世代为官演变为覆盖整个朝堂的政治集团

而魏朝所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也为士族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贵族子弟凭借着自己的出身,很容易就可以在朝廷之中寻求个一官半职,这样一来政府内部的重要官职基本上都被来自于这样的贵族家庭的孩子所垄断。除此以外,这些贵族还会通过互相联姻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从而来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侵犯。

如此一来官位也就变成了传承制,在这种大环境下士族出身的大部分孩子都变得不思进取,整天沉迷于醉生梦死中不理政务,所以在东晋时期士族也开始逐渐走向了没落。

等到南北朝时战争频发,一些庶族将领逐渐脱颖而出,不论是身体素质还是论计谋而言都要甩那些士族子弟一大截,他们也很快的吸引到了皇帝的注意,但无奈当时士族的影响力实在是过于强大,皇帝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什么。

庶族地主兴起:唐朝皇帝是如何扶持庶族地主,打压贵族世家的?

但在唐朝时期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贞观年间士族门阀的过于强大很快的就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同时也让身为统治者的他感到了深深地不安。但当时士族虽然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其在社会当中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如此一来李世民将目光瞄向了庶族。

二、扶持庶族地主,打破“寒门无贵子”的社会现实

1.实行科举制使庶族与士族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都说“寒门无贵子”,李世民也知道打压士族的最好办法就是扶持庶族,但也不能直接委任这些庶族进朝当官,这也势必会引起当时贵族群体的不满。

既然不能直接选拔就在选官制度制度上做出改变,所以唐朝出来就开始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改用科举制度,同时将考试的门槛拉低,不论身份地位都可以参加考试。如此一来即使是寒门弟子也有了和贵族子弟一争高下的机会。

但这样的举措并没有奏效。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本身朝廷内部就已经基本上完全被士族阶级所渗透,不同的群体在进行互相勾结,科举考试的试卷早在考试之前就已经泄露给了这些豪门子弟,所以虽然庶族有了参与考试的机会但也比不过提前就知道考试答案的贵族子弟们。

庶族地主兴起:唐朝皇帝是如何扶持庶族地主,打压贵族世家的?

《新唐书》当中记载:光是崔氏一家在唐朝时期就出现了十二位状元,贵族们对于科举考试的控制可想而知。

软的不行那只好来硬的了,李世民先是罢免了一些朝廷中不会牵扯到贵族阶级根本利益的官员,然后提拔了一些在庶族阶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来任职,其中就有大家比较熟悉的魏征,而这些贵族阶级在根本利益没有被损害的情况下,也不好说些什么。

2.撰写《氏族志》,此书意味打压士族同时扶持庶族

在唐朝时期,贵族群体按照地理的划分主要占据着四个位置,分别是山东、江左、关中以及代北。但由于部分士族的没落真正能对皇室构成威胁的只有山东士族,而山东士族则以崔、卢、郑、李、王为代表。

宫中大臣也纷纷以联姻的方式来为自己的仕途寻求庇护,其实力仍是不容小觑,其权利在某种意义来说甚至已经凌驾于皇权之上,而这也是李世民不能够容忍的。

庶族地主兴起:唐朝皇帝是如何扶持庶族地主,打压贵族世家的?

贞观六年,李世民令庶族大臣撰写《氏族志》,贞观十二年《氏族志》终于撰写完毕,但一些士族的姓氏仍是出现在了第一等的位置上,这也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满,随后他亲自将《氏族志》重新撰写,将山东士族的大部分姓氏编排在了第三等的位置上,同时将朝廷当中部分庶族官员的姓氏的排序提前,让这些庶族也取得了士族的地位。

如此一来山东士族的地位不断下降,原本的庶族成为了新士族之后,李世民也有了更多的理由提拔庶族阶级。同时他还改变职位制度,同时可以拥有多名宰相,进而直接提升庶族阶级进入朝廷的最高统治集团,而这也进一步打击的当时贵族阶级在朝廷内部的影响力。

三、军事文化领域全面打击,从根本上铲除士族百年根基

1.任用的庶族文人成皇帝首席发言官

当然对于士族的打击也不能过于的单调,在政治上进行的打压其实还是无法改变士族在当时社会当中的影响力的。即使是在《氏族志》出台以后,很多朝廷命官还是会选择与士族结婚,所以李世民还是没有完成从根本上对士族进行打压的目的。所以李世民决定开始在多方面对旧士族群体进行抑制,最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它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影响力。

而在当时民间的文学氛围尤为突出,诗歌、书画被平常老百姓所追捧,诗人们也就成为了他们的偶像。这样一来,对于民间群体来说诗人们的话也就变成了他们最爱听的话,也是最容易听进去的话。

庶族地主兴起:唐朝皇帝是如何扶持庶族地主,打压贵族世家的?

李世民也看出了这一点,开始在民间选拔一些比较有名又比较受大家喜爱的诗人来到宫中做官,不是干别的,而是专门写一些赞美皇帝或是江山的诗句,通过诗人手中的笔墨来告诉大家自己本身是多么的高尚,而诗人则成为了皇帝们的首席发言官。

当然对于这些诗人来说也是有一个前提的,他们大部分都是庶族出身,李白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代表。

2.转移兵权,提拔庶族武将

李世民去世后,武则天坐上了王位,而她对于士族的容忍程度几乎为零,顺应着李世民为她铺好的路,她在上位之初就将朝廷内部的重要官职大洗牌,安插自己心腹的同时提拔了大量的庶族阶级。

《大唐新语》当中记载:为了整治庶族对于科举考试的控制,武则天会亲自监考,如有舞弊的行为处以重刑。除此以外她还将军事大权进行转移,这样的做法除了摆脱士族的控制以外,其实还有别的原因。

士族为了家族的利益与对朝廷的把控会选用以近亲结婚的方式来巩固自己家族的统治,这样违背伦理的做法,也让不少豪门子弟的身体一代不如一代。而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身体素质,所以说为了国家安危武则天也必须将兵权进行转移。

于是乎在提拔寒门庶族的同时,大量的外来群体也被任用,安禄山等人也开始出现在了历史的进程之中,这样虽然很好的抑制了士族阶级在朝政中的历史地位,但也同时埋下了祸根。

结语:

寒门不再无贵子,士族对于朝政的管控也终于在唐朝初期被全面打破。历经了几百年的政治集团也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实现这一局面的过程其实并不简单,先后通过唐初几代统治者的共同努力才最终完成,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士族势力的根基是多么的牢固。

统治者对于士族的打压也让庶族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且逐渐代替士族成为了历史上的主流,就此士族与庶族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和谐的局面,以这种和谐为基础唐朝的经济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在最终走向了开元盛世。

参考文献:

《后汉书》

《氏族志》

《新唐书》

《大唐新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