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庶族地主興起:唐朝皇帝是如何扶持庶族地主,打壓貴族世家的?

都說棒打出頭鳥,在古代時期政治領域更是如此。我國的古代是一個皇權專政的年代,一切太過于出頭的政治行為勢必會引起皇帝的戒心,畢竟在皇權至上的思想下,鞏固自己的統治是每一位帝王都要去做的事情,這一點對于唐朝來說也是如此,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類群體——士族。

庶族地主興起:唐朝皇帝是如何扶持庶族地主,打壓貴族世家的?

士族指的是曆代為官的世家,唐朝年間雖然士族勢力已呈衰弱的态勢,但其對朝廷以及民間的影響力還是極為的深遠,而這種影響也成為了深深紮在唐太宗李世民心裡的一根刺,拔掉這根刺也成為了李世民非常迫切想要做的。

但經曆了幾百年的發展,士族的根基早已根深蒂固,想要徹底從根本上對其進行鏟除可以說是難上加難,再三考慮下李世民決定以扶持庶族地主進而完成對于士族貴族階級的打壓。

一、士族:一個曆經百年發展的政治集團

1.興起于漢代時期上層貴族

說到庶族階級,最先要說起的還是它的對立面士族,說起士族可能很多讀者都比較陌生,它和庶族一樣屬于一個階級的代名詞,大家也可以把他們了解為上層社會的達官貴人,也就是古時候的貴族。它是門第與門閥的統稱,具體意義上指的是那些世世代代都在朝廷當官的名門望族。而士族的出現來自于一種選官制度,它叫做門閥制。

起源于漢朝時期,因為漢朝時期以重儒為核心,在選官制度上也以經術為主,由此一來當時的大部分家族都有以經術起家,他們大部分世世代代都鑽研儒術,是以東漢時期也就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現象。

庶族地主興起:唐朝皇帝是如何扶持庶族地主,打壓貴族世家的?

《後漢書》當中記載:到了西漢時期土地兼并現象尤為的嚴重,于是乎社會上出現了三股勢力。它們分别是以“絲綢之路”發家的商人、以兼并土地得權的地主以及政府的官僚群體。而東漢的政權又極為依賴這些豪強,如此一來他們在掌控着地方政權的同時,通過不斷的兼并土地、貿易流通控制了全國的經濟走向,成為了當時的貴族群體。

2.士族世代為官演變為覆寫整個朝堂的政治集團

而魏朝所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也為士族提供了充足的養分,貴族子弟憑借着自己的出身,很容易就可以在朝廷之中尋求個一官半職,這樣一來政府内部的重要官職基本上都被來自于這樣的貴族家庭的孩子所壟斷。除此以外,這些貴族還會通過互相聯姻的方式來擴大自己的統治範圍,進而來確定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侵犯。

如此一來官位也就變成了傳承制,在這種大環境下士族出身的大部分孩子都變得不思進取,整天沉迷于醉生夢死中不理政務,是以在東晉時期士族也開始逐漸走向了沒落。

等到南北朝時戰争頻發,一些庶族将領逐漸脫穎而出,不論是身體素質還是論計謀而言都要甩那些士族子弟一大截,他們也很快的吸引到了皇帝的注意,但無奈當時士族的影響力實在是過于強大,皇帝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什麼。

庶族地主興起:唐朝皇帝是如何扶持庶族地主,打壓貴族世家的?

但在唐朝時期這一情況發生了改變,貞觀年間士族門閥的過于強大很快的就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同時也讓身為統治者的他感到了深深地不安。但當時士族雖然出現了衰落的迹象,其在社會當中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如此一來李世民将目光瞄向了庶族。

二、扶持庶族地主,打破“寒門無貴子”的社會現實

1.實行科舉制使庶族與士族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都說“寒門無貴子”,李世民也知道打壓士族的最好辦法就是扶持庶族,但也不能直接委任這些庶族進朝當官,這也勢必會引起當時貴族群體的不滿。

既然不能直接選拔就在選官制度制度上做出改變,是以唐朝出來就開始廢除前朝的選官制度,改用科舉制度,同時将考試的門檻拉低,不論身份地位都可以參加考試。如此一來即使是寒門弟子也有了和貴族子弟一争高下的機會。

但這樣的舉措并沒有奏效。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本身朝廷内部就已經基本上完全被士族階級所滲透,不同的群體在進行互相勾結,科舉考試的試卷早在考試之前就已經洩露給了這些豪門子弟,是以雖然庶族有了參與考試的機會但也比不過提前就知道考試答案的貴族子弟們。

庶族地主興起:唐朝皇帝是如何扶持庶族地主,打壓貴族世家的?

《新唐書》當中記載:光是崔氏一家在唐朝時期就出現了十二位狀元,貴族們對于科舉考試的控制可想而知。

軟的不行那隻好來硬的了,李世民先是罷免了一些朝廷中不會牽扯到貴族階級根本利益的官員,然後提拔了一些在庶族階級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知識分子來任職,其中就有大家比較熟悉的魏征,而這些貴族階級在根本利益沒有被損害的情況下,也不好說些什麼。

2.撰寫《氏族志》,此書意味打壓士族同時扶持庶族

在唐朝時期,貴族群體按照地理的劃分主要占據着四個位置,分别是山東、江左、關中以及代北。但由于部分士族的沒落真正能對皇室構成威脅的隻有山東士族,而山東士族則以崔、盧、鄭、李、王為代表。

宮中大臣也紛紛以聯姻的方式來為自己的仕途尋求庇護,其實力仍是不容小觑,其權利在某種意義來說甚至已經淩駕于皇權之上,而這也是李世民不能夠容忍的。

庶族地主興起:唐朝皇帝是如何扶持庶族地主,打壓貴族世家的?

貞觀六年,李世民令庶族大臣撰寫《氏族志》,貞觀十二年《氏族志》終于撰寫完畢,但一些士族的姓氏仍是出現在了第一等的位置上,這也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滿,随後他親自将《氏族志》重新撰寫,将山東士族的大部分姓氏編排在了第三等的位置上,同時将朝廷當中部分庶族官員的姓氏的排序提前,讓這些庶族也取得了士族的地位。

如此一來山東士族的地位不斷下降,原本的庶族成為了新士族之後,李世民也有了更多的理由提拔庶族階級。同時他還改變職位制度,同時可以擁有多名宰相,進而直接提升庶族階級進入朝廷的最高統治集團,而這也進一步打擊的當時貴族階級在朝廷内部的影響力。

三、軍事文化領域全面打擊,從根本上鏟除士族百年根基

1.任用的庶族文人成皇帝首席發言官

當然對于士族的打擊也不能過于的單調,在政治上進行的打壓其實還是無法改變士族在當時社會當中的影響力的。即使是在《氏族志》出台以後,很多朝廷命官還是會選擇與士族結婚,是以李世民還是沒有完成從根本上對士族進行打壓的目的。是以李世民決定開始在多方面對舊士族群體進行抑制,最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它在人民群衆當中的影響力。

而在當時民間的文學氛圍尤為突出,詩歌、書畫被平常老百姓所追捧,詩人們也就成為了他們的偶像。這樣一來,對于民間群體來說詩人們的話也就變成了他們最愛聽的話,也是最容易聽進去的話。

庶族地主興起:唐朝皇帝是如何扶持庶族地主,打壓貴族世家的?

李世民也看出了這一點,開始在民間選拔一些比較有名又比較受大家喜愛的詩人來到宮中做官,不是幹别的,而是專門寫一些贊美皇帝或是江山的詩句,通過詩人手中的筆墨來告訴大家自己本身是多麼的高尚,而詩人則成為了皇帝們的首席發言官。

當然對于這些詩人來說也是有一個前提的,他們大部分都是庶族出身,李白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代表。

2.轉移兵權,提拔庶族武将

李世民去世後,武則天坐上了王位,而她對于士族的容忍程度幾乎為零,順應着李世民為她鋪好的路,她在上位之初就将朝廷内部的重要官職大洗牌,安插自己心腹的同時提拔了大量的庶族階級。

《大唐新語》當中記載:為了整治庶族對于科舉考試的控制,武則天會親自監考,如有舞弊的行為處以重刑。除此以外她還将軍事大權進行轉移,這樣的做法除了擺脫士族的控制以外,其實還有别的原因。

士族為了家族的利益與對朝廷的把控會選用以近親結婚的方式來鞏固自己家族的統治,這樣違背倫理的做法,也讓不少豪門子弟的身體一代不如一代。而行軍打仗最重要的就是身體素質,是以說為了國家安危武則天也必須将兵權進行轉移。

于是乎在提拔寒門庶族的同時,大量的外來群體也被任用,安祿山等人也開始出現在了曆史的程序之中,這樣雖然很好的抑制了士族階級在朝政中的曆史地位,但也同時埋下了禍根。

結語:

寒門不再無貴子,士族對于朝政的管控也終于在唐朝初期被全面打破。曆經了幾百年的政治集團也漸漸的退出了曆史的舞台。但實作這一局面的過程其實并不簡單,先後通過唐初幾代統治者的共同努力才最終完成,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士族勢力的根基是多麼的牢固。

統治者對于士族的打壓也讓庶族就此登上了曆史的舞台,而且逐漸代替士族成為了曆史上的主流,就此士族與庶族之間形成了一個相對和諧的局面,以這種和諧為基礎唐朝的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的發展,并在最終走向了開元盛世。

參考文獻:

《後漢書》

《氏族志》

《新唐書》

《大唐新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