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艺创作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演艺观

文艺创作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演艺观

编者按:12月14日,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5点希望,在文艺界引发热烈反响。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不断开拓中国文艺新境界,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推出“展文艺新气象 铸文化新辉煌”专栏,展示文艺工作者的学习感悟和体会。

作者: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剧作家 罗怀臻

从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到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再到今年的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发展、文艺创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当代文艺理论系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

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发展、文艺创作的理论阐述,不是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微观要求,而是立足于新的时代所倡导的整体性发展的转型思想,具有高远的视野和宏达的气魄,树立了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演艺观,推动着开创一个时代崭新的文艺风气。总书记引用作家柳青的话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从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再到白话文,每个时代都创造了代表那个时代特色的文化。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转换的大时代,我们的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也应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以我近年创作的剧本舞剧《朱鹮》《永不消失的电波》《大河之源》,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现代戏京剧《换人间》、淮剧《寒梅》、扬剧《阿莲渡江》以及历史题材话剧《兰陵王》、淮剧《武训先生》、昆剧《国风》等的实践体会,这些舞台艺术作品之所以受到普遍的关注和欢迎,正是因为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和革命理想文化的营养,践行了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演艺观,是在这个时代剧本创作的“新的写法”。

回望20世纪一百年中国舞台艺术发展,“剧场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单一追求使得原本风格不一、千姿百态的中华传统表演艺术,愈来愈禁锢于镜框式舞台的戏剧场,愈来愈难以吸引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当代观众。新世纪,新时代,新追求,当代舞台艺术的创作与演出应在努力实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艺思想的前提下,逐步从单一的镜框式舞台传统剧场解放出来,走进包括大剧院、小剧场、沉浸式、广场式、庭院式、实景式等多样态的演艺空间,也包括全媒体时代的线上演出、虚拟演出等等。在文旅融合的今日,尤应探索具有地域风采、民族风情、时代特征的“文旅剧”的创作与演出,走进新的演艺时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寄语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自强不息,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我曾经用半年多时间,从四川江油到安徽当涂,游历了李白的人生历程。李白积极进取、乐观向上、高歌健行的生命姿态和他诗歌创作的开拓创新精神,正是新时代文艺创作所需要的。当代作家、艺术家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