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元璋:此三人可以当宰相吗?刘伯温:不能!事实证明刘基是对的

所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是对两位历史人物的功绩总结,也是对两位历史人物乃智者化身之肯定。诸葛亮、刘伯温,皆为历史上有名的谋臣,也是常常拿来互作比较的两位军师级别的大咖人物。随着历史学家的记载,民间百姓的传播,文学艺术家的加工改造,两位智者也渐渐被神化,走向了神坛,其等本来形象也逐渐脱离人类本源,而成为半人半仙,能掐会算的高人,更夸张的是说他们上知多少年,下推多少年等,笔者悔昔本文不谈诸葛亮,只叹刘伯温,当然也不谈民间故事或者说野史里是如何夸大或神话刘伯温的,笔者悔昔道来刘伯温的智慧即预测或者说识人之准的事例。

朱元璋:此三人可以当宰相吗?刘伯温:不能!事实证明刘基是对的

刘伯温人物影视形象剧照(图)

刘伯温,名基,伯温是他的字,为青田县人士,故而也称其为刘青田。历史上的刘伯温是我国元末明初的杰出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是大明朝开国第一谋士和开国元勋。刘伯温为人智慧超群,善谋略,朱元璋知晓其威名后,重礼去拜访他将其请出山来辅佐自己,以对天下群雄,争天下霸业。刘伯温才高八斗,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具有神机妙算之能、朱元璋在其运筹帷幄的辅佐下,击败群雄,灭掉了元朝,笑到了最后,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也如愿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了明太祖。

对于明朝的建立,刘伯温可谓劳苦功高,开国元勋也,但是奇怪的是,朱元璋却没有封他为丞相,而是封了李善长为丞相,有后人便为其打抱不平纷纷指责朱元璋不会用人。其实,据正史《明史》记载,朱元璋曾两次有意封刘伯温为丞相,但都被刘伯温委婉的拒绝了,拿刘伯温自己的话来说则是他的性格决定他不能够胜任丞相一职,正史记载原话如此:“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朱元璋一听好吧,就不封便是了。

朱元璋:此三人可以当宰相吗?刘伯温:不能!事实证明刘基是对的

刘伯温、朱元璋人物影视形象剧照(图)

世人都知道,刘伯温在军事上有预知之能为,堪称神机妙算。其实他在政治上对人的识别能力也非常之准的,换句话说其能够识人而预测其命运轨迹。正史记载:李善长拜相后,也就是笔者悔昔前面提到的朱元璋二次欲封刘伯温为相之时,朱元璋欲要找个合适的人来接替李善长的相位。其实朱元璋心里找有人选,于是他找来了刘伯温问问他的看法。

朱元璋第一个想到的是杨宪(明朝初年大臣),想让他接替李善长的相位,问刘伯温如何。这杨宪素来与刘伯温较好,听到朱元璋要封他为丞相,刘伯温不但没有赞同反而极力反对,并对朱元璋说:“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翻译: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既然杨宪不行,那就换一个吧,于是就提名汪广洋(朱元璋常将其比作张良、诸葛亮),刘伯温摇摇头说:“此褊浅殆甚于宪。(这个人还不如杨宪呢)”,朱元璋提议胡惟庸,刘伯温说:“譬之驾,惧其偾辕也。(丞相好比拉车(朝廷)的马,恐怕他会将马车弄翻的)。”

朱元璋见他提议的三个宰相候选人,刘伯温都不赞同,有说辞,于是就说干脆那就你刘伯温当好了,自然刘伯温肯定没有同意,委婉的说自己性格缺陷不宜当丞相。尽管朱元璋问了刘伯温的建议,但刘伯温的话他根本不当回事,朱元璋提议的三个人先后都封了丞相。

朱元璋:此三人可以当宰相吗?刘伯温:不能!事实证明刘基是对的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任命杨宪为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执掌中书省。但他行事独断,罢免许多老臣,任用亲信等,最终被李善长以“放肆为奸事”弹劾,并朱元璋诛杀。

洪武三年(1370年)汪广洋被朱元璋召为左丞,洪武十年(1377年)又授汪为右丞相(此时胡惟庸也为丞相),达到了权力巅峰,汪广洋却选择了沉溺酒中,随波逐流,不务正业报国,以保持官位为主。后因刘伯温案,汪广洋称不知情,被贬,贬官任职路上,朱元璋追究其当年包庇朱文正案等,被下诏赐毒而死。

洪武三年(1370年),胡惟庸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居百官之首。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被疑叛乱,视为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处死。

刘伯温的识人眼光可谓独到之处,犀利无比,识人之准也,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者果然如其所说那般,不宜封相,可惜朱元璋不听,致使一桩桩案件频出,三位最终也落得个被诛杀的下场。

悔昔言语道:正是:明主欲封当朝相,提名三者问刘汉,贤人识别皆否定,三位丞相尽出案!(文:潘悔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