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故宫牌匾的书写者|董正贺

故宫牌匾的书写者|董正贺
故宫牌匾的书写者|董正贺

董正贺(1951.8-),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馆员。自幼随父亲董石良习字。中学后入徐之谦门下。又经康雍、欧阳中石及刘炳森等前辈指授。并于八十年代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主攻欧字,兼习汉隶和行草书。1974年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至今。

董正贺,1951年生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故宫书画馆、石鼓馆、金银器馆、国家图书馆等匾额书写者。以欧体楷书名于世,兼习篆隶行草诸体及泰山《金刚经》,师从徐之谦,曾得康雍、刘炳森等先生指授。2020年8月19日,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故宫需要什么样的字,从来没有标准,但董正贺必须直面这个问题,从她44年前接过前辈金禹民的担子那天起。

新中国成立之后,故宫一直有一个专门“写字的人”。那时还没有电脑,宫里从展览前言、文物说明,到新设展馆、业务部门的牌匾,乃至游客通知、指路牌,都需要人手写,有时用笔墨,有时用广告粉,有时用油漆。

在数十年里,董正贺则以欧楷为本,创造出端庄大气、有庙堂之气的书风,写在故宫的各个宫殿和角落,创造了故宫的一套“视觉系统”。

故宫牌匾的书写者|董正贺

为故宫博物院石鼓馆、钟表馆题写匾额

现在,故宫拥有了新的“视觉系统”:电脑字体。宫内的功能性文字,基本都被电脑打印代替。董正贺已经退休9年,第三代尚未有人接班,以后或许再也没有这样一个“写字的人”。

庙堂之气

董正贺30多岁的时候,很多人看到她的字,都以为是个老先生写的。

端庄、大气、法度森严,董正贺一直以此为追求。中央美术学院一位老师说她的字有“庙堂气”。

她的字风格大气硬朗,毫不拖泥带水。这种风格她摸索了至少10年。

故宫牌匾的书写者|董正贺

董正贺手写的展览前言

1974年,故宫打算招几个去文物修理厂的工人,董正贺以知青身份通过了招工。由于字写得好,分配岗位的领导决定不让她去修文物,分去整理故宫的文件资料。

这份工作干完,董正贺又被安排到陈列部,专门整理故宫文物资料。这原本是大学生才能去的地方,初中生董正贺因为一手好字得到了机会。

1976年,故宫专事书法的金禹民先生患上重病,董正贺被调入美工组,接手他的职位。当时宫里需要用到字的地方全由人写,展览的前言一写就是半面墙,露天的游客告示风吹日晒,三四个月就要换一批,都由金先生来写。

25岁的董正贺有点忐忑,虽然一直对书法很自信,但看到金禹民写在故宫的那些字,她觉得自己差得太远。身边的故宫老专家们提点她,金的字是从赵孟頫那来的。她刻苦临了一年赵孟頫,发现自己竟然也能写成金的水平了。这时老专家又点拨了一下:没必要照着金的字来,你可以写得更好。

董正贺后来觉得,金先生的字飘逸,但少端庄,她揣摩了金字的秀美,又掺入欧楷的端庄,渐渐有了追求的方向。

董正贺的老朋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胡琦认为,故宫给了董正贺得天得厚的优势,年纪轻轻就接触并且翻新、临摹很多故宫的牌匾,都是出自陆润庠、张百熙这些状元手笔,高雅书卷气“吃进”了心里。“她写欧楷,非常规范严谨,而且端庄华贵,可以说独具宫廷气质,一般人做不到。”

故宫牌匾的书写者|董正贺

故宫书画馆牌匾是董正贺所书

董正贺在故宫写的字,很大一部分是功能性的,需要让老百姓看得清楚,又感觉美观。但她作为专业书法家,追求远不止于此。

她以前常跟爱人画家杨刚讨论,书法能不能做到雅俗共赏。董正贺至今没有答案,努力做到的是,行家能看出背后的功力,普通人也会觉得美,觉得比电脑字好看。

老师傅们

董正贺的书法来自家学。祖父董玉琨是京城名医,精于书法,父亲董石良也是书法家,曾供职于荣宝斋,著名的“张一元”牌匾就出自他的手笔。

打小父亲就训练她写字,二年级那年暑假,她就把《玄秘塔碑》写得有模有样。她很早就从书法中获得了自信,也从不认为练字苦。

1969年去内蒙古的劳改农场插队后,董正贺离开了笔墨纸砚,书法功力用在给同学写家书的信封,或者帮农场出黑板报。但即使在这些日常的书写中,她也在琢磨怎么把字写好。

第一个指导她的老师是荣宝斋的书法家徐之谦,把她领上欧楷的道路。进了故宫以后,指导她的前辈们就多了。徐邦达、刘炳森、马子云诸先生都在书法上指点过她,文物专家如朱家溍、郑珉中、罗福颐等前辈,也教了她不少知识。

1977年,毛泽东逝世一周年,故宫里办了一个展览,董正贺第一次写了整篇展览前言。开幕后,她听到一个声音带着怒气斥责:“这前言是谁写的,写成这个样子?”同事说这位老先生是马子云。

父亲听到这事,大喜过望,说马子云是金石传拓泰斗,你应该去跟他请教。过了几天,董正贺带着几张字去了马子云的办公室。马子云捧出一本自己收藏的《史晨碑》,让她带回去看。“那可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别人摸一下的机会都没有,马先生就这样送给我看。”

徐邦达这样的书界泰斗,也主动过来指点她,让她把金石碑文放放,多写一些字帖,培养书卷气。刘九庵拿出价值堪比文物的清代笺纸让她写,去香港交流时作为故宫礼物送人。那时候年轻人太少,师傅们巴不得他们快点成长接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董正贺的特殊责任在上世纪70年代降临:简化字。这是书法界面临的一个时代转折。相比书法艺术领域,直接面向大众的书写改变最为急迫。刘炳森对她感慨:老弟(他一直这么称呼董正贺),这简化的事儿还是你来干比较好。

故宫牌匾的书写者|董正贺

董正贺用楷体书写故宫石鼓馆藏品上的石鼓文

简化字书法连学习借鉴的字帖都没有,很多特殊的间架结构,让书法简直成为一次全新的创作。比如繁体的“階”,属于“怎么写都好看”;而简体的“阶”,用刘炳森的话说就是“三条腿”,头重脚轻。对这种简化字带来的特殊结构,董下了无数苦功,一个一个琢磨。

她是故宫里第一代写简体字书法的人,也可以说是开创者。“我觉得我尽力了,我不觉得谁写简化字还能比我好看。”自打进了故宫,这是为数不多让她感到自信的事儿。

——摘自《用一支毛笔塑造紫禁城“视觉系统” 》(原文有删减)文/新京报记者 倪伟

-作品欣赏 -

故宫牌匾的书写者|董正贺
故宫牌匾的书写者|董正贺
故宫牌匾的书写者|董正贺
故宫牌匾的书写者|董正贺
故宫牌匾的书写者|董正贺
故宫牌匾的书写者|董正贺
故宫牌匾的书写者|董正贺
故宫牌匾的书写者|董正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