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宮牌匾的書寫者|董正賀

故宮牌匾的書寫者|董正賀
故宮牌匾的書寫者|董正賀

董正賀(1951.8-),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館館員。自幼随父親董石良習字。中學後入徐之謙門下。又經康雍、歐陽中石及劉炳森等前輩指授。并于八十年代進修于中央美術學院。主攻歐字,兼習漢隸和行草書。1974年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工作至今。

董正賀,1951年生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故宮書畫館、石鼓館、金銀器館、國家圖書館等匾額書寫者。以歐體楷書名于世,兼習篆隸行草諸體及泰山《金剛經》,師從徐之謙,曾得康雍、劉炳森等先生指授。2020年8月19日,受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故宮需要什麼樣的字,從來沒有标準,但董正賀必須直面這個問題,從她44年前接過前輩金禹民的擔子那天起。

新中國成立之後,故宮一直有一個專門“寫字的人”。那時還沒有電腦,宮裡從展覽前言、文物說明,到新設展館、業務部門的牌匾,乃至遊客通知、指路牌,都需要人手寫,有時用筆墨,有時用廣告粉,有時用油漆。

在數十年裡,董正賀則以歐楷為本,創造出端莊大氣、有廟堂之氣的書風,寫在故宮的各個宮殿和角落,創造了故宮的一套“視覺系統”。

故宮牌匾的書寫者|董正賀

為故宮博物院石鼓館、鐘表館題寫匾額

現在,故宮擁有了新的“視覺系統”:電腦字型。宮内的功能性文字,基本都被電腦列印代替。董正賀已經退休9年,第三代尚未有人接班,以後或許再也沒有這樣一個“寫字的人”。

廟堂之氣

董正賀30多歲的時候,很多人看到她的字,都以為是個老先生寫的。

端莊、大氣、法度森嚴,董正賀一直以此為追求。中央美術學院一位老師說她的字有“廟堂氣”。

她的字風格大氣硬朗,毫不拖泥帶水。這種風格她摸索了至少10年。

故宮牌匾的書寫者|董正賀

董正賀手寫的展覽前言

1974年,故宮打算招幾個去文物修理廠的勞工,董正賀以知青身份通過了招工。由于字寫得好,配置設定崗位的上司決定不讓她去修文物,分去整理故宮的檔案資料。

這份工作幹完,董正賀又被安排到陳列部,專門整理故宮文物資料。這原本是大學生才能去的地方,國中生董正賀因為一手好字得到了機會。

1976年,故宮專事書法的金禹民先生患上重病,董正賀被調入美工組,接手他的職位。當時宮裡需要用到字的地方全由人寫,展覽的前言一寫就是半面牆,露天的遊客告示風吹日曬,三四個月就要換一批,都由金先生來寫。

25歲的董正賀有點忐忑,雖然一直對書法很自信,但看到金禹民寫在故宮的那些字,她覺得自己差得太遠。身邊的故宮老專家們提點她,金的字是從趙孟頫那來的。她刻苦臨了一年趙孟頫,發現自己竟然也能寫成金的水準了。這時老專家又點撥了一下:沒必要照着金的字來,你可以寫得更好。

董正賀後來覺得,金先生的字飄逸,但少端莊,她揣摩了金字的秀美,又摻入歐楷的端莊,漸漸有了追求的方向。

董正賀的老朋友、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副會長胡琦認為,故宮給了董正賀得天得厚的優勢,年紀輕輕就接觸并且翻新、臨摹很多故宮的牌匾,都是出自陸潤庠、張百熙這些狀元手筆,高雅書卷氣“吃進”了心裡。“她寫歐楷,非正常範嚴謹,而且端莊華貴,可以說獨具宮廷氣質,一般人做不到。”

故宮牌匾的書寫者|董正賀

故宮書畫館牌匾是董正賀所書

董正賀在故宮寫的字,很大一部分是功能性的,需要讓老百姓看得清楚,又感覺美觀。但她作為專業書法家,追求遠不止于此。

她以前常跟夫妻畫家楊剛讨論,書法能不能做到雅俗共賞。董正賀至今沒有答案,努力做到的是,行家能看出背後的功力,普通人也會覺得美,覺得比電腦字好看。

老師傅們

董正賀的書法來自家學。祖父董玉琨是京城名醫,精于書法,父親董石良也是書法家,曾供職于榮寶齋,著名的“張一進制”牌匾就出自他的手筆。

打小父親就訓練她寫字,二年級那年暑假,她就把《玄秘塔碑》寫得有模有樣。她很早就從書法中獲得了自信,也從不認為練字苦。

1969年去内蒙古的勞改農場插隊後,董正賀離開了筆墨紙硯,書法功力用在給同學寫家書的信封,或者幫農場出黑闆報。但即使在這些日常的書寫中,她也在琢磨怎麼把字寫好。

第一個指導她的老師是榮寶齋的書法家徐之謙,把她領上歐楷的道路。進了故宮以後,指導她的前輩們就多了。徐邦達、劉炳森、馬子雲諸先生都在書法上指點過她,文物專家如朱家溍、鄭珉中、羅福頤等前輩,也教了她不少知識。

1977年,毛澤東逝世一周年,故宮裡辦了一個展覽,董正賀第一次寫了整篇展覽前言。開幕後,她聽到一個聲音帶着怒氣斥責:“這前言是誰寫的,寫成這個樣子?”同僚說這位老先生是馬子雲。

父親聽到這事,大喜過望,說馬子雲是金石傳拓泰鬥,你應該去跟他請教。過了幾天,董正賀帶着幾張字去了馬子雲的辦公室。馬子雲捧出一本自己收藏的《史晨碑》,讓她帶回去看。“那可是價值連城的寶貝,别人摸一下的機會都沒有,馬先生就這樣送給我看。”

徐邦達這樣的書界泰鬥,也主動過來指點她,讓她把金石碑文放放,多寫一些字帖,培養書卷氣。劉九庵拿出價值堪比文物的清代箋紙讓她寫,去香港交流時作為故宮禮物送人。那時候年輕人太少,師傅們巴不得他們快點成長接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董正賀的特殊責任在上世紀70年代降臨:台灣字。這是書法界面臨的一個時代轉折。相比書法藝術領域,直接面向大衆的書寫改變最為急迫。劉炳森對她感慨:老弟(他一直這麼稱呼董正賀),這簡化的事兒還是你來幹比較好。

故宮牌匾的書寫者|董正賀

董正賀用楷體書寫故宮石鼓館藏品上的石鼓文

台灣字書法連學習借鑒的字帖都沒有,很多特殊的間架結構,讓書法簡直成為一次全新的創作。比如繁體的“階”,屬于“怎麼寫都好看”;而簡體的“階”,用劉炳森的話說就是“三條腿”,頭重腳輕。對這種台灣字帶來的特殊結構,董下了無數苦功,一個一個琢磨。

她是故宮裡第一代寫簡體字書法的人,也可以說是開創者。“我覺得我盡力了,我不覺得誰寫台灣字還能比我好看。”自打進了故宮,這是為數不多讓她感到自信的事兒。

——摘自《用一支毛筆塑造紫禁城“視覺系統” 》(原文有删減)文/新京報記者 倪偉

-作品欣賞 -

故宮牌匾的書寫者|董正賀
故宮牌匾的書寫者|董正賀
故宮牌匾的書寫者|董正賀
故宮牌匾的書寫者|董正賀
故宮牌匾的書寫者|董正賀
故宮牌匾的書寫者|董正賀
故宮牌匾的書寫者|董正賀
故宮牌匾的書寫者|董正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