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园林博物馆镇馆之宝“芙蓉石”,为何改名青莲朵,竟和乾隆有关

在游览园林博物馆时,我们会在大厅的敞亭中,发现一块裂痕斑斑的太湖石,石上有三个大字“青莲朵”。“青莲朵”是园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让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件宝贝还有一个被换名的经历,它的曾用名是“芙蓉石”,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改名事件与乾隆有关,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小编就给您解密:

园林博物馆镇馆之宝“芙蓉石”,为何改名青莲朵,竟和乾隆有关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花石纲”事件发生在北宋末年,当时的徽宗为修建延福宫、以及万岁山等建筑,便命朱勔在苏州成立了应奉局,专门干一件事,那就是搜刮民间奇石。而这些异石被搜罗到手之后,每十船为一纲,开始运送京城,这就是“花石纲”的来历。

园林博物馆镇馆之宝“芙蓉石”,为何改名青莲朵,竟和乾隆有关

而“青莲朵”就是“花石纲”中,一块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石头,此石透、漏、皱如同出水芙蓉,正因如此,宋高宗将其取名为“芙蓉石”。《淳佑临安志辑逸》中,还有关于芙蓉石的描述:“巨石如芙蓉,天然匪雕饰……”?宋朝灭亡之后,这块“芙蓉石”因为朝代更迭的关系,饱经了兵燹战火,以至于不少很像芙蓉瓣的奇石,纷纷折断,躲过劫难,剩下的残石,怎么看都不像是芙蓉了。芙蓉石经历了元明两代后,它从高高在上的宝贝,变成“爹不管,妈不问”的“普通”石头。

园林博物馆镇馆之宝“芙蓉石”,为何改名青莲朵,竟和乾隆有关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乾隆共六次下江南。在乾隆十六年,乾隆又一次带着大臣们,浩浩荡荡来到杭州,打着考察民情的旗号游山玩水。当乾隆去到德寿宫遗址时,他碰巧看到立在杂草中的“芙蓉石”。乾隆越看越喜欢,甚至用袖口擦拭,大臣们看到这样的场景,立即开口提议:将芙蓉石运回京城。乾隆听到后,非常开心,并重重赏赐了提议的大臣。

园林博物馆镇馆之宝“芙蓉石”,为何改名青莲朵,竟和乾隆有关

乾隆将芙蓉石运回北京后,让工匠对其进行修整,并安置在茜园内。这日,乾隆来到茜园,想要仔细观赏这块奇石。他越看越觉得此石有味道,越看越觉得此石有神韵。观赏结束后,乾隆提起笔来,在宣纸上写下“青莲朵”三个字,并特意赋诗:“石过江来碑独在,江梅春到总依然。”很快,造办处的工匠,就奉乾隆之命,在石头上刻下“青莲朵”和乾隆的诗词。

园林博物馆镇馆之宝“芙蓉石”,为何改名青莲朵,竟和乾隆有关

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大火焚烧三天三夜后,这座世界名园,很多有名的古迹几乎都被毁掉了,而被放置在茜园的“青莲朵”,它在熊熊大火的烧烤之下,不断崩裂,也受了“重伤”,早已不是乾隆看到的“青莲”形状,但幸运的是,解放后,文物专家发现“青莲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并将其保护起来,还对其进行修复,又将其摆放在园林博物馆中。

园林博物馆镇馆之宝“芙蓉石”,为何改名青莲朵,竟和乾隆有关

游客们在游览园林博物馆时,他们都会去大厅观赏这块“青莲朵”,虽然大家无法看到它原来的样子,但从它的轮廓中,游客们却可以依稀想象它当年的风采。如果各位读者对它感兴趣,可以趁着假期去看一看,并近距离感受它独有的魅力,以及它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