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部百家姓,半部中国史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历史积淀的文化基因不仅烙印在我们的血脉中,在我们的姓氏文化中,同样可以找到中华千年文明的缩影。

姓氏中烙印母系氏族的影子

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从生。——《说文解字》

在远古部落时代,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固定的婚姻关系,由于男子负责打猎,需要长期在外奔波,而妇女则负责留下来照顾孩子,以及采集食物。

一部百家姓,半部中国史

所以后出土的西周青铜明文上,能够考证的姓大多带有女字旁,如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嬴(没错,就是秦始皇的那个姓)等。所以说最开始一个人,他(她)的姓是由其母亲决定的,后来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逐渐从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转为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体力占优势的男性成为社会核心劳动力。

母系氏族也因此发展为父系氏族,孩子们的姓也因此由随母改为随父亲的姓了,而“姓”字的女字旁依旧被保留了下来,从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中国母系氏族的历史痕迹。

分封制下的姓氏大爆发

告别原始社会,人们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不断有新的土地被开垦出来,同时也有新的人口出生,原本依照母系氏族产生的姓氏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于是新的姓氏创造方式诞生:

以先祖封地为氏,如陈姓,便是妫满(舜的后人)被周武王封在陈地,并建立了“陈国”。后世子孙以故国为氏,称陈氏。

以先祖的名或字为氏,如周灵王有一个儿子名为年夫,其后人便以年为氏。

以先祖官职为氏,如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司马”便是其先祖所授官职为氏。类似的还有太史、司徒等。

以上几种是常见的姓氏来源,此外还有,以兄弟宗族排行顺序为氏的,如伯、仲、叔、季等,以职业为氏的如巫、屠等。这一时期姓氏来源迅速增加,但常用的汉字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于是便出现了不同氏族,因为不同的原因都采用统一汉字为姓氏的现象。

一部百家姓,半部中国史

如中国五大姓氏之一的张姓(见注释1),既有一部分是源自先祖官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意思是说,黄帝的一个孙子因发明弓箭,被其封为弓正(官职),其后世子孙便以“张”为氏。此外春秋时期的晋国,有一位大夫名为解张,字张侯,他的一部分后代便以先祖的字为氏。所以当我们查看百家姓时,往往会发现,同一个姓氏,会有多个来源。

一部百家姓,半部中国史

以祖先封地为姓氏来源的,绝大部分都发生在黄帝到周朝时期,这期间的王朝往往都以分封制为主,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实行郡县制后,分封制便退出了历史主舞台,后世随偶尔出现,但往往也是昙花一现,或仅仅是配角,这就解释了为何秦朝以后,很少再有以祖先封地为姓氏来源的情况发生了。

民族大融合的见证

历史的车轮进一步向前,中华民族来到了汉唐时期,这一阶段华夏的文明火种开始逐渐成熟,并开始绽放璀璨的光亮。汉武帝为了亲政,挂羊头卖狗肉的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变相排挤窦太后的黄老一系官员,不成想却在大儒董仲舒的运作下,促成了儒家文化的成型。而出生于丰县(今江苏省内)的张道陵,游历四方后在蜀中开始传道,并建立了正一盟威道,成为后世道教的发端之一。而佛教东传,玄奘取经,则促使形成与中国本土的禅宗诞生。

一部百家姓,半部中国史

儒、释、道,文明的火种成型,自然吸引向往光明的人们,因此汉唐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中一个多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先后融入到华夏民族大家庭当中,这也促使了中国姓氏文化中另一个主要来源——少数民族借用汉字为氏。

如融入华夏民族中的匈奴人,便改姓为刘氏、呼延氏、郝连氏、宇文氏、高氏、卫氏等,匈奴人的改姓时间较为漫长,所以很多姓氏在最初依然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特色,但后来随着融入加深,以及为了使用方便,又进一步进行了简化,如郝连氏逐渐简化为郝氏、何氏,连氏,娄烦氏简化为楼氏,乌维氏简化为乌氏。

与匈奴相比,鲜卑族在魏孝文帝(467年-499年)从上至下的文化改革下,民族融合的更加干脆和彻底,鲜卑皇族拓跋氏(黄帝后裔)的嫡出子孙改姓为“元”,庶出子孙则改姓为长孙氏、李氏(见注释2)、王氏、郑氏、金氏、赵氏等。

一部百家姓,半部中国史

看到百家姓的这些新成员,有时便会觉得这是如今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在一起的最好证明,因为在姓氏上便已经是一家了。

而这些姓氏也如文化符号般,见证着华夏民族大融合的历史。

注释1:历朝历代因为人口和风俗变化,都有不同的五大姓,目前单就人口占比最多的五个姓氏,分别为:李、王、张、刘、陈。

注释2:拓跋氏的这次改姓中的“李姓”,便是后世李唐王朝的先祖,李渊、李世民皆来源于此,所以唐玄宗李隆基崇奉老子为先祖,并追封为“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明显是不尊重历史(当然,后世帝王不少也这么干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