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高官魏忠贤石像在普宁学宫存在,这其中有什么缘由?

明朝高官魏忠贤石像在普宁学宫存在,这其中有什么缘由?

引言

普宁,广东省潮汕地区有名的文化之乡,在这里历史古迹比较丰富,自然生态比较秀美,在这里有一座形似宫殿的建筑,这就是普宁学宫。

史地记

普宁,县级市,广东省揭阳市代管,位于广东省的东部偏南,潮汕平原的西部,地处榕江、连江、龙江的上游。

普宁有两大支柱产业,一个是服装,一个是医药。中国最大的衬衣生产基地就在普宁,华南最大的中药材基地也在普宁。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新置普宁县。

从明朝到清朝,普宁县隶属于广东省潮州府。

1949年7月以后,普宁县隶属广东省潮汕专区。

1952年,普宁县属粤东行政区。

1956年,普宁县属汕头专区。

1968年,普宁县属汕头地区。

1983年,属汕头市。

1991年,属揭阳市。

1993年,普宁撤县设市由揭阳市代管。

文庙记

普宁古城历经明清、民国、共和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虽经岁月沧桑,明清时期所修建的普宁学宫依然存在。

古代置县有三大官方标配建筑,文庙、城隍、县衙,学宫的建成象征着地方教育的发展和人文的昌盛,对当地人进行礼仪文化的教化。

普宁学宫位于普宁市洪阳镇,洪阳镇是普宁的老县城,普宁学宫是供奉孔子的庙堂。

普宁学宫始建于明万历的1575年,清康熙六十年1712年大修,民国9年1920年成为县里第一中学。

普宁学宫,坐北朝南,布局对称。

普宁学宫主殿供奉的孔子牌位,主殿背面有岳飞题匾“太和元气”,进门右侧有魏忠贤生死祠,在文庙有魏忠贤的石像和岳飞的题匾是很罕见的。

普宁学宫分东西中三路,有多个各有功能的单元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接近4亩。

从文献资料和现场遗存信息看普宁学宫的兴废过程,其历史格局和现存关联密切的事情如下:

明嘉靖四十二年创立,万历三年创建堂舍。万历十三年扩建,在明伦堂两学舍之外,建文庙两庑、大成门、棂星门、名宦祠、乡贤祠、儒学门,主体格局已经形成,奠定了主要格局。

清顺治五年土寇陷邑拆学宫,顺治十二年海寇破城毁学宫。

康熙九年重建圣殿、戟门、启圣祠;康熙二十一年重建教育廨;康熙二十二年重建棂星门,立腾蛟起凤坊,移建照壁,即经十余年的分批重建,被拆被毁的学宫格局逐渐恢复。

乾隆二十年,重修大成殿、大成门。

在普宁学宫的倡建、维护、扩建等方面,历任知县都有贡献,根据资料记述:

明嘉靖年间(1563-1566),为普宁设县之初,学宫开始立学规则。

万历三年(1575),知县刘钝,始建明伦堂、两学舍。

万历十三年(1585),知县赵献,建文庙两庑、大成门、棂星门、名宦祠、乡贤祠、儒学门。

万历二十五年(1579),知县王稷,因明伦堂及耳房遭飓风毁拆,故重修,并建启圣祠。

万历三十二年(1605),知县沈如霖,主持学宫大修,于明伦堂后隙地建敬一亭。

万历三十六年(1608),知县阮以临、教谕黄秉中,主持重修学宫。

清顺治五年(1648),土寇陷邑,学宫遭拆毁。

顺治八年(1651),知县季廷樑,主持重修圣殿。

顺治十二年(1655),海寇陈豹破洪阳城,学宫被毁。

康熙九年(1670),知县叚藻,重建圣殿、戟门、启圣门。

康熙二十一年(1682),教育潘浩元,重建教谕廨。

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县汪溶日、教谕潘浩元、训导潘扬臣,建棂星门,立腾蛟起凤坊,将原庙前溪南的照壁移立溪北。

康熙六十年(1721),知县罗秉琦,重修圣殿、启圣祠、东西两庑、明伦堂、学廨。

雍正元年(1723),朝廷诏令,改启圣祠曰崇圣祠。

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大成殿、大成门,两殿构架子孙楹底面现存有题记。

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大成门,大成门心间后跨灯梁底面留有题记。

民国九年(1920),于学宫内开设普宁县立第一中学,其后陆续作为教育机构的校舍。

人物记

说到普宁学宫,有两个历史上的名人与普宁学宫有关联,这就是明朝的魏忠贤,南宋的岳飞。

魏忠贤,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朱由检继位后,魏忠贤被逮捕法办,自缢而亡。

普宁学宫有一个一米多高的石像,当地人称为石状元,这就是魏忠贤的石像,魏忠贤的石像为什么也在孔庙呢?

原来是明朝天启年间,朱由校认为魏忠贤是朝廷的柱石,深受信任,魏忠贤党羽众多,势力庞大,其亲信上书皇帝封魏忠贤九千岁,应当立像在孔庙和孔夫子一样受到爱戴,皇帝准奏,下令各州县立魏忠贤石像在文庙。

魏忠贤倒台后,普宁学宫的魏忠贤石像,被推倒在学宫泮池中,浸了二百多年,清朝年间在一次泮池挖深时,被挖了上来,弃在孔庙的右侧门边。

岳飞,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书法家、诗人。普宁学宫大殿悬挂的牌匾“太和元气”就是岳飞题写。

古代“太”与“大”相通,“太和”就是“大和”的意思。“元气”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太和元气”就是指天地、日月、阴阳汇合之气能够和谐统一的相融在一起,在孔庙中悬挂这样的题词,就是意喻孔子的思想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大和境界。

为政仁和、为人谦和、民风纯和、家庭和睦。《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可以说“和”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后记

普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短板交织,动力与压力同在,保持“逆水行舟慢则退”的危机意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发展定力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搏姿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