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48年北京城老照片:北京古城墙还能看到,崇祯帝自缢处一片荒凉

1948年北京城老照片:北京古城墙还能看到,崇祯帝自缢处一片荒凉

【说媒的男子(也有可能是太监)】这是一组反映1948年北京城的老照片,当时的北京城还称为北平,正处于和平解放的前夕。尽管民国期间政府对北京城的建筑有所改变,但此时的北京城也是最有韵味的时刻,依稀能看到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影子。

1948年北京城老照片:北京古城墙还能看到,崇祯帝自缢处一片荒凉

【航拍故宫三大殿】北京故宫三大殿是指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是皇权最高象征。太和殿等级最高,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

1948年北京城老照片:北京古城墙还能看到,崇祯帝自缢处一片荒凉

【人们在故宫内除草】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从此北京故宫广为人知。那么,紫禁城这个名字怎么得来的呢?紫禁城取紫微星居于天地中心之意,寓意这里是中国的中心。“紫”是指居于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征。另外,皇宫戒备森严,又是禁地,故称紫禁城。

1948年北京城老照片:北京古城墙还能看到,崇祯帝自缢处一片荒凉

【大明门】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称中华门。大明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是天安门的外门,也是皇城正南门。古人以南方为尊,因此大明门在明清时期享有国门的待遇,其规制很高,又称“皇城第一门”。大明门于1954年被拆除。

1948年北京城老照片:北京古城墙还能看到,崇祯帝自缢处一片荒凉

【站在天安门上远眺】这张老照片再现了明清时期天安门前的场景,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天安门广场两侧的“千步廊”被拆除了,其他没有变化。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广场面积很小,是一处“T”型广场,是举行盛大典礼以及发布昭告的地方。

1948年北京城老照片:北京古城墙还能看到,崇祯帝自缢处一片荒凉

【最后的太监】太监是一群悲剧的群体,大都都是走投无路的人,净身入宫是为了能有一口饭吃。然而,太监因身体不全,去世后无法葬回家乡。明清时期太监们在紫禁城当差时,都会把一部分工资捐给北京城周边的寺庙,寺庙也成为太监老迈出宫后的最终落脚地。

1948年北京城老照片:北京古城墙还能看到,崇祯帝自缢处一片荒凉

【天安门城楼】天安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它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初名承天门,寓意为“承天启运”、“受命于天”。起初,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后来多次重建,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布局。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

1948年北京城老照片:北京古城墙还能看到,崇祯帝自缢处一片荒凉

【城楼和城墙】北京古城墙无比壮观,这点已经成为人们共识。梁思成曾设想:“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10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或铺些草地,种植草花,再安放些园椅。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

1948年北京城老照片:北京古城墙还能看到,崇祯帝自缢处一片荒凉

【煤山崇祯自缢处一片荒凉】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崇祯皇帝登上了煤山,随即在一棵老歪脖子刺槐上自缢,真实上演了“君王死社稷”的悲壮一幕。照片中的老歪脖子树都后来重栽的,而石碑则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三月树立。

1948年北京城老照片:北京古城墙还能看到,崇祯帝自缢处一片荒凉

【紫禁城城墙上的角楼】故宫角楼四面凸字形平面组合的多角建筑,屋顶有三层,上层是纵横搭交的歇山顶、中层采用勾连搭的做法,是四面抱厦的歇山顶环拱中心屋顶、下层檐为一环半坡顶的腰檐,使上两层的五个屋顶形成一个复合式的整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