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宋历史上,“开国皇帝”赵匡胤纯属手握实权又别有心机的幸运儿。
未费一刀一枪,他就完成了“陈桥兵变”与黄袍加身,随即从后周朝廷手里,夺去了万人敬仰的帝位;接着,又以和平方式,导演了“杯酒释兵权”,兵权迅速稳固,赵宋江山才算固如金汤、世代无虞了。
显然,赵匡胤承担起富国安民、造福八方的关键职责。可惜,他的丢分之处,恰在于一度忘恩负义、篡夺皇位。
尽管如此,后世的总体评价却不低,朱元璋认为:“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学界关注出身燕赵的历史名人,尤其想弄清,当地是否有帝王之尊现身。
最起码,蜀汉皇帝刘备与赵宋帝王赵匡胤,都曾驻足于此,而且,他们祖籍的地理位置相当贴近。
《宋史》记载:赵匡胤是涿郡人。当然,当时的涿郡,不能跟涿州划等号。据考证,赵匡胤出身于河北省清苑县。
赵匡胤的祖父——赵敬,刘文质的祖父——刘昌,未入仕之前,都在“保塞”——也就是现在的清苑县生活,两家住得很近。
虽然都是普普通通的乡间百姓,暗地里,刘昌总是观察赵敬,他人性灵敏,期待将宝贝女儿嫁给他,这位姑娘就是后来的“简穆皇后”,赵匡胤的亲奶奶。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碰上了当官的历程,他先事赵王——王镕,随后,在后唐、后晋、后周履职。早年,赵弘殷就生活在故乡“保州”。
宋朝范镇《东斋记事》记载:“刘尚书涣尝言:宣祖初自河朔南来,至杜家庄院,雪甚,避于门下。久之,看庄院人私窃饭之。数日,见其状貌奇伟兼勤谨,乃白主人。主人出见而亦爱之,遂留于庄院累月。家人商议,欲以为四娘子舍居之婿。四娘子即昭宪皇太后也。”
当时,赵弘殷从老家投靠赵王王镕。赵弘殷途中饥寒交迫,落难于定州,被杜家相救,与杜氏结为夫妻,这位乡间女子即赵匡胤之生母——杜太后。
毋庸置疑,杜家并非如何通顺显达,无非是乡间的平和人家。
看来,赵匡胤的祖父与父亲,都是从平民升格于官宦,又从官宦沦落为平民。他们真正与众不同的品格还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打天下。
王安中《论修北岳庙奏状》承认:“祖宗肇造之迹,实在保州。”
看来,保州的确成为赵氏家族的风水宝地,最起码,时代男人们得意安心守性,审时度势;而且,赵匡胤的祖辈与父辈都获得了特殊女人的翼护与流连。
最可贵的是,这两位女人都为赵家输入了智力与才学,毕竟,她们都通达事理,令人敬佩。
杜嫁姑娘,也就是后来的“昭宪太后”,她家住在新乐市杜固村,15岁,嫁给了赵弘殷,生下五子二女。儿子赵匡胤确实为赵家争光了。
毕竟,当年的“昭宪太后”,治家严毅,颇通礼法。961年去世,享年60岁。显然,她的寿数,不算太长。
建隆元年,也就是960年二月初五,赵匡胤尊母亲杜氏为“皇太后”,并在朝堂上大礼参拜。
这位太后却郁郁不乐,她坦言:“听说‘为君难’,皇帝位在亿万兆民之上,如果治国有方,则皇位可尊;一旦国家失去驾驭,即使想当匹夫也不可能,这是我所忧虑的呀。”
还用问吗,大富大贵并未让杜家人头脑发昏,即便亲自上朝,接受拜贺,她仍能说出有点煞风景的人情世故,也难怪赵匡胤极为钦服自己目光远大的亲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