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决定攻占遵义,要夺遵义,必须要过乌江。
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自古为黔北天然屏障,地理形势十分险恶。乌江水深流急,河水流速每秒达1.8米。
红一军团受命先渡乌江,负责攻占乌江的队伍,是红二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红二师走在前列,负责中央红军后卫的红五军团,已经与敌人激战,如果不尽快渡过乌江,中国革命会相当的危险。
本来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偷渡,但是未成功,任务就交给了红二师的第四团,第四团的团长是耿飚,他将任务又交给了一营,1935年1月2日夜里,一营三连连长毛振华率4名战士顺水偷渡过江。
但是过了江,由于诸多原因,毛振华和部队联系不上了。

情况紧急,上级命令红四团再次组织队伍进行强渡,这一次一营将任务交给了二连,二连连长叫杨上堃,由他挑选其余的16位战士,强渡乌江。
杨上堃明白这是一场实力极为悬殊的攻坚战,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在进行战斗前,他把参加革命以来一些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包成一个小包裹,写上姓名和老家地址,交给一位兴国老乡说:“如果我牺牲了,将来有机会的话,请把这些东西交给我家里,也好让家里人知道。”
耿飚团长嘱咐杨上堃:“你可千万要当心呵!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沉着冷静。如果拿下滩头,必须顽强地坚守阵地,一定要等到后续部队到来。”
杨上堃点头答应。
营长罗友保从司务长那里拿来一些酒为他们壮行,大家一致喊道:“祝同志们胜利!”
在夜色中,杨上堃与其他战友们上船渡江,快接近北岸时,敌人发现了,开始射击,我军并未反击,在坚忍中,杨上堃他们终于波过了乌江。
渡过乌江,杨上堃看到了毛振华几人。
毛振华说:“昨夜冲到北岸后,随身带的火柴和电筒湿的湿、丢的丢,又因离敌人太近,不便展开行动与南岸联系,身上带的干粮也没敢吃,担心敌人听见,在这里,挨饿冻了一夜。”
敌人此时也发现了20余位红军,他们组织了一个营的兵力,但是都被这些勇士给击退了。
9点,第二梯队开始渡江,神炮手赵章成用了4颗炮弹,全部打在了敌人群中。
在枪林弹雨中,第二梯队50余人渡河成功,由此,敌人的进攻有些乏力,我军正是酣畅时,红二连全员渡江后,他们士气大增,追着敌人3个团打。
强渡乌江成功后,红二师进行了庆功会,师政委刘亚楼受上级委托,在大会上授予杨上堃等10余人“勇士”称号,并赠给每人一套列宁服,这成为了杨上堃最为宝贵的东西。
杨上堃是江西兴国人,1913年出生,16岁时,兴国县开始建立苏维埃政权,杨上堃投身革命中,1931年,杨上堃正式的参加了红军。
此后,在历次战斗中,杨上堃作战勇猛,长征时期,他已经是红军连长了。
在强渡乌江时,杨上堃带头渡江,成为了强渡乌江的17位勇士之一,后来部队到了大渡河,杨上堃再次领命沿大渡河西岸急奔泸定桥,参加飞夺泸定桥的战斗。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杨上堃被选入红大学习,毕业后,他被任命为一军团一师一团团长。
抗战全面爆发后,杨上堃任115师独立团一营营长,当时任独立团团长的,正是杨成武,部队后来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战斗后,115师分兵,独立团被留在了山西、河北、察哈尔三省边界,跟随聂荣臻开创晋察冀根据地。
后来部队扩大,由独立团改为独立师,抗战时期,杨上堃犯了大错误,
1939年,杨上堃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参谋长,不久,又被调任为一支队参谋长,对于如此的任命,杨上堃心里十分生气,他认为是将自己贬职了,因而心里有了别的心思。
一分区侦查科科长袁彪此时对革命也有想法,他与杨上堃一拍即合,两人带着20多人,想要前往徐水单干,可是他们每到徐水,就被民兵站的同志给押了回来。
对于此事脱离队伍,影响很大。
八路军总部得知后,彭德怀大怒,要将杨上堃等人全部枪毙,以正军法。
毛主席也知道军法不可破,但是考虑到杨上堃当年为红军做出的贡献,他难得的开口了,替杨上堃说话,由此,毛主席救了杨上堃一次,但是开除了他的党籍。
对于抗战时期犯下的错误,杨上堃也认识到了严重性,抗战胜利后,党组织恢复了他的党籍,对于此事,他曾在自传中写道:“恢复我的党籍,使我真正体会到党对一个革命同志永远是关心和爱护的,永远不会抛弃的,我深受感动,暗下决心,努力工作,报答党的关怀。”
此后,杨上堃历任吉林军区吉林市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兼团长,东北南下干部大队副参谋长等职。
建国后,杨上堃历任江西省赣州军分区司令员,江西省军区参谋长等职,1955年,党组织综合考虑后,授予了杨上堃上校军衔。
文革时期,毛主席来江西,问到了杨上堃,得知杨上堃闲职时,他说:“他的问题历史上不是已经搞清了么”,在毛主席的关心下,杨上堃彻底的被解放出来。
1984年,杨上堃去世,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