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宋朝第一人物”范文正公,做客《西域丫头梦游记》。
范先生,您好。
丫头好,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晚上好。
我说,为了表达我对您滔滔不绝的敬仰之情,首先,请允许我在此朗读一段您的《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他微微颔首说,这是我们士大夫在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应该有的态度,也是我的母校「应天府书院」所倡导传承的精神。
我说,「应天府书院」应该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人才济济,您当年是怎么考上进士的?
他说,可能直播间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我的家世背景,不过无所谓,再给新老朋友们介绍一下我自己。我祖上是官宦人家,家道中落后生活陷入贫困,母亲为了生存带着两岁的我改嫁到了山东淄博市,我便跟了养父姓,改名为朱说,注意这个字读「悦」。
当然,这些都是在我长大成人后,一次无意间得知的,当时悲从中来,便拜别了母亲,立志学不成不归家。在应天府求学的日子很苦,每天用冷水洗脸,喝稀粥充饥,就这样在寒窗中苦读四年,26岁那年进士及第,走上仕途。
我说,您一生三次被贬,被后人称为“范公三耀”,第一次是因为得罪章献太后被贬出京,您能给我们说说当时的情况吗?
他说,章献太后是个什么情况呢?她是宋真宗的皇后,民间传名为刘娥,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也是大名鼎鼎“狸猫换太子”中的主角,你们后人常把她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
我说,那这个刘太后也是有篡逆的心了?
他说,不,刘太后虽无子嗣,却偏得真宗独宠,而且是个实力派,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我问,那您是怎么得罪她的?
他说,真宗驾崩后,年仅十三岁的仁宗即位,因为仁宗不是刘太后的儿子,所以仁宗一直比较敬畏刘太后。每年刘太后过寿,仁宗都要带着文武百官去拜寿,我认为这大有不妥。便上书,皇帝以儿子身份给母亲拜寿,这个可以有,但是和大臣们一起以臣子的身份给太后拜寿,就会乱了尊卑。况且,仁宗已经二十岁了,刘太后也是时候还政给仁宗皇帝了。
我说,您这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不惜得罪权贵。「范君此行,极为光耀」您当得起。历史记载,仅仅5年,您又调回了中央?
他说,是的,5年后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将我调了回来。回来后不久,仁宗由于不喜欢刘太后给选的皇后,想换个媳妇,可你说无故废后,怎能利于朝堂安稳?皇帝皇后对臣子来说就是父母,子女哪能劝离父母,肯定是要反对的。
我说,您这第一次干预人家母子关系,第二次插手人家夫妻关系,那第三次呢?是因为什么原因?
他说,再就是因为当时的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任用亲信,培植党羽,我向仁宗进献《百官图》,对人事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后吕夷简发起反击,弹劾我“勾结朋党,离间君臣”,如此被贬。不过后来朋党争论四起,不到一年,吕夷简也被免除宰相之职。
我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景祐党争”。不过,您的多次被贬也成就了您,让您刚正不阿的形象越来越伟岸,所以每次朝廷遇到大事,您都是“众望所归”的那个。
他说,这也是缘于原本臣属于大宋的李元昊,上台自立称帝,史称“大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彻底破裂,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我说,您毕竟是文人,上战场心里有底吗?
他说,打仗除了考量士兵的身体素质、军队士气外,最终比拼的是大脑,是战略,战术。我提出的“积极防御,屯田久守”的作战方针,核心是边防御边筑城,变狂野战为城堡战。因为我们宋朝一直是重文轻武,军队战斗力不强,所以我的重点在「守」,不断加强边防守备,修筑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使流亡百姓回归。几个回合下来,李元昊也打的艰难,再加上,双方都有议和的打算,于是在宋政府承诺白银补偿的前提下,李元昊再次归顺。
我说,可这相当于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以后周边蛮夷一看,哇,打滚有糖吃,肯定会纷纷效仿。哎,这也算是后来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我问,后来您一路高升,官至副宰相,还搞出了一个“庆历新政”,提出了十多项改革主张。
他说,我们也想让明天更美好,于是联手搞了这次改革,核心是解决“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
我问,具体有哪些举措?
他说,一是对官场进行瘦身。一方面对现存官员优胜劣汰,另一方面严格把控入职关,关闭贵族子弟不经考试就可以直接任用的“门荫”制度,同时减少干部数量。二是减赋税,激活农业、商业。三是重启征兵制,必须来,义务制的。
我说,挺纳闷的,泱泱大宋,居然如此不重视国防。后来,新政为何会失败?
他说,要求改革的是宋仁宗,叫停的也是他,说句大不敬的话,仁宗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从恶也如流。面对滔滔的反对之声就缩了回去,不仅叫停了改革,还把我发配去了河南邓州。
我说,新政虽好,但给官场瘦身,动了太多人的蛋糕,要给人缓冲期,不能上来就把蛋糕拿走,要慢慢挪走,逐步推进。有一点,我觉得非常赞,就是您对科举的改革,考试不再考作诗和背诵经文,二是考策论,根据政治经济军事实际情况出考题,就像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毕竟文学家和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不同的。
他说,中国历史大大小小改革十多次,我认为真正成功的只有两次半,一次是商鞅变法,一次是改革开放,还有半次是张居正的改革,算是技术性修补。最有名的失败则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帮国家搞钱,触动的利益层过多,又没能使大多数民众受益,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放过穷人。
例如对农民强制放青苗贷,你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如果能再前卫点,不是通过放贷的方式来经营,二是开办国有企业,搞贸易,搞出口,那会是另一个局面。
我说,有趣的地方就在这,历史只会向前推进,也许车轮下小石头的一个轻微颠起,多年后会掀起轩然大波。就比如明朝的李成梁,一辈子功勋彪炳,却祸患千秋,万死不足恕其罪。当真是,不世之功臣,千秋之罪首。
他说,这个人我不熟,不过在那边也大致听过他的事迹。我只能说,这就是历史。丫头,没人是圣人,始终记住人性,慢慢学吧。
我说,感谢范先生的莅临,受益匪浅。
下回见!
--------------------
特别说明:
文章非纪实文学,我不一定是我,你不一定是你,切勿对号入座。
西域丫头
有颜有趣有料有灵魂的90后
出生于楼兰,求学于985,扎根于羊城
8年互联网主编,专注心灵成长
爱好读书、写作、运动
每天30分钟跑步
坚持爱美、爱运动、爱生活